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1-13 11:45:17
每經記者|張懷水 每經編輯|段煉
11月13日,國新辦舉行中國科學院科技扶貧成效新聞發布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發布會現場獲悉,根據國務院扶貧辦統一安排,中國科學院一共負責四個國家級貧困縣的扶貧工作,目前,科學院負責的這4個國家級貧困縣都已經實現了脫貧摘帽。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懷水 攝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輸血”和“造血”相結合,這是科學院科技扶貧的一個特點。在扶貧之前,首先先了解當地資源環境的情況,因為在當地引進科技項目之前做充分的調研,了解它的資源稟賦,了解這個地方適合什么技術來引種,這是最重要的。
“比如在內蒙古的庫倫旗,我們推廣青貯飼料,我到當地看過,當地養殖業為主,養羊、牛。我們了解情況,夏天、秋天把草割了堆在那兒,原來堆的飼料到了冬天很多腐爛了,造成很大損失,味道很難聞,牲畜也不愿意吃,所以微生物所了解這個情況以后,微生物所的科學家團隊發明了一種新的微生物的菌劑,使青貯飼料能夠保持很長時間,為當地農民的脫貧致富走了一條新的途徑。”白春禮說。
白春禮進一步表示,將來扶貧工作結束以后,他把技術留下來,能夠把工作繼續延續下去,不會因為扶貧工作終止了又返貧,所以“造血”功能非常重要。比如養殖業,面源污染有很多,養豬,豬圈里的肥可能帶來很多水的污染,科學院根據長期工作積累,發展一種新的水草叫“狐尾草”,草在生長過程中會把水清潔了,而且豬還能吃,經過幾次狐尾草生長,即使狐尾草不長了,水也清凈了。“真正發揮科學院長期的科技知識人才的積累,為扶貧因地制宜提供‘造血’功能。”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懷水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