每日經濟新聞 2020-11-27 13:47:03
每經記者 葉峰 每經編輯 周宇翔
11月27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0第九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在深圳舉行。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高端經濟論壇之一,本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以“解碼雙循環 謀局十四五”作為主題,呼應了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和新格局。
在當天上午舉行的行業論壇——2020中國醫藥健康創新資本論壇上,復星醫藥聯席總裁陳玉卿以“產業創新:中國醫藥健康的創新思路”為題,發表了主旨演講。陳玉卿指出,互聯網、可穿戴設備、AR、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全面結合,會帶來整個醫療生態和效率的結合,而創新的技術在醫療場景的使用,同樣也會帶來新機遇。陳玉卿認為,這一波醫療行業的發展和劇變,背后的推動力一定是科技。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以下是演講全文:
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復星醫療大健康創新領域的思考和探索。大家能形成很好的交流環境,要感謝這一個平臺。前面的幾位演講嘉賓都談到了2020新冠的不期而遇,打亂的不僅是每一個人的生活節奏,更重要的是帶來行業短期和長期影響,不僅在這個行業中,也包括整個世界經濟、政治的格局。
大家也可以看到一些新的變化,到目前為止,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圍內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遏制,但在國內已經有較好的遏制。復星在整個過程中既參與了整個疫情的上半場,國內抗疫;也積極參與了疫情的下半場,全球抗疫。直到今天,復星的全球抗疫中心依舊在忙碌工作。在整個的抗疫過程中,復星短短5個星期時間在全球采購了3300萬套的防疫物資,也包括復星自己的產品,如醫療救護車、呼吸機等。
當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直接在3月1日啟動了全國的抗疫,將國內的防疫物資支持經驗反映到全球。在上個月的統計超過了三千萬,整體的配套物資政策。也匯集了大的企業和大的資本,我們在武漢有一家二級綜合醫院,院區200張床位,1月23日就被定為重點隔離病區,我們當地有醫護人員,我們旗下有23家醫療機構參與了戰疫,我們收治的新冠病人沒有一例死亡,我們的醫護人員沒有一個感染。
大年初一集團就派了專門的醫務團隊,我們也建立了全球歐洲、美洲、澳洲、非洲等專業人士組織,并且在產品上有兩個最核心的產品,就是核酸檢測通過了WHO認證,不僅在全球應用,我們自己也在應用。第二個核心的產品就在于復星醫藥和德國BioNTech關于新冠mRNA疫苗的合作,在這樣一個國際合作中,復星還是比較快速地做了對接,1月29日第一次和德方進行溝通。我們僅用了6周的時間做了技術上的溝通和方案的交流,在3月13日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復星醫藥獲BioNTech授權負責疫苗在中國大陸及港澳臺地區的開發、臨床試驗及商業化。從目前BNT162b2全球的三期臨床數據來看,該款疫苗的有效性達到95%,而在中國,BNT162b2也已啟動了二期臨床試驗。我們相信,真正能戰勝疫情的還是科技的力量。
在這個過程中大家也看到了,包括的先前分享的,各個行業都會產生非常大的沖擊力,對于器械整個會有爆發性的需求,但這是一個短期的利好,對更多的行業來講是一個非常大的創新,1-6月份上半年,收入、現金流等各個財務數據上都有很大的挑戰。特別是很多相對而言底子比較薄的機構經不起這場風波的沖擊。
當然會碰到各種的挑戰,也會想各種的對策,中國的非公醫藥來說至少有四個維度可以實踐。
第一個就在于醫療多層次產品的提供遠遠不夠,除了基本醫療端有公共醫院,(其他領域)其實還有巨大的市場空間。是需求,并且是潛在的剛性需求。
二是從醫療場景來看,智慧是在醫療的場景進行的,但是醫療機如果是一個健康管理的平臺,如何做到更高效的現有資源,使人少生病,生了病及時得到救治,這個同樣有巨大的市場前景,這個對發揮整個醫療資源最高效的使用也非常重要。
第三個維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必須面對現有的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帶來的紅利、科技創新對行業帶來的變革。這個是根本性提升效率的很重要的手段。現在的互聯網、可穿戴設備、AR、云計算、大數據,我們這些技術全面的結合會帶來整個醫療生態和效率的結合,會給干預的手段帶來銜接,創新的技術在醫療場景的使用上,同樣又是一個機遇。
第四,以健康為平臺,以家庭客戶為端口的真正健康生態的打造。不僅圍繞疾病這個維度,還有更多場景可以嫁接,這些場景和維度對中國醫療事業的發展都是很大的機遇。互聯網醫療這一波一定會對就醫習慣帶來變化,但是究其根本,整個醫療企業還是要有完整性。互聯網醫療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是一個資源高效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在疫情變化,整個就醫習慣發生變化的同時,我們在這些維度結合我們的思考也作了積極的探索,我們在疫情之初打造了自己的互聯網業務平臺,我們線下參股的機構,在這個維度下也形成了各自的模塊,包括論證,包括穿透性的服務。
在這個期間我們接入了5萬名國內醫生和百名大咖,數十位院士,不管是在健康論壇、交流、論證,在整個閉環的打造和家庭醫生產品的推出上,做了大量的工作,這一波注冊用戶數達到150萬,月活數量也是相當高。包括跨界的對話,當天的報告超過億次。
冷靜思考一下,醫療的本質還是要從客戶維度形成真正全面的不閉合體。這是一個端口,以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為主線,以健康的產品生態為考量,打造成一個家庭的生活狀態,包括有私人的家庭醫生,這一波整個的發展,行業的劇變,背后的盈利和推動力一定是科技的力量。
我在復星醫藥也在負責與醫療創新相關的工作,現在負責兩塊,一個是醫療、一個是診斷。特別是慢病管理,這些數據可以做到實時連接,包括和醫療中心,對醫生有一個很直觀評價標準,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現在也在實施監控措施,對于病人整體狀態可以進行實時傳遞,并且能連接。復星也在培育人工智能,目前在營銷的智能化、健康管理方面也有很好的管理和延伸。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