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8-17 22:17:03
每經記者|宋戈 實習記者 肖世清 每經編輯|廖丹
近日,央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求是》雜志刊發文章《堅定不移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8月16日,央行網站也全文掛出這篇文章。
郭樹清在文章中明確指出,我國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重大成效。具體看來,一是金融資產盲目擴張得到根本扭轉,二是影子銀行風險持續收斂,三是不良資產認定和處置大步推進,四是違法與腐敗行為受到嚴厲懲治,五是互聯網金融風險大幅壓降,六是大中型企業債務風險有序化解,七是房地產金融化泡沫化勢頭得到遏制,八是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初步控制,九是標本兼治的長效機制逐步健全,十是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明顯提升。

當前,我國金融業總體運行平穩,風險可控 數據來源:銀保監會 IC photo 楊靖制圖
做好八方面工作尤為重要
郭樹清在《求是》雜志的刊文中表示,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本來就面臨老齡化加快、儲蓄率下降、資源環境約束增強等諸多困難。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經濟供需兩端、國內外兩個市場同時承壓,金融體系勢必遇到很大困難。
他認為,遏制衰退,經濟活動急劇收縮時,金融活動反而必須擴大。原來的調控目標是廣義貨幣與社會融資規模增速略高于名義GDP增速,今年上半年高出十多個百分點。預計今年總體杠桿率和分部門杠桿率都會出現較大反彈,金融機構的壞賬可能大幅增加。2019年銀行業新形成2.7萬億元不良貸款,出現疫情“黑天鵝”后,資產質量加倍劣變不可避免。由于金融財務反應存在時滯,目前的資產分類尚未準確反映真實風險,銀行即期賬面利潤具有較大虛增成分,這種情況不會持久,不良資產將陸續暴露。
同時他指出,為應對疫情所采取的一系列宏觀對沖政策十分必要,執行中如遇新的異常情況還可能進一步加大力度。但是在資金面寬松背景下,企業、居民、政府都可能增加債務。利率下行一致性預期強化后,有可能助長杠桿交易和投機行為,催生新一輪資產泡沫。一些地方的房地產價格開始反彈,金融資源有可能再次向高風險領域集中。信用較差的借款人可能借延期還款等優惠政策惡意逃廢債務,結構復雜的高風險影子銀行也容易卷土重來。
面對復雜嚴峻的經濟形勢,郭樹清在文章中指出,要有序處置重點領域突出風險,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從現階段來看,做好以下工作尤為重要。
一是全力推動國民經濟恢復正常循環。二是加快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是盡最大可能提早處置不良資產。四是防止高風險影子銀行反彈回潮。五是及時處置不同類型機構風險。六是穩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七是切實加強金融消費者教育和保護。八是進一步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
近期在權威媒體連續發聲
值得一提的是,郭樹清除了在《求是》雜志刊文外,近期也接受了《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等權威媒體的專訪,就金融助力經濟發聲。
8月14日,他在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指出,疫情防控期間,國際金融市場劇烈波動,我國金融業也遇到較大困難和挑戰。但我國金融市場經受住了復雜形勢考驗,股市、債市、匯市展現出較強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
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我國金融業總資產約340萬億元,同比增長10%。其中銀行業總資產309萬億元,同比增長9.7%,人民幣貸款同比增長13.2%,企業債券投資同比增長28.5%。保險業總資產22萬億元,同比增長12.7%,其中債券投資同比增長16.5%,長期股權投資同比增長18.2%,短期投資占比有所下降,為實體經濟提供中長期融資的能力不斷提高。
盡管我國金融業總體運行平穩,但郭樹清也在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明確指出,我國金融業一些潛在風險隱患依然較大,要保持清醒,冷靜研判,底線思維,未雨綢繆。一是存量風險尚未徹底化解。一些金融機構歷史包袱較重,資本和撥備缺口較大,疫情沖擊之下經營風險更加突出。二是不良資產上升壓力加大,風險很可能加速顯現。三是資金面寬松背景下市場亂象易反彈回潮,一些高風險影子銀行業務以新面目卷土重來。四是疫情加快全球經濟金融格局調整,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外部輸入風險加大。金融管理部門將根據新形勢新情況,保持監管定力,優化監管措施,依法處置違法違規行為,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實際上,郭樹清前面關注金融風險化解的一些表述,在央行8月3召開的2020年下半年工作電視會議上也有一定體現。
記者注意到,此次電視會議要求,繼續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三年攻堅戰。加快補齊金融風險處置制度短板,健全重大金融風險應急處置機制。落實國務院金融委問責要求,實行重大金融風險形成和處置問責,進一步壓實各方責任。加強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加強風險監測評估,密切關注金融風險的邊際變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