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1-06 19:34:46
由于它能提供強大的數據收集、傳輸、存儲、處理能力,幫助傳統制造企業實現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人們往工業互聯網上投注了智能制造的設想。只不過,現實距離設想,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每經記者|吳林靜 每經編輯|劉艷美

進博會技術裝備展區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吳林靜 攝
11月5日,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開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遍4個廳的技術裝備展場,西門子展位一直人聲鼎沸、門庭若市。
在展位待了一個小時,期間,據不完全統計,山東、河南、廣東、河北、湖南等近十個地方代表團前來了解西門子在能源、醫療、工業、城市管理等方面的技術應用,其中多個代表團由副省長帶隊,陣容龐大。
西門子的MindSphere與美國通用電氣(GE)更早推出的Predix,是國內近年來工業互聯網熱潮中大大小小企業關注、研究乃至模仿的兩個代表性平臺,他們提出的工業物聯網操作系統概念預示了工業領域創新的方向。
在城市高質量發展和追逐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語境下,工業互聯網概念在國內火熱異常。由于它能提供強大的數據收集、傳輸、存儲、處理能力,幫助傳統制造企業實現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人們往工業互聯網上投注了智能制造的設想。只不過,現實距離設想,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349萬款,這是工信部公布的截至2020年9月末我國移動應用程序數量,所謂消費級APP。
9萬個,這是去年11月一場論壇上公布的我國工業應用程序數量,所謂工業APP。
差距懸殊的豈止總量,還有質量。工業APP碎片化、高端產品缺乏的問題,依舊沒有根本性改觀。
在2020國際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論壇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工信部旗下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下稱“工聯院”)聯合多家行業龍頭企業,成立工業軟件和工業APP聯合創新中心。
工聯院數據管理與應用研究所負責人張義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成立這個創新中心,正是希望突破目前工業軟件的短板,“把紛繁的工業知識、經驗沉淀下來,形成工業軟件,為更多的行業賦能,打造工業互聯網應用生態。”
有人比喻,如果說工業互聯網是新一輪信息高速公路,工業APP就是跑在這條路上的車。抓住工業APP,才抓住了開啟工業互聯網的“金鑰匙”。工信部此前印發的《工業互聯網App培育工程方案(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面向特定行業、特定場景,培育30萬個工業APP。可以說,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而根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進博會上了解到的情況,我們距離目標還相差甚遠。
今年7月,工信部發布2020年上半年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情況。據統計,具有較強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70個,連接工業設備數量達4000萬臺(套)。
總量有了增長,是值得欣慰的一面;但另一面是,能夠實現盈利的平臺屈指可數。不僅如此,GE數字集團亞太區工業制造業務總經理夏鵬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大而全的平臺太多,沒有特色的平臺也比較多。”
既然是平臺,用戶規模決定了盈利可能性,但它與消費互聯網又有著本質區別。消費互聯網盈利邏輯比較統一,聚集人氣、提高流量,就能以廣告和會員費為收入來源。工業互聯網則不然,它面向的是非標準化的定制需求,涉及長鏈條、模型復雜的各種設備,對響應速度、可靠性、安全性和資本投入都有額外、苛刻的要求。回顧國內工業互聯網的市場表現,時至今日并未有真正探索出可操作、可復制的盈利模式。
所以,目前投入到工業互聯網研發、改造的多為大型央企、行業龍頭,再將平臺對其他企業開放使用。
但是,問題又來了:傳統制造企業,憑什么要拿出這筆錢來建設工業互聯網,改造原有生產線?“那些中小民企,要讓他為了做工業互聯網改造,拿出一大筆錢去干,這是不現實的。這樣一折騰,會給他帶來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夏鵬說,“而且現在采購工業互聯網服務,更多是長線付款,不是一次性結清。要把投資拉長到十年,得到一種訂閱式服務,很少有企業的財務體系能夠支持這樣的模式。”
夏鵬認為,工業互聯網不能做得大而全,要有特色,要在一個細分領域真正沉下去。
這也是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兼賽迪(上海)先進制造業研究院執行院長董凱的觀點:“不存在那種能夠通吃所有工業領域的平臺,能對所有人都開放的平臺,每個領域都有相當的壁壘。需要在一個領域積累足夠多的案例、解決方案和數據基礎,自下而上的自然生長出一個這個領域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