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每經專訪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發國債退還全部留抵稅款 減輕高科技重資產企業負擔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25 23:13:44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編輯|陳旭 易啟江    

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您最關心什么問題?聯辦財經研究院專家、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時脫口而出:就業!

許善達說,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優先穩就業保民生,“老百姓要是沒有就業,沒有收入,這是傷筋動骨的事”。

許善達認為,提高就業率,減稅降費就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減稅降費會導致財政收入下降,那么,如果財政收入吃緊,影響社保等民生領域支出怎么化解?中國減稅降費的空間還有多大?哪些行業和領域迫切需要繼續加大減稅降費的力度……對這一系列問題,許善達都有自己的深度見解。

推動宅地等資源進入市場

NBD: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您最關心的是什么話題呢?

許善達:疫情帶來的矛盾主要還是復工復產,老百姓就業,小微企業生存等問題。現在迫切需要解決的是中小企業的生存問題,中小企業的發展關系到居民收入。如果居民沒有收入,消費上不去,內需也將受阻。相對而言,大企業的發展壓力要小很多,因為大企業有能力去參與一些大項目的建設,比如新基建、高鐵、城市軌道交通等項目,能夠較好地解決企業發展的問題。

所以我覺得今年全國兩會最緊迫的事,就是怎么讓普通老百姓能夠渡過疫情,能夠實現平穩就業。要解決當前的就業問題,需要調集相關資源,而基層往往缺乏資源,資源必須從全國的各個層面來籌集。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優先穩就業保民生。老百姓要是沒有就業,沒有收入,這將是傷筋動骨的事。

在企業減負方面,減稅降費已經減輕了企業很多負擔,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是,對就業的推動力度還不夠,還需要加大力度。可以考慮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減稅時間是不是還可以延長,有的地方是不是可以增加財政補貼等。

NBD:在推動經濟發展上,還有哪些潛力資源呢?

許善達:現在還有很多沒有完全進入市場的資源,包括土地特別是農村的宅基地等,尚未很好地進入市場。現在應該考慮把這部分資源動員出來,讓其進入市場。一旦把這部分有價值的資源動員起來,經濟的增長就不僅是原來資源本身推動增長,而是有新的資源注入后帶來的增長,這是我們國家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戰略。

最近國家出臺文件,提到了關于宅基地的三權分置等問題,原來只是農村集體土地提到三權,這次宅基地也提到三權,目的就是在發展過程中,要挖掘出一部分還沒有進入市場的資源。

判斷稅負高低要考慮國情

NBD:近年來,我國一直在推進減稅降費工作,如何來判斷企業稅負是輕還是重呢?

許善達:黨的十八大之后的最初兩三年,中央出臺的多份文件中提到宏觀稅負時,所用的表述基本都是“穩定宏觀稅負”。對此,專家們意見不一,當時爭論得也比較激烈。

宏觀稅負到底是高還是低?有學者提出,按照世界銀行統計數據,中國宏觀稅負水平比其他國家低,應該提高。也有學者提出,中央當時認為宏觀稅負水平是合適的,所以提出穩定,既不要降低也不要提高。

我的理解不是這樣,我認為當時說穩定,是要留時間來思考。實際上,上海2012年開始試點營改增,營改增(目的)就是減稅;包括2008年企業所得稅外資和內資合并,2009年全國購進機器設備稅款允許抵扣,這都是減稅措施。

上海營改增試點還不到半年,就有很多地方打報告,也要求推行營改增。積極推動營改增最典型就是蘇州市。

原來蘇州的廣告企業要交營業稅,蘇州的公司如果找當地廣告公司做業務,開營業稅發票不能抵扣,但找上海的廣告公司做業務可以開增值稅發票,發票能抵扣,可以減輕企業的稅負。所以蘇州很多公司把廣告業務轉移到上海,上海市收了稅,抵扣發票卻到蘇州去做抵扣,結果蘇州的廣告公司業務減少,營業稅減少。

隨后,營改增在全國試點并馬上推開,從稅負上都降低了,從一開始在幾個行業試點,到2016年擴大到所有行業。雖然營改增剛開始試點的時候,中央仍然強調是穩定宏觀稅負,但這實質上已經是降低稅負的一個措施。

很多專家拿中國的所謂宏觀稅負統計數據跟外國的統計表去比,拿中國的口徑跟其他國家和地區比較,這個方法我認為不對。比如,北歐一些國家的宏觀稅負達到50%多,但這些國家都是高福利國家,政府的支出結構與我們完全不一樣,二者對比肯定不科學。

我覺得有4個因素可以用來判斷宏觀稅負的高低:國家安全、居民福利、行政管理、經濟競爭力。現在,經濟競爭力的因素在整個判斷宏觀稅負里的作用要比過去大得多。

將消費稅征收環節后移

NBD:減稅降費短期內會帶來財政壓力,會不會增大政府在社保等民生領域的財政支付壓力?中央與地方的財稅體制會發生什么變化?

