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每經專訪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新基建可倍增三駕馬車馬力,但不能為投資而投資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24 21:02:28

 每經記者|張蕊    每經編輯|陳旭    

522日出爐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

近幾個月以來,新基建無疑是經濟學界最熱的詞匯之一,業內對新基建投資多抱持樂觀態度。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傳統基建帶動的產業鏈條更長,對經濟的帶動作用更大。

那么新基建究竟能否有效擴大內需?這個周期會不會很長?新基建的投資應該由政府主導還是市場主導?

針對這一系列問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對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信息化與網絡經濟室主任姜奇平進行了專訪。

在姜奇平看來,新基建并非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不大,而是一些拉動大的項目還沒有得到人們充分重視。除了投資拉動作用以外,人們不應忽視新基建在推動轉型、提高增長質量方面的作用。

“新基建不能為投資而投資,要與供給側結構調整結合起來,推動經濟向內需拉動、高質量發展方向演進。這就要求新基建要與消費需求內在聯系在一起。”姜奇平說。

新基建有利于促進轉型與高質量發展

NBD疫情期間,很多企業由于產業鏈、供應鏈受到影響,不得不停工停產。您如何看待工業互聯網、云計算、5G等新技術在加快恢復制造業產能方面的作用?

姜奇平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姜奇平:在這次疫情期間,工業互聯網、云計算、5G等發揮了數字化可以不進行實體接觸的優勢,數據供應鏈成為新的商業基礎設施,在整合實體的物流、商流、資金流方面,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

高新技術不僅可以幫助企業紓困,而且有助于促進企業轉型。比如云計算支持數字化生產資料共享,推動了中小微企業輕資產運作,使恢復后的制造能力變得更加靈活;5G促進了物聯網、直播帶貨等新模式的采用。

可以說,圍繞這些新技術而展開的新基建,在疫情中不僅能發揮恢復產能等方面的作用,而且還能促進轉型與高質量發展。

NBD近年來,我國將智能制造作為兩化融合的主攻方向,并出臺了一系列綜合性政策,以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基建將給智能制造帶來哪些機遇?會對產業鏈產生哪些影響?

姜奇平: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是新基建賦予智能制造的重要機遇,加快培育數字化產業鏈,有助于產業鏈的升級。

針對“逆全球化”背景下一些國家提出將實體產業鏈上的某些環節拉回本國,中國企業在疫情過后,不是簡單回到過去,而是打造數字供應鏈,通過數據流,在更高層面整合物資流、人才流、技術流、資金流等傳統生產要素,以此構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數字化供應鏈體系。

為此,需要打造跨越物理邊界的“虛擬產業園”和“虛擬產業集群”,促進產業鏈向更高層級躍;培育產業鏈上下游和跨行業融合的數字化生態體系;同時建設數字供應鏈,帶動上下游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

在新基建中通過加強公共與社會服務體系建設,為數字化產業鏈提供有力的數字化服務支撐。以創新對付逆全球化的重商主義,可以把附加值因勢利導引向中國。

用數據要素投入替代資金投入

NBD在國家大力支持發展新基建的背景下,對于加快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您有哪些建議?

姜奇平:加快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要從技術轉型及時轉向要素轉型。用數據要素投入,替代資金投入。

這個數據要素,不是指購置數字技術的資本,而是用來替代固定資產投入的商業資產。在這方面,“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指明了轉型的正確方向。我建議按這個行動的思路指導轉型。

這一行動提出運用通用性資產這一新思路。通過資本替代,以數據要素替代資金要素,以虛擬生產資料替代資金,推動實現數據要素的有償共享,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解決中小企業轉型發展新動能問題。

在這方面建議借鑒互聯網平臺的成功經驗,將通用性資產(如數字化生產資料、開發工具、通用軟件等),以平臺、公共服務等方式提供給私人部門,再由私人部門以租的形式補償準公共品共享投入的固定成本,讓國有企業、平臺企業的一次性固定成本投入,實現在中小微企業身上的多次復用。這是數字化轉型從技術深化到資本實現的質的飛躍。

