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對話前世界經濟論壇歐洲業務副總裁耶里尼克:中國經濟應對得當 全球合作才能走出疫情危機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26 16:14:44

新冠疫情危機當下,何被沖擊,何被重塑?危機過后,如何復蘇,如何改革?同生共存的危與機之中,中國經濟面臨何等挑戰,又該如何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特此專訪太和智庫歐洲中心主任、前世界經濟論壇歐洲業務副總裁托斯登·耶里尼克(Thorsten Jelinek)博士,探討后疫情時代,全球經濟的困境與出路,中國經濟的挑戰與機遇。

 每經記者|余佩穎    每經編輯|謝欣    

截至北京時間5月26日13時32分,全球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已逼近550萬,近35萬人因感染此病而離世。世界貿易組織稱這一疫情“史無前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疫情造成的經濟衰退勝過全球金融危機。

另一方面,全球疫情蔓延之勢現好轉跡象,各國逐步開始邁入“后疫情時代”。強有力的管控手段,讓中國在兩個月內得以控制住蔓延勢頭,自3月起率先踏上經濟重啟之路,5月初,歐美各國也陸續發布經濟重啟方案。

危機當下,何被沖擊,何被重塑?危機過后,如何復蘇,如何改革?同生共存的危與機之中,中國經濟面臨何等挑戰,又該如何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特此專訪太和智庫歐洲中心主任、前世界經濟論壇歐洲業務副總裁托斯登·耶里尼克(Thorsten Jelinek)博士,探討后疫情時代,全球經濟的困境與出路,中國經濟的挑戰與機遇。

托斯登·耶里尼克(Thorsten Jelinek)博士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全球協作才是走出危機的道路

NBD: 多位宏觀經濟學家表示,除了目前已造成的經濟損失,新冠疫情還將對勞動力、企業以及一些經濟體造成長期的影響。您認為新冠疫情對一個經濟體生產商品和服務的能力造成損害是長期的嗎?會改變一個經濟體長期的經濟發展趨勢嗎?

托斯登·耶里尼克:這場全球疫情不僅是“危機”出現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它還放大了不可持續的全球增長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定義了過去的幾十年,并在上世紀90年代和2000年代有所加劇。

而復蘇不僅是恢復到此前的水平,還在于重新定義現有的連通性以及運營和商業模式,而這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去全球化的風險。因為要降低未來風險,很可能意味著區域化和減少對全球化的依賴性。其中,大型企業有能力進行相應的重組,而中小型企業沒有這種能力。

最初的危機應對主要發生在國家層面,但是經濟復蘇和未來的經濟韌性以及應對力必須在全球層面來進行協調。現在看來,疫情可能產生持久的影響,但也提供了改革全球經濟體系的機會。 

NBD:您認為后疫情時代的經濟復蘇會是何樣?是會迅速反彈,還是漫長且挑戰重重?

托斯登·耶里尼克:這場疫情對全球經濟的打擊速度比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或之前的任何一次經濟危機都要快得多,大多數經濟活動目前都只是從史無前例的全球停擺中緩慢復蘇。

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不同的是,這次復蘇不是對金融機構進行資本重組,而是在中短期內向實體經濟提供大量流動性。復蘇的速度還取決于市場對宏觀發展、收益、利潤,尤其是對新冠肺炎相關的公共衛生信息的反應,這包括隔離和封鎖的有效性,以及疫苗開發。

NBD:面對疫情帶來的經濟沖擊,全球主要經濟體目前均采取了寬松貨幣政策來應對。然而,有分析人士認為,各國央行的救助計劃只是緩解了痛苦,并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您認同這種說法嗎?

