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0-17 13:32:32
每經記者|張懷水 每經編輯|陳旭 趙云
天上掉下個大訂單!
近日,據染整專業網站消息,近幾個月以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印度多家大型出口型紡織企業無法保證正常交貨,已經有多個本來在印度生產的訂單轉移到我國生產,其中毛巾、床單等產品訂單量較大。

在印度班加羅爾,醫務人員為市場商販進行新冠病毒檢測取樣。圖片來源:新華社
隨后,中國紡織網也傳出消息,已有多個本來在印度生產的訂單轉移到中國生產,這導致國內不少服裝制造企業的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的5月份。
中國的服裝紡織行業真的迎來了井噴式發展了嗎?從印度轉移到中國的訂單究竟包括哪些產品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向國內多家紡織企業進行了求證。

近一年多以來我國紡織紗線及織物單月出口金額(單位:萬美元)

印度家紡大訂單急轉國內
河北高陽榮天紡織有限公司的銷售經理王歡就欣喜地接到了一筆來自印度的訂單。
他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之前公司內貿和外貿業務各占一半,主要生產毛巾、浴巾等家紡類產品。“公司二季度之前訂單并不多,主要是一些老客戶的返單。7~8月國內訂單開始迅速提升,而到了9月份的時候,國際貿易訂單開始突然增多。”
王歡告訴記者,9月份以來,該公司在互聯網平臺上的海外訂單開始迅速增多,“我也很詫異,一個月下來,僅毛巾的訂單就達到200萬條,數量相當于去年同期的2倍,這些訂單當中大部分來自印度。”

資料圖,圖文無關(來源:攝圖網)
就在記者電話采訪王歡的過程中,他突然對記者表示:“剛剛又來了一個訂單,是洗碗的抹布和定制浴巾。從款式設計要求來看,明顯是國外的風格。”
河北高陽另一家家紡企業“簡木青悅”也接到了來自印度的大單。該廠總經理石松林說,開廠3年來第一次接到印度訂單,對方開口就要浴巾5000條以上。
來自浙江金華的民營企業“橫崗家紡”更是接到來自國際品牌ZARA幾十萬條桌布的出口大單。這個訂單原本是由印度紡織企業承接生產的,為何突然轉移到一家中國的民營企業身上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隨后與該公司總經理舒介武取得了聯系。舒介武告訴記者,ZARA這個訂單之前確實是由印度企業來代工生產的,但今年4~5月份的時候,商家要求印度企業修改桌布的成分,由純滌改成麻布,印度企業聲稱需要2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但我們工廠7天就可以一次性搞定。”
“前期有過一些溝通,到6月份的時候,ZARA突然就把這個訂單給我們了,而且是長期訂單,每個月都有。”舒介武略顯激動地對記者表示,這一訂單占到公司60%以上的產能,也造成公司6月份訂單量突然猛增4~5倍。

多家上市公司稱未接到印度訂單消息
與民營紡織外貿企業的熱火朝天相比,A股紡織類上市公司的表現近幾天也堪稱驚艷,多家公司走出了快速拉升的牛股行情。它們也接到了來自印度的轉移訂單了嗎?
根據Wind數據,紡織服裝指數9月30日至今累計漲幅已經達到9.6%。針對印度紡織訂單是否流向中國、國內企業出口訂單是否出現大幅增長的問題,記者通過公開電話先后咨詢了聚杰微纖、萬里馬、百隆東方、酷特智能4家上市公司。
但多家上市公司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近期并未出現出口訂單暴增的情況。

聚杰微纖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近期股票漲幅較高的原因我們也在核查,因為市場的變化太快了,具體的情況并不清楚。”
萬里馬工作人員則向記者表示,公司股票觸及漲停屬于市場行為,我們沒有收到因為印度紡織訂單轉移到公司導致股票上漲的消息,更有可能屬于板塊輪動。

百隆東方證券部工作人員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印度、孟加拉地區的疫情仍然在持續發酵,確實存在一部分訂單流到國內的可能,疊加棉花價格近期處于上漲趨勢,導致板塊表現較為活躍。但對于記者“公司是否接到印度回流訂單”的問題,該工作人員并未正面回應。

該工作人員進一步表示,從實際來看,訂單的回流會有一定的影響,但當前大家主要是在炒預期。現在的訂單對今年冬季或者明年的影響可能會更大。“我們公司內銷和外銷大約各占一半,國內市場情況比較可觀,但國外情況我們并沒有感覺到特別的樂觀,疊加海外疫情有第二波反彈的風險,未來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酷特智能工作人員同樣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司目前沒有來自印度的訂單,海外訂單的情況需要等三季度報告公布才能告知。


有民企一口氣新增20臺生產設備
記者在調查走訪中發現,一些紡織類民營企業對海外訂單的回流躍躍欲試,更有部分企業開始新增設備、擴大產能。
王歡就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司9月份一口氣新增了20臺圓機針織機,之前是有30臺,現在一共有50臺機器。精包裝打包工人今年也至少增加了1.5倍,有時候還會雇一些臨時工。
盡管目前紡織行業出口表現極佳,但對于一些回流訂單,紡織服裝業內普遍判斷是“應急訂單”。對于企業而言,產能擴張以后可能帶來生產成本的提升,海外回流的訂單是否具有延續性、企業是否存在產能過剩的風險,仍是行業必須深思熟慮的問題。
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依據。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記者|張懷水 編輯|陳旭 趙云 杜波
校對|何小桃
封面圖來源:攝圖網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眾號后臺申請并獲得授權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