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8-29 08:04:46
萬科的上半年業績依然引人注目。
每經記者|吳抒穎 每經編輯|魏文藝
“碧萬恒融”的四巨頭中,萬科獨霸江湖多年,崇拜者眾,歷來都是房地產界的風云企業。
萬科或許不是“完美”的萬科,但萬科向來是外界眼中“優秀”“穩健”的萬科。每一次,萬科向公眾呈上成績單的時候,得到的溢美之詞往往不絕于耳。
即便在2020年這個特殊的年份也不例外——全行業盈利水平普降,萬科今年上半年依舊錄得小幅增長;即使受到疫情影響,銷售額也未出現大幅回調,尤為難得。
為了提振投資者的信心,萬科還首次對外披露了多元化業務的具體經營數據,雖與主業不可等量齊觀,但半年百億元左右的規模仍值得慶賀。
兩年前的秋季例會上,萬科提出“收斂聚焦”“穩住基本盤”之后,萬科的許多多元化業務已經逐漸淡出視線。不過通過持續地收并購來建立在某一領域的王者地位,萬科腳步從未停歇,例如物流倉儲、商寫物業,在中國內地都具有領先優勢。
盡管如此,頭頂一號光環的萬科,在傳統業務與多元業務的路線抉擇中,那種“領先領跑”的勇氣與銳氣,已經漸漸藏起。
不當老大很多年,萬科不再斗志昂揚。萬科還能超越自己否?
萬科這份2020年的中期成績單,可以用“領跑同行”來形容。
得益于合理的財務管控措施,在連“優等生”中海、華潤的利潤指標均錄得下滑之時,萬科依然有小幅增長,頗令外界驚喜。
今年上半年,萬科實現營業收入1463.5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5.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1%和5.6%。

萬科半年報截圖
受疫情影響,今年上半年房企銷售額普遍下滑,萬科也有小幅下調,但目前已經逐步恢復。今年上半年,萬科實現合同銷售金額3204.8億元,同比下降4.0%。
凈負債率和現金流情況,萬科依然維持在行業的最優區間。今年上半年,萬科繼續保持經營性現金流為正;截至6月底的持有貨幣資金1942.9億元,遠高于一年內到期的有息負債總和968.2億元;凈負債率進一步降至27%,保持行業低位。
在利潤率指標上,萬科則未能跳出行業整體的趨勢。今年上半年,萬科房地產開發及相關資產經營業務的結算毛利率為24.1%,較2019年同期下降4.2個百分點。
萬科財務負責人韓慧華表示,因為2019年結算的大部分項目都是在2017年、2018年銷售的高點結轉的,所以2019年是萬科毛利率的高點,近年來地價占售價比持續上升,毛利率下降是整個行業的一個長期趨勢。
她進一步透露,萬科目前銷售項目的毛利率比已經結轉項目毛利率相對更低,預計到年底公司結算毛利率還會有一個小幅的回落。
事實上,萬科的利潤率一直不算優秀,尤其是對比同樣布局于一、二線城市的頭部房企。今年上半年,中海地產的毛利率為30.6%、華潤置地的毛利率則為33.5%,且兩者都表態將維持在30%之上。故而,盡管毛利率下滑是行業趨勢,但萬科的下降勢頭似乎更猛一些。
外界能夠從萬科的基本財務數據中,讀到職業經理人的專業和自律,卻鮮有人關注到,這份年中報是萬科第一次對外披露多元化業務的詳細經營數據,這是觀察萬科多元化業務的窗口。
萬科對多元化業務的探索,是曲折前進的。2014年,萬科預判行業即將進入“白銀時代”,萬科南方區域最先感受到市場和行業的變化,2015年,時任萬科南方區域區首的張紀文提出“八爪魚”戰略,推進一系列多元化轉型。
那時候,萬科期望在原來的業務基礎上發現新的增長點,物業、商業、物流、長租公寓、冰雪度假、養老教育及產業辦公等,都曾出現在萬科的試驗名單上。

上半年萬科各區域公司表現
這一場轟轟烈烈的轉型行動在2018年戛然而止。2018年,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在萬科南方區域9月的月度例會上提出要“收斂”“聚焦”,并要求對非開發業務進行梳理,投入和產出、風險與收益嚴重不匹配的業務必須要調整,三年沒做成的業務就不要再做了。
兩年后的今天,再來回望萬科南方區域的樣本,正是萬科在多元化路上“試錯”的典型。萬科南方區域今年上半年的銷售額為491.6億元,占比15.3%,再次墊底。而多元化業務氣候初成,卻離萬科當年設想的量級相去甚遠。
今年上半年,萬科長租公寓實現的租金收入是10.5億元。截至6月底,萬科在33個城市累計開業泊寓12.73萬間,其中上半年新增開業1.89萬間。
在長租公寓方面,萬科的租金收入與龍湖相當,但萬科沒有談及盈利水平,且離萬科所設定的目標有相當的距離。2017年,郁亮預計,萬科2018年長租公寓的規模將達15萬間,時至今日,這仍是一個未完成的目標。
在萬科的其他賽道上,商業、物業和物流,萬科都曾通過收并購來增厚自身的優勢,萬科在每一條賽道上都有足夠的競爭力嗎?
在商業地產方面,今年上半年,萬科旗下運營管理的商業項目(含非并表項目)產生租金收入30.5億元,同比增長0.3%。這一租金收入水平在行業中大約能夠排在行業前十左右,而盈利水平卻未知。
外界評價商業成功與否,除卻盈利和運營水平,在公眾之中的認知程度也時常被提起。一位印力的高管曾經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印力也期望能夠有“標桿項目”,盡管印象城系列在江浙滬有所分布也有亮點,但相較于太古里、萬象城乃至萬達廣場,這對公眾而言依然是相對遙遠的IP。

萬科近一年股價表現 數據來源:同花順
商業地產之上,萬科從來都是追趕者。
萬科的多元化業務之中,最讓萬科管理層倚重的是物業管理業務。不止一名萬科物業的員工告訴記者,郁亮本人對物業管理十分重視,“物業也的確蠻讓他們省心的”。
萬科物業今年上半年表現突出,實現營業收入67.0億元,同比增長26.8%。截至6月底,萬科物業已接管面積5.2億平方米,累計簽約建筑面積6.8億平方米。
盡管萬科物業依然是龍頭,但物業管理的機會,也并非萬科能夠看到。資本市場上的物業管理公司已經充分證明了實力,在萬科拓展的商寫服務、城市服務,也有眾多與其競爭者。
換言之,這是行業的趨勢,而非萬科洞察到的機會。
萬科曾在2019年的《致股東書》中表示,“我們至少需要建立六個千億級業務,才能再造一個今天的萬科。”今天斷定萬科未能找到下一個“千億級業務”為時尚早,但萬科多元化業務水平未及預期,卻是不爭的事實。
過去外界敬仰萬科,大抵是因為它是這個草莽生長的行業中,職業化、專業化程度最高的房企之一,對行業的預判也時常對其他房企有引領作用。
今天行業同樣期望萬科能夠為未來探索到可復制的“第二曲線”增長路線,但行業總是“各領風騷幾十年”,這或許已經不是萬科高光的年代。多元化的旅途,萬科還在路上,它有著行業共同的焦慮和迷茫。
(鎂刻地產原創,喜歡請關注微信號meikedichan)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