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0-28 22:12:23
在疫情帶來巨大沖擊背景下,更應該提升旅游產業智慧化水平。而打造智慧旅游的核心,就是提供更加優質的城市服務。在不斷優化旅游要素配置同時,也促進了本地旅游產業可持續性發展,從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每經記者|謝陶 每經編輯|劉艷美

中歐旅游專家、業內權威人士圓桌對話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10月28日下午,以“后疫情時代的文化旅游創新”為主題的中歐文旅創新發展(成都)峰會在寬窄巷子釣魚臺精品酒店開幕,聚焦中歐雙邊優勢文旅產業資源對接合作,世界旅游名城建設過程中如何有效推動文化旅游跨界融合、創新發展等重大議題。
在圓桌對話環節,西班牙中國旅游協會主席、卡斯克國際商務咨詢公司首席執行官拉法爾·卡斯卡爾斯,斯洛文尼亞中國友好協會主席托馬茲·阿蒙,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教授、旅游與城鄉規劃研究院副院長謝元魯,成都旅游協會常務秘書長張廣勝,成都中國青年旅行社副總經理王莉,圍繞后疫情時代的旅游產業發展各抒己見。
當下,成都旅游產業迅速實現復蘇。“剛剛過去的中秋國慶小長假,成都迎來非常多的游客。成都在攜程中國旅游城市排名第二,在馬蜂窩平臺成為最受年輕人喜歡的旅游城市第一名。此外,根據高德的數據,成都夜游排在國內第一位。” 張廣勝介紹。
作為文旅行業資深從業者,張廣勝指出,一座城市的“夜游”指標,反映了一座城市旅游市場是否足夠成熟,足夠有吸引力。
他表示,成都夜游排在國內第一位,主要有三大因素影響:第一是本身成都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旅游吸引力強;第二是成都在國慶中秋假期期間推出了20條針對細分市場的旅游線路,比如親子游、綠道游等;第三是成渝之間旅游產業相融相交,互相推動。
談到目前重點關注領域,張廣勝表示:“我們非常關注社區旅游。社區既是一個客源單元,也是一個旅游目的地。我們在做旅游營銷的時候不是單純‘賣景點’,而是成都的生活方式。成都有許多優質社區,我們非常關注智能技術與社區的結合。”
“順應時代發展,充分利用現代化科技手段和媒體手段,滿足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所理解的智慧旅游。”王莉表示,“旅游行業是一個服務行業,它是一個充分市場化競爭的產業,它的發展必須順應時代發展,很多傳統旅游模式是一定會轉變的。”
在王莉看來,雖然今年黃金周期間,旅游產業復蘇形勢喜人,但現在還不是樂觀的時候,要充分利用大數據、AI、5G等技術挖掘未來的智慧旅游潛力。
謝元魯則表示,未來可以通過發展智慧旅游,極大地拓展旅游時間和空間。
在謝元魯看來,未來必須要深入挖掘旅游資源,“比如成都有很多非遺,很多人只是去打卡參觀,卻很少有人去了解非遺的完整制作過程,最多只能參與到其中的某一環節。我們應該借助直播等現代媒介方式,更加深入地挖掘此類旅游資源。”
謝元魯認為,未來的智慧旅游是和現在的科技發展密切相關的,比如依托VR技術的虛擬旅游。以故宮博物院為例,故宮博物院藏品眾多,由于參觀人數限制,許多人很難親臨現場,近距離觀賞。疫情期間,故宮博物院就不斷完善升級虛擬旅游,讓大家足不出戶“云旅游”。
王莉建議,通過數字化轉型,將游客的需求和想法充分整合利用,打造出豐富多元的智慧旅游產品。她還提到,所有的智慧旅游最終都需要接受市場和游客檢驗。
馬拉加是西班牙智慧旅游之都。“我們與歐盟以及西班牙政府緊密合作,打造了非常多的智慧旅游城市項目。” 拉法爾·卡斯卡爾斯介紹。
“我們為游客打造了智慧化旅游環境,比如我們在微信小程序為中國游客提供了多樣化旅游服務,還在酒店、機場、餐廳大力推廣微信、支付寶等支付手段。” 拉法爾·卡斯卡爾斯表示。
他認為:“我們圍繞改善游客體驗打造智慧旅游城市,運用了許多新興IT技術,在不斷優化旅游要素配置同時,也促進了本地旅游產業可持續性發展,從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盧布爾雅那是2020年歐洲最佳數字化智慧旅游城市。托馬茲·阿蒙表示:“盧布爾雅那擁有眾多古老博物館,音樂氛圍濃厚,自然環境優越。雖然地處歐洲內陸,盧布爾雅那與歐洲各大城市的機場聯系密切,交通通達度很高。這是我們發展旅游業的基礎所在。”
托馬茲·阿蒙介紹:“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在1998年就開始探索借助虛擬現實技術發展智慧旅游。我們現在有非常多虛擬現實應用體驗,360度展示斯諾文尼亞。”
在托馬茲·阿蒙看來,在疫情帶來巨大沖擊背景下,更應該提升旅游產業智慧化水平。而打造智慧旅游的核心,就是提供更加優質的城市服務。
“多年來,我們努力提升城市服務質量,幫助許多弱勢群體獲得更好的旅游體驗。我們為殘障人士專門設計了交通工具,還為他們專門設計了一個數字化盧布爾雅那旅游路線圖。” 托馬茲·阿蒙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