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成渝要加快構建內陸開放新高地 助力雙循環新格局

每日經濟新聞 2020-10-30 01:25:43

每經特約評論員 尹響(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副研究員、致公黨四川省委參政議政委員會委員)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6日召開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發展的國內國際環境繼續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于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場空間、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

會議同時要求,成渝地區唱好“雙城記”,聯手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共同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營造一流營商環境,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引領,建設好西部陸海新通道,積極參與國內國際經濟雙循環。

從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到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意味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已經從“規劃圖”進入到了“施工圖”階段。

構建“第四增長極” 助力雙循環

從國家區域經濟布局看,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大城市群和經濟圈由北向南,沿東南沿海地區分布,這不僅符合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出的“先富帶動后富”這一客觀實際,也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推動我國經濟騰飛、引領創新發展的主要動力。但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隨著優質要素向先發展地區不斷加快集聚,我國也必須正視沿海和內陸、東部和西部經濟發展差距持續拉大,發展不平衡程度有所擴大的客觀事實。

長期以來,我國西部內陸地區處于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最低端,并落后于沿海先發展地區。新時期,西部地區要加快追趕步伐,必須“跳躍摸高”,通過科技創新、投資強度和結構優化,推動經濟更快增長。因此,在廣袤中西部地區布局經濟圈和增長極,對于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均衡發展,推動中西部內陸地區高質量發展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重慶、成都兩個國家級中心城市的經濟總量總和超過3.5萬億元,在歷史機遇下,成渝地區形成高質量發展增長極,重新解構“胡煥庸線”,由此帶來“胡煥庸線”的“百年之變”,可以激活西部地區4億人口的龐大內需市場,在西部大后方實現產業集群尤其是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升。

當前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疫情導致國際國內環境正在發生復雜而深刻的變化,比如出現“貿易戰”“科技戰”“輿論戰”,因此選擇在西部地區發展基礎最好、人口密度最大、經濟增長勢頭較強,產業集聚程度相對較高的成渝城市群作為戰略基點,對內通過輻射帶動幅員面積超過三分之二的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能夠進一步暢通內循環;對外則有利于我國構建“雙向開放、東西互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更高水平、更大范圍、更深層次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帶領中西部地區進一步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和創新鏈分工體系,推動形成更高質量的外循環格局。

形成合力 加快構建西部陸海新通道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西部地區加快了融入全球經濟分工體系的步伐,西部地區的內陸開放取得了豐碩成果,但較東部沿海地區,從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和創新鏈的角度看,中國西部內陸地區存在著融入全球經濟的程度較淺、要素成本高、要素交換效率較低,長期處于產業鏈分工末端的實際情況。因此,作為西部內陸的“領頭羊”,成渝地區需形成合力,筆者建議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共建內陸開放高地,促進雙循環格局形成。

一是共同暢通供應鏈陸海新通道。從近期發布的數據看,前三季度,我國對東盟、歐盟、美國、日本、韓國進出口分別為3.38萬億元、3.23萬億元、2.82萬億元、1.61萬億元和1.45萬億元,分別增長7.7%、2.9%、2%、1.4%和1.1%。其中,東盟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占我國外貿總值的14.6%。此外,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6.75萬億元,增長1.5%。從四川與重慶的數據看,前三季度四川與重慶均實現了超過2%的經濟增速,在全國范圍內增速較快。經濟增速和進出口數據說明,成渝地區正引領西部加速融入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分工體系,并有力助推了面向“一帶一路”的雙循環體系構建。

從地理位置看,成渝是我國與東盟、南亞、歐洲大陸、中東陸上距離最近的國家中心城市,東盟、歐洲、南亞、西亞等地區已成為成渝地區越來越重要的進出口貿易目的地,對外工程承包目的地和外商投資策源地。但長期以來,成渝等西南內陸地區受困于地處內陸、遠離大洋、物流成本高的經濟發展瓶頸。因此,按照2019年8月國務院發布的《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首先,要充分發揮重慶、成都的國際門戶樞紐功能。其次,成渝地區要提前謀劃,推進沿中緬經濟走廊及中老鐵路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此外,要加強成渝地區與粵港澳大灣區、廣西北部灣之間互聯互通能力建設。

二是探索行政區和經濟區適度分離,共建外向型產業集群。首先,在體制機制先行先試方面創造經驗,探索行政區和經濟區適度分離,按照共商、共建、共籌、共管、共贏的合作理念,共同培育、建設、運營中德(成渝)汽車產業園、中歐(成渝)航天航空產業園、國際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等。相關產業必須著眼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走得出去、引得進來。其次,成渝地區要按照“一區多園”的方式,共建西部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在跨境電商交易、支付、物流、通關、退稅、結匯等環節的技術標準、業務流程、監管模式和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先行先試,進一步擴大進出口規模。最后,面向全球“招才引智、招才引資”。

三是要面向國際創新深度開放合作,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用好規劃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政策利好,加大改革力度,在中國法律和政策適用框架下,出臺更為詳實的“負面清單”,著力提升政府運行效率。以法治思維治理經濟關系,將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轉化為可執行、可量化、可追責的法律法規,為企業提供連續性、公平性的政策環境。

再擔歷史重任 共建內陸科技創新高地

此次政治局會議提出,成渝地區要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新中國成立以來,成渝地區長期扮演著戰略大后方的角色,在當下國際形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的時期,成渝地區必須擔負起“新三線建設”的歷史重任。在構建雙循環新格局時代,成渝地區必須在科技創新、技術轉化、產業孵化、重大科技攻關以及對外科技合作等方面,當好西部地區的排頭兵,努力解決國外技術封鎖和關鍵技術領域“卡脖子”問題,因此成渝地區要努力共建我國西部內陸科技創新高地。

在成渝共同打造中國西部內陸科技創新高地的過程中,首先,要創新構建科技創新載體和統籌科技創新的空間布局,優化科研機構的空間布局。依托成都科技城、科學城、重慶科學城和綿陽科技城為核心,打造創新金三角。

其次,要建設一批高水平科研實驗室。以服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中心,川渝兩地將著力在高分子材料、牽引動力、人工智能、芯片設計制造、量子科學、區塊鏈技術、生物醫學、農業生物遺傳等科技領域尋求國家支持,建一批國家級的重點實驗室,以推動成渝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再次,要堅持通過創新擴大有效供給,創造新需求。進一步突出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整合資源高效利用,加大原生性科學理論研究與應用科技研發的投入力度,構建“科學發現—技術發明—成果轉化—產業壯大”的全周期創新與產業培育體系,實現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根本性轉變。

最后,要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的資金投入機制。沖擊卡脖子技術的科技攻關企業,政府要給予支持,鼓勵社會投資機構建立服務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產業發展的股權投資基金,川渝兩地共同聯手要建立統一的科技成果轉化交易平臺,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力度。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