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0-26 22:59:16
每經記者|趙李南 每經編輯|宋思艱
10月26日,安井食品(603345,SH)發布2020年三季報。三季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安井食品實現營業收入約44.85億元,同比增長28.39%;實現歸母凈利潤約3.8億元,同比增長59.17%。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安井食品之所以凈利增速遠大于營收增速,源于成本方面的增速較低。對于凈利潤的增長,安井食品在三季報中稱:“主要系本期收入增長,控制費用所致”。
安井食品公告稱,魚糜制品和肉制品在今年前三季度分別實現營業收入約18億元和11.4億元,同比增長38.27%和32.69%,是按產品分類增速最快的兩類產品。對于兩類產品的增長,安井食品解釋稱:“主要系除自然增長外,新品鎖鮮裝系列增量所致。”

圖片來源:安井食品公告截圖
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的分別是面米制品和菜肴制品,今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約11.3億元和4.06億元,同比增長17.44%和12.82%。
從渠道上看,2020年前三季度,安井食品增長最快的銷售渠道為電商,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約4700萬,同比增長151.36%。前三季度,安井食品的銷售主力仍為經銷商,通過經銷商實現營業收入約37.3億元,同比增長24.08%。前三季度,商超渠道實現營業收入約6.1億元,同比增長56.13%。
對于渠道的相應變動,安井食品解釋稱:“主要系因疫情影響,消費者消費習慣和消費行為有所改變,同時公司順應市場趨勢調整經營策略,加強商超、電商渠道建設所致。”
此外,安井食品表示:“2020年1-9月,公司多個區域營業收入增速均超30%,主要系公司募投工廠投產后產能穩步提升,各銷售大區通過渠道鋪設、精耕市場帶動銷量增加所致。”
今年前三季度,安井食品的營業收入增速約28%,相比之下,前三季度安井食品營業成本增速較低,約為24%。在今年的半年報中,安井食品曾解釋稱:“營業成本與營業收入同步增長,因提價等因素,增幅略低于營業收入。”
此外,相應的費用增速也較低,今年前三季度,安井食品銷售費用、研發費用和財務費用增速約24.4%、3.76%和-18.7%。
值得注意的是,安井食品的管理費用增速較高,前三季度安井食品的管理費用約2.03億元,去年同期約0.96億元。對此,安井食品解釋稱:“主要系本期分攤股份支付費用所致。”
2019年底,安井食品推出了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授予高管及中層人員總計230余人股票激勵。

圖片來源:安井食品公告截圖
按照當時的股票激勵計劃測算,2019年至2020年該計劃需要攤銷的費用約536萬元、6066萬元、1866萬元和560萬元。其中,2020年度為攤銷金額最高的年度。
而對于疫情之下,以生產火鍋料為主要產品的安井食品業績緣何增長迅猛?西部證券在研究報告中表示:“市場有觀點認為速凍行業分散,集中度較難提升,我們認為市場環境正在造就行業洗牌加劇。2020年新冠疫情影響下,龍頭企業的管理能力、供應鏈優勢、渠道優勢均充分體現,龍頭企業市占率有望獲得顯著提升。我們認為未來隨著國內外經濟壓力,各中小企業將加速清退,安井擁有時代賦予的發展紅利。”
安井食品認為食品消費需求升級帶動速凍食品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安井食品在其2019年報中稱:“隨著消費者飲食習慣改變,以及麻辣燙、關東煮等休閑小吃的興起,使得速凍魚糜制品、速凍肉制品不僅僅局限于火鍋消費,其消費形式逐漸變得更為多樣化,市場覆蓋面更廣。”
安井食品認為:“按照日本和美國的速凍食品行業發展經驗,在城市化率超過50%之后,速凍食品行業將迎來爆發性的增長。”
對于未來行業的增長,西部證券在研究報告中表示:“日本速凍食品行業興起于上世紀70年代末,受益于日本經濟的較高速發展及餐飲連鎖化的興起,往后20年行業消費量保持了8%的較高復合增速。截至2017年,日本速凍食品消費量已達286萬噸,人均消費量約22.5kg。相比而言,我國速凍食品人均消費量至2017年僅達到人均10.6kg,與日本及其他發達國家水平相比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西部證券認為:“對標日本,中國速凍食品行業有望維持不低于8%增速增長。截至2019年中國速凍食品行業規模達1467億元,2014-2019年復合增速11.8%,人均消費量較日本仍具提升空間。觀察發現,90年代初,當日本經濟增速出現放緩時,速凍食品受益于餐飲連鎖化趨勢,仍延續80年代的8%增速增長,具備一定需求剛性。目前我國人均GDP與日本80年代水平相似,同樣處于餐飲擴張+冷鏈完善趨勢中,我們認為中國速凍食品有望維持不低于8%增速穩定攀升。”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