許善達:1998年我國推動社保制度改革的時候,受制于當時的財政壓力,沒有施行全國統籌,而是分省統籌,有些地方還分市縣統籌。這個體制一直持續到現在。要破解社保資金不足的問題,現在定了幾條渠道,比如劃撥國有資本。單靠征收社保費來解決社保的支付問題,恐怕是解決不了的。

現在領社保的人當中,因為歷史原因,很多人在職的時候,其企業和個人都沒有交社保,那部分錢當時變成了國有資本,因此這一部分錢需要由國有資本來補償一部分。不管是央企還是地方國企,劃的錢全部放在一個池子里面,這就涉及中央、地方的關系調整問題,現在10%的劃撥要集中放在一個池子里面。

當前既要充實社保資金,也要降低繳費率。我們現在的社保繳費率還是比國外高,所以要劃撥國有資本,把繳費率降下來,最后還要施行全國統籌。

全國統籌就意味著支出責任轉移到中央,地方減輕了支出壓力,這是中央、地方關系的一個重大調整,是由降社保費率引起的,是中央、地方收入調整非常重要的領域。

在稅收收入方面,原來央地增值稅按75%、25%的比例來分配,營業稅都歸地方,現在營業稅并在里頭,變成五五分成了,這也不是長久之計,當時中央定的是這個辦法搞2~3年,后來看2~3年不夠,決定延長。但是,增值稅五五分成也不是目標。

如今有新的規劃,要把消費稅征收往零售環節挪,現在消費稅是在生產環節、批發環節征收,比如汽車廠交消費稅,買車的人不用交消費稅,以后把稅挪到零售環節,降低了生產廠商的融資成本,而且收稅的范圍也發生改變,原來是誰生產汽車誰交稅,現在是誰賣汽車誰交稅。

由此一來,整個稅收收入結構會出現大的變化。改革之后,把消費稅劃歸地方,每年大概有1萬多億元,這樣相當于彌補了原來歸地方所有的營業稅的損失,大約也是1萬多億元。這樣的話,增值稅還應考慮恢復由中央拿比較高的份額,但前提是消費稅要給地方。

我覺得稅收的結構一變,財政支出的結構一變,整個中央與地方新的財稅體制就形成了。

發國債退還全部留抵稅款

NBD:您覺得財稅體制的調整需要多長時間?繼續減稅降費還有多大空間?

許善達:我認為在未來幾年之內應該能完成調整。

當前的全球化出現很多新情況,我們要想維持經濟增長,就得考慮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現在,我們要跟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競爭,從這一點來說,當前我國稅收制度的競爭力仍然不足,所以減稅降費還要繼續。

這里還涉及兩個方面:一種措施叫減稅,就是稅減了就不要了;還有一種措施是推遲收稅時間。推遲收稅時間,只是暫時不用上繳政府,以后還需要繳納。比如: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增值稅留抵稅額退稅,留抵稅額已經有二十幾年的存量,2018年到2019年,兩年都是用當年的一般預算收入來退一部分,但這個力度仍不夠,不但存量退不了,連增量都退不完,也就是當年還在增長。

但是這一條對高科技、重資產企業影響很大。高科技、重資產企業一般科技技術含量高,建設周期長,一般都得3~5年。有的企業計算,從開始建設到最后把留抵稅額都能夠對沖掉,前后大約需要10年,在這10年間,企業就得承擔這部分融資壓力,提高資產負債率,增加融資成本。

為此我們提了一個報告,用特種國債或者專項國債,通過發國債全部退還留抵稅款,國債利息由國家承擔,具體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擔。

我們計算過,如果由政府承擔這部分費用,也就是百億數量級的利息,但企業承擔這個利息則要上千億元,這相當于從整個國民經濟中能節約好幾百億元的成本,這就使企業負擔減輕了,特別是高科技重資產企業的負擔就輕得多了。

有一條是可以肯定的,如果不用發國債來解決這個問題,而是用一般預算退稅,這一難題恐怕很難解決。

此外,在減稅降費方面,除了留抵退稅,還有研發投入,一些發達國家稅前抵扣達到200%~300%,我們原來大約是150%,后來增加到175%,但仍比發達國家低得多。

研發投入是科技創新的重要途徑。發達國家原本研發投入就比較多,如果我們的科技企業在這一塊比發達國家的企業稅負更重,那么企業的競爭力就難以保證,就不利于創新。要克服這一難題,也要從減稅降費方面下手。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