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8-11 10:39:19
每經記者|李星 每經編輯|裴健如
作為早期造車新勢力的一員,云度新能源汽車(以下簡稱云度新能源)在經歷短暫的高光時刻后逐漸銷聲匿跡。近日,這家沉寂已久的新勢力造車企業重新回歸大眾視野。
“2025年云度要躋身國內純電汽車品牌前三強,代表中國新能源品牌參與全球市場競爭。”履新三個月的云度新能源CEO林密表示,未來,云度新能源旗下車型將不再局限于乘用車領域,還將覆蓋商用車產品線,采取“商乘并舉”雙線布局,同時營銷渠道實現完全下沉。

圖片來源:云度新能源官網
據記者了解,在林密走馬上任后,云度新能源完成了團隊搭建、全新戰略規劃、制造體系優化等工作。不過,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重新出發的云度新能源能否達成預期目標,業內在關注林密的答案。
全新車型2021年亮相
在云度新能源汽車高級副總裁詹文章看來,經歷了兩年沉寂期的云度新能源,亟需借助新產品的投放重回大眾視線。“云度剛重啟,全新產品短時間內還很難推出,不過云度π1、π3兩款車型的升級版產品將于今年8月底上市,公司旗下首款物流車也將于年內上市。”詹文章說。
根據最新戰略,云度新能源將堅持純電驅動、高度智能化技術路線,產品矩陣將覆蓋轎車、SUV、MPV、物流車、皮卡等細分領域。“我們希望在每一個細分領域都有一款產品實現覆蓋。”林密表示,全新一代模塊化智能純電平臺首款車型將于2021年亮相并全面開啟預售。
據了解,云度新能源正在開發的全新一代模塊化智能純電平臺支持從A0到B級產品的開發,基本覆蓋目前云度新能源規劃的所有車型。“高度模塊化和共享化平臺,將大大縮短后續車型的開發周期,加快新產品迭代。”云度新能源首席技術官傅振興表示,對整個產品系列而言,汽車下車體共享、規模化效應帶來的是成本大幅降低,這是云度新能源為應對補貼變化以及合資股比放開后的核心競爭力。
據傅振興介紹,云度新能源還在加速“三電”技術的研發。如,其正在開發的新一代固態電池,能量密度將比現有三元鋰電池提升1倍,循環壽命提高10倍,將于2025年實現量產。
在智能駕駛技術方面,云度新能源也制定了時間節點,即到2021年實現L2級高級駕駛輔助;2022年實現L3級自動駕駛技術;2025年實現真正的智能駕駛。
2021年開啟對外融資
“云度是典型的總經理負責制企業,有高效經營的決策機制。”林密認為,云度新能源靈活的體制和穩健的國資背景是其優勢所在。
啟信寶顯示,云度新能源成立于2015年,是由福建省汽車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莆田市國有資產投資有限公司、管理團隊、福建海源自動化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四方共同出資9億元成立的混合所有制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上述股東投資占比分別為39%、34.44%、15.56%和11%。

圖片來源:云度新能源官網
2017年10月,云度新能源首款量產車云度π1上市。隨后,云度π3、π7也相繼于2018年完成上市。成立三年推出三款產品7款車型,云度新能源在2018年迎來了“高光時刻”,全年完成9300輛的新車銷量及100%的交付率。
不過,此后云度新能源的發展明顯后勁不足,開始停滯不前,銷量也陷入低迷。乘聯會數據顯示,2020年1~6月,云度新能源累計銷量僅有402輛。
不僅如此,云度新能源的虧損額也在逐步加大。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云度汽車全年凈利潤為-1.77億元,這是繼2017年凈利潤-0.95億元、2018年凈利潤-1.38億元之后該公司連續三年出現高額虧損。
在林密看來,云度新能源回歸之后,要以全新的姿態進入新能源競技場。“云度新能源的第一個五年,實現了從零到一的跨越。第二個五年,云度新能源要在2025年成功躋身國內純電汽車品牌前三強。”林密說。

圖片來源:云度新能源官微
值得注意的的是,對造車新勢力來說,盈利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重新出發的云度新能源眼下尚不具備“自我造血”能力,仍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新造車企業在三到五年內很難盈利,做這件事家底要很厚。在這個層面上,混合所有制經營體制給云度新能源帶來了好處。”林密表示,云度新能源具有國資背景,在前期資金投入上有一定保障。
對于后兩年的資金準備,詹文章向記者透露,資金已到位,均將由地方政府提供支持。同時,云度新能源正在搭建對外融資團隊,2021年公司將開始對外融資。
詹文章認為,云度新能源年銷量在2萬~3萬輛就能達到盈虧平衡點,進而開始實現盈利。為加快盈利步伐,云度新能源在渠道建設方面也在加快布局。“未來幾年云度新能源將持續推進渠道建設,并強化渠道下沉的廣度與深度。”云度新能源汽車副總裁曹剛表示。
據悉,目前,云度新能源旗下經銷商有100多家,覆蓋了全國67個城市。“未來,云度新能源銷售和服務網點將覆蓋國內全部電動車銷售城市。”林密表示,在一級銷售網絡的基礎上,云度新能源還要積極拓展二、三級網點,下探到縣城、鄉鎮等農村市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