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6-12 19:26:11
而在談到對當前市場的看法和下半年的投資計劃時,應文祿信心滿滿地表示“未來十年回頭看,也許你會發現今天就是價值大洼地”,并指出毅達資本下半年還會加快投資的節奏。
每經記者|李蕾 每經編輯|葉峰
“機會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憧憬中成熟,在希望中毀滅。最悲觀的時刻正是買進的最佳時機。”6月10日,在投中信息、投中網聯合主辦,投中資本承辦的“第14屆中國投資年會·年度峰會”上,毅達資本董事長、創始合伙人應文祿在演講中引用了投資大師約翰·鄧普頓的這句話,來傳達他對當前市場的看法。
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今年以來毅達資本屢屢出手,投資了消費、新材料、生物醫療、半導體等多個領域的企業,疫情期間逆勢做了大量布局。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應文祿透露,今年上半年毅達資本投資的項目數量比去年同期上漲了約40%,其中大部分集中在硬科技領域。
而在談到對當前市場的看法和下半年的投資計劃時,應文祿信心滿滿地表示“未來十年回頭看,也許你會發現今天就是價值大洼地”,并指出毅達資本下半年還會加快投資的節奏。
眼前的黑不是黑,今天就是價值大洼地
在投資圈內,今年討論最多的話題估計是對疫情之后市場的看法,以及各家的投資策略是否會有變化。對此,應文祿表示,當前市場正處于歷史性的再平衡過程。
在他看來,首先當前全球經濟格局面臨著再平衡;同時,資產價格波動,資本面臨再平衡。在這個時候,VC/PE更要把握影響未來的戰略核心資產,從而逆勢發掘投資機會。
他坦言,未來十年是一個科技強國、技術賦能各行各業、以及產業提升再發展的時代,是消費應用、消費場景、消費基礎設施強化的一個時代,其中擁有大量投資機會,這些機會將構建決勝未來的戰略核心資產。
“要相信眼前的黑不是黑。未來十年回頭看,也許會發現今天就是價值大洼地。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發達經濟體也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在他們經濟調整期、下行期中,資本市場往往是最好的。在強身健體的過程中,經濟減速增質是資本市場的晴雨表。當然這個過程不會那么一帆風順,波動一定伴隨著成長。”
在他看來,不管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當前都處于價值洼地。“可能不是真的最低點,可能會下探,但是回過頭來看現在肯定是一個洼地。作為投資機構,我們這個時候要在一級市場上找到未來的成長之星。”
上半年投資速度加快:三分之二聚焦在硬科技領域
今年上半年毅達資本頻繁出手,投資的項目也涉及多個領域。對此應文祿透露,上半年毅達資本投資項目的數量增長了40%。
這些項目三分之二以上都集中在硬科技方向,也符合毅達資本一直以來的布局。應文祿表示,毅達資本的主航道是科技和創新,未來十年這兩個領域都存在大量機會。除此之外,創新+消費升級、流動性比較充裕的情況下帶來的優質資產價格互動、包括不動產在內的一些優質資產等等,都是需要關注的領域和方向。
“下半年毅達的打法和過去兩年相比不會有太多改變,如果一定要講策略的話,我覺得投資頻率會加快。現在對創投行業來說是難得的機遇,從產業角度來看除了半導體行業和生物醫藥這兩個目前可能還是高燒不退、估值比較高,其他行業大部分已經在回歸理性。甚至有一些企業為了融資在不斷降低自己的身價,可能還是一個撿漏的機會,不管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表現都比較明顯,這是我的基本看法。”
在不少投資機構看來,今年的疫情對行業還是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或許會引發行業洗牌。應文祿贊同了這一觀點,并進一步指出2020年將是一個分水嶺。在疫情的沖擊下,未來頭部機構的力量會更強大,腰部以下的機構則會很難受,“這個行業會進一步分化”。
呼吁長線資金入場:松綁創新資本的來源限制
在采訪中應文祿也呼吁,以科技為支點的戰略核心資產的打造需要生態支持,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松綁創新資本的來源限制。
他表示,VC/PE最貼近產業,也最懂產業。作為價值判斷能力最強和風險承擔能力最強的創新金融方式,世界上最偉大的科技公司的背后幾乎都站著VC機構。科創板的滲透率也超過90%,中國所有戰略核心資產的構建,背后都有VC基金群支撐。
但從目前的現狀來看,機構一方面覺得流動性充裕,另一方面又覺得手上的子彈非常有限,主要原因還是在于“缺乏主流支柱基金投入,資金的水龍頭被卡住了”。
事實上,長線資金的缺乏一直是VC/PE行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此前曾有投資人對每經記者表示,建議國家層面要建立市場化的母基金,同時引入來自銀行和保險等金融機構的資金,再加上民間資本,保證一年有一萬億左右的“活水”進入到投資市場,激發市場活力,實現健康、良性的發展。
應文祿也舉了個例子:“比如資管新規的完善、險資出資比例的增大、銀行理財子公司,目前都因為各種限制進不來。別說腰部以下的機構感到困難,頭部機構也沒有那么瀟灑。”
“我們期待盡快放寬資金流入創新資本的限制,讓創投基金的管道加大加粗,一起助力核心資產的打造。”他總結道。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