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1-03 23:32:30
每經記者|張蕊 每經編輯|陳星
11月3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對外公布。
《建議》細化提出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村改革、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等方面內容。

圖片來源:新華社
在深化農村改革方面,《建議》指出,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土地制度改革是農村改革的重要內容。記者注意到,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新時代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做好農村承包地管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開展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確定了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物權保護,讓農民吃上長效“定心丸”,鞏固和完善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新時代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堅持把依法維護農民權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制不動搖,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基礎性地位不動搖。要運用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扎實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工作,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
記者從農業農村部獲悉,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目前全國2838個縣(市、區)、3.4萬個鄉鎮、55萬多個行政村已基本完成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將15億畝承包地確權給2億農戶,并頒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目前,全國農村承包地頒證率已超過96%。
《建議》還指出,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認定機制,縮小土地征收范圍。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鼓勵依法自愿有償轉讓。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馬曉河近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也對土地征收提出建議,他認為“十四五”時期應明確農村土地公益性征收范圍要進一步縮小。
“公益性征地具有強制性,并且補償價格低。在農村土地征收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搭車’現象,”馬曉河說,一些土地本不是公益性用途,比如用于城市建設的土地本來可以不占用公益性征地指標,但為降低成本而把它變成公益性征地,這些都不夠合理。
“除了縮小公益性征收的范圍,還要強調公平。”他說,公益性征地從法律上可以強制,但從經濟補償上應該按照市場原則進行,市場補償價格可以引入第三方評估。
《建議》明確提出要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
中國產業集聚研究專家楊建國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是強調縣域在鄉村振興實踐以及解決“三農”問題上的重要作用。“通過強化縣域,使之成為對接城市與農村的‘中介’渠道和橋梁。”
在他看來,縣城綜合服務能力主要是統領構建“一縣一業”的特色產業體系,通過產業集聚區、現代農業產業園、電商產業園等一二三產業平臺,盡可能把產業鏈留在縣域,通過縣域在產業集聚發展方面的引領和帶動,更好更快地實現農業產業的深度開發,推動農業結構的調整和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最終讓整個縣域實現轉型升級、提速換擋、結構優化。
“而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主要是強調要讓鄉鎮成為帶動農村發展的龍頭。”他說,在我國農村,鄉鎮上面連著縣,下面連著村,是農村資源要素交換的關鍵節點,也是公共服務的主要供給者,還是鄉村治理的重要環節。
楊建國認為,想要真正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需要把鄉鎮建成農村的服務中心,包括通過加強鄉鎮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不斷完善農村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險、勞動就業、文化體育等基本公共服務;也包括通過加強鄉鎮中小學、鄉鎮衛生院、農技推廣站等條件建設,形成區域性服務中心;更包括推動“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層延伸,加快在鄉鎮建設綜合便民服務平臺和網上辦事平臺,實行“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等。
“還需要把鄉鎮建成鄉村的產業中心。”他說,要通過鄉鎮產業園、龍頭企業,通過合作社等組織形式,建立起與鄉村產業的緊密聯系和帶動能力。
此外,還要把鄉鎮建成數字鄉村的中心。要把數字鄉村作為重點,通過包括農村電商、數字治理在內的數字鄉村建設,重構鄉村“人、地、錢”,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