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0-09 20:44:56
每經記者|張瀟尹 每經編輯|陳俊杰
云頂新耀-B(01952,HK)今日在港交所掛牌上市。
公司于今年7月遞交IPO申請,據云頂新耀發布的發售價及配發結果公告,公司港交所上市最終發售價為每股55港元,國際發售的股份為3177.3萬股,募集資金凈額約32.84億港元。
公司擬將從發售中收取的所得款項凈額主要用于四款核心產品的研發和商業化,以及為公司在研管線中其他候選藥物的進行中及計劃的臨床試驗、登記備案準備及潛在商業化提供資金。另外,部分資金還將用于為公司擴展藥品管線提供資金支持。
截至10月9日收盤,云頂新耀-B漲32.27%,報于72.75港元/股,全天成交額30.79億港元,總市值206億港元。
云頂新耀由康橋資本于2017年投資成立,作為一家采取許可引進模式的公司,公司目前的產品管線包含8款潛在全球首創或同類最佳的臨床候選藥物組合的產品管線,覆蓋腫瘤、免疫學、心腎疾病及感染性疾病。
據了解,目前公司多數候選藥物在中國處于臨床研發階段后期。其中,抗腫瘤藥物Trodelvy針對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的適應癥已獲得美國生物制品許可;抗感染產品Xerava治療復雜性腹腔內感染的適應癥獲得美國、歐盟及新加坡的新藥申請批準。此外,公司在免疫領域的支柱產品Etrasimod和心腎領域的支柱產品Nefecon在全球范圍內開展臨床試驗,目前已有相關適應癥進入三期臨床。
針對公司產品的上市時間表,公司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薄科瑞透露表示,“我們8款藥物中有2款藥有希望在接下來的兩年完成最終審批批準和上市,其他6款藥物的獲批許可預計在2024年或2025年獲得。”
針對商業化布局,薄科瑞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們首先要打造我們內部的商業團隊。因為我們的藥物大多屬于專科用藥,而多數患者一般去大醫院就醫,所以我們在中國市場的商業化團隊不會很廣泛、很龐大;其次我們目前的8款藥品屬于同類首創或同類最佳,這意味著,有很多領域是此前未被涉及的,未來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探索,尤其在醫學常識普及、醫患教育等方面。 ”此外,據透露公司的目標銷售市場為大中華區、韓國、東南亞等亞太區新興市場。
薄科瑞表示,“我從上世紀70年代便進入醫藥行業,從未見過有公司成立3年就能有云頂新耀這樣的研發管線,我們很注重挑選引進藥物的策略和方向,我們簽下的商業化協議也能夠充分保證我們在競爭中的優勢。”
3年拿下8款藥物的背后是資本助力。招股書顯示,上市之前,公司共完成三輪融資:公司于2017年獲A輪5000萬美元融資,2018年獲B輪6000萬美元融資。2020年6月3.1億美元C輪融資,參投方包含建峖實業投資、嘉善國投、高瓴資本等,融得資金主要用于推進創新藥產品管線的臨床研發,建立商業化基礎設施。事實上,此次公司招股亦引進16家基石投資者認購,包括RA Capital、康橋資本、建峖實業投資、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貝萊德基金、高瓴資本等。
盡管有知名投資機構“撐腰”,但作為創新藥企,在進入收獲期前,持續的研發投入就意味著持續虧損。云頂新耀在招股書中披露的財務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及2019年年底,以及截至2019年及2020年第一季度止,公司經營虧損凈額分別為1.27億元、1.76億元、3030萬元及1.51億元,相應同比擴大約38.5%、398.3%;同一報告期內,公司研發開支分別為5591.1萬元、1.51億元、2280.8萬元、8018.4萬元,相應的同比增速約169.9%、251.6%。
那么,上市之后公司將如何平衡投入與產出?公司總裁兼首席財務官何穎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眾所周知,藥物早期研發的失敗風險很高,臨床數據也很有限,為了獲取更多臨床數據,讓風險變得更加可控,我們在早期會傾向于引進處于臨床較晚期的產品。”
何穎進一步表示,“上市之后公司風險承擔能力更強,經驗更豐富,此時,我們可能會考慮引進一些更早期的產品,所以未來我們關于利益與風險的平衡相比以前會更復雜,但目前來說,我們已經有8個產品,相對來說對某個產品研發失敗的風險承擔能力變得更強了。”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