托斯登·耶里尼克:為應對疫情危機,各國央行能夠采取的主要貨幣政策工具已經部署完畢,應對速度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要更快。為了緩解需求、供應、流動性和就業危機等,并要穩定投資者情緒,這樣的快速部署是必要的。然而,這些措施或許并不能解決結構性的問題,也不一定能緩解中期影響。

疫情導致多國主權債務再次大幅增加,再加上私營部門債務的增加和家庭收入的損失,可能會導致失業、破產和重組。必需品供應的減少可能是這次沖擊的另一個中期影響。此外,地方保護主義、去全球化和經濟脫鉤將影響復蘇的時間。

只有多邊經濟協調和全球領導才能幫助結束危機,更好地平衡貨幣和財政政策,維護金融穩定。 

中國經濟的疫情應對迅速適當

NBD:自今年3月起,中國各地開始有序復工。據新華社報道,3月份,央企當月實現營業收入2.2萬億元,恢復至1月份水平,達到2.2萬億元。您認為,進入后疫情時代的中國經濟增長能夠抵消第一季度的下降嗎?

托斯登·耶里尼克:國有企業是中國經濟的中堅力量,他們恢復經營對中國國內經濟復蘇至關重要。然而,就中國經濟的整體復蘇而言,私營企業也很重要。

由于全球經濟對中國商品的需求僅是緩慢增加,這對中國的生產和消費仍帶來一定壓力。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即美國和歐洲,二者在2020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出現了急劇萎縮,預計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將出現不均衡的復蘇。

盡管中國國內消費已經恢復,但可以預期的是,中國經濟將從第一季度的放緩中呈現一個較平緩的復蘇。中國主要貿易伙伴復蘇的時間,也會影響到中國經濟的復蘇程度。 

NBD:您認為中國在遏制新冠病毒傳播,以及減輕經濟損失方面具有哪些優勢?

托斯登·耶里尼克:事實證明,中國政府對新冠肺炎嚴重性的認識,集中的、自上而下的、快速的醫療和人力資源收集和分配,以及中國人民的自律,這些在遏制這一大流行病的傳播上都非常有效。如果沒有這些措施和中國政府的專業精神,中國不可能取得如此顯著的成就。現在中國需要證明的是可以在漫長恢復期中保持警惕,這需要在防止第二波疫情出現和促進國內、國際經濟活動之間的平衡。

在復蘇過程中,中國也應保持全局觀,不忽略其他的風險。成功的復蘇既需要計劃嚴格的國家方針,還需要國際協調與團結。由于中國比世界其他地區領先幾個月,世界其他地區仍有機會再次學習中國(后疫情時代)的做法。 

NBD: 在后疫情時代,什么因素能夠決定一個經濟體的經濟韌性?您如何看待中國政府應對此次疫情的措施?

托斯登·耶里尼克:每個政府的目標都應該是從這場危機中變得更強大,這需要一個全面的計劃,包括如何重啟經濟,如何安全地解綁封鎖,如何短期地和長期地重振國內和國際的經濟和社會活動,并且如何以一種動態的方式改善治理,使經濟在可持續增長的同時,對未來的沖擊具有更強的韌性。

后疫情時代仍存在不確定性,因此,“韌性”與其說是預防,不如說意味著吸收沖擊、善后恢復、適應各種系統性風險的重要性和能力。政策干預應當包括塑造當地經濟的彈性,使家庭和企業能夠從沖擊中迅速恢復;支持消費者和家庭,防止破產、裁員和關閉;穩定金融體系同樣至關重要。

在沒有可借鑒的現實情況下,中國行動迅速且適當。

NBD:據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4月份,中國新訂單指數為50.2%,其中新出口訂單指數為33.5%,均較3月份有所下降。與此同時,中國正在加速工業生產的轉型升級。您認為此次疫情會給中國的工業生產帶來哪些變化?

托斯登·耶里尼克:盡管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但競爭力仍將是中國大多數貿易伙伴和外國企業做出決策的關鍵驅動力。因此,中國工業生產和供應鏈生態系統的不斷升級對于將產品銷往國外和吸引外商仍然至關重要。

宏觀經濟上,只有創新驅動的經濟才能克服要素和效率驅動的經濟帶來的收益遞減的問題,才能保持高水平的競爭力。鑒于巨大的外部壓力,中國還需要繼續實現貿易關系的多元化,推動自主技術的發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新冠疫情 世界經濟 中國經濟 金融危機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