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24 22:52:38
每經記者|楊棄非 每經編輯|王可然

繼今年初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首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之后,5月22日,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明確寫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渝如何唱好“雙城記”,成為當下熱門話題。
5月1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提出,“研究按程序設立成都國際鐵路港經濟開發區”。根據此前成都國際鐵路港公開信息,該經濟開發區獲批后,將重點打造現代化物流服務產業基地、適鐵適歐的臨港制造產業聚集區和西部地區重要的國際貿易中心。
對于推進中的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示范區,這無疑是一個重大利好。
四川省商務廳廳長劉欣指出,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下,成渝兩地開行數年的中歐班列有望成為合作重要領域。事實上,今年3月,在兩地中歐班列開行突破1萬列時,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與成都國際鐵路港就已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時機已然成熟,但成渝競爭多年的中歐班列,如何才能走向合作?
根據此前戰略合作協議,兩地在通道口岸互聯、產業招商互補、開放創新互享、機制協同互促四個領域定下20項具體合作內容,比如,在推動班列運行標準逐步統一的同時,進一步促進兩地在貨源組織、口岸服務、一體同關、硬件設施等共享合作,聯合構建國際供應鏈體系。同時,還將搭建創新共享平臺,共同打通鐵路、保稅區、口岸信息壁壘。
而在劉欣看來,合作關鍵是推動陸路運輸規則創新。
除兩地正在共同推進陸海貿易一單制改革等,更多體制機制創新合作方式有望得到探索。劉欣舉例說,兩地可以通過參股等方式,共同投資班列運營企業。而在與別國簽訂有關代理和保稅中心等方面的合作協議時,兩地可以探討合作機制,“由此能獲得更好的定價權”。
此外,在機遇疊加期下,通過對兩地資源、通道、產業等領域各自優勢的有效整合,還能從機制上促生合作的內生動力。
事實上,去年出爐的《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就將成都與重慶兩座城市均定位為“兩端樞紐”。有專家指出,該規劃將“強化導向性”,讓更多資源向此傾斜,而對于過去各自開行線路的成都與重慶,通過整合線路,形成結轉功能和協同效應。
在此基礎上,劉欣進一步指出,要在進出口環節實現有效率的運輸,需要提升提貨能力,而通過兩地互相提供支持,可以共同實現提貨能力提升。“最終我們倡導的是,在中歐班列和陸海新通道等領域上,能夠實現雙方共同運行。”
圖片來源:新華社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