NBD您認為新基建的投資應該由政府主導還是市場主導?二者在新基建投資中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姜奇平:新基建投資應由政府投資與市場投資結合進行,發揮市場和政府兩方面作用。其中,涉及公共、戰略方向的項目,可以由政府主導;涉及商業基礎設施、應用基礎設施建設,應由市場主導,有償共享。

無論是發揮政府作用還是市場作用,新基建都要更好地面向應用與轉型。

以“上云用數賦智”行動為例,政府的角色,一是提供完全的公共品,如重大工程項目,同時要特別強調提供公共服務,例如“加大對共性開發平臺、開源社區、共性解決方案、基礎軟硬件支持力度”,“推動形成公共、開放、中立的開源創新生態”等。

二是提供平臺中公共部分服務(即使用也不收費,相當于讓平臺替政府提供公共品那一部分)的補貼,即“政府補平臺”。

例如:“以專項資金、金融扶持形式鼓勵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虛擬數字化生產資料等服務,加強數字化生產資料共享”。又如,“鼓勵互聯網平臺企業依托自身優勢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最終用戶智能數據分析服務。”

市場的角色,除了扮演商業主體的角色外,對新基建取得實效來說,還要強調服務,即“平臺做服務”。

與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不同,要充分發揮市場基礎作用與網絡引領作用,提供具有網絡溢出效應的商業服務。鼓勵的方向是開放(資產通用)而非封閉(資產專用)。

具體來說,就是“推進企業級數字基礎設施開放,推進企業核心資源開放”等。這里說的企業級數字基礎設施(即應用基礎設施)、企業核心資源(數字化生產資料),在數字攣生中都有通用、專用兩種選擇,鼓勵的是共享,即開放、通用。

為了消除企業開放后擔心被搭便車的顧慮,可以支持平臺免費提供基礎業務服務,再從增值服務中按使用效果適當收取租金以補償基礎業務投入。

圖片來源:新華社

新基建要與供給側結構調整相結合

NBD有人認為傳統基建帶動的產業鏈條長,對經濟帶動作用更大,您怎樣看傳統基建與新基建對經濟的帶動作用?新基建是否能夠有效地拉動經濟增長?這個周期會不會很長?

姜奇平:新基建與傳統基建在帶動經濟方面的作用,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

單從投資拉動增長角度看,新基建不是拉動作用不大,而是一些拉動比較大的項目還沒有得到人們充分重視,例如僅空天互聯一項,就具有很大拉動作用。新基建是一個長期過程,要在國家戰略指引下,不斷加大投入力度。

另一方面,新基建又不只是投資拉動這一種作用,還有轉型方面的作用。人們不應忽視新基建推動轉型,提高增長質量的作用。

以產業鏈、供應鏈為例,在當前逆全球化沖擊下,簡單通過投資拉動,在實體空間與各國拉鋸,在產業鏈上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去爭奪,很難完全回到過去。利用新基建,打造數據產業鏈、供應鏈的思路,是更高一層樓,用數據產業鏈來整合實體產業鏈的諸環節。這是通過轉型來紓困,不能僅僅從紓困這一個方面來看效果。

轉型要的是什么?要的是高質量,高收益。這正好可以抓住重商主義的軟肋。中國要通過新基建,搭一條在供應鏈上向上攀升的梯子。當然,這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NBD有人認為新基建是驅動未來“三駕馬車”的核心,從消費角度來看,您認為新基建是否會對消費行業格局產生重要影響?

姜奇平:新基建是驅動未來“三駕馬車”的核心,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改變了“三駕馬車”的引擎,可以倍增“三駕馬車”的馬力。最突出是體現在固定資產投資上。

新型基礎設施的特點,在于它可以像輸電一樣輸送數據。數據作為存在形式,具有與實體資產相同或相近功能,可以作為要素投入(替代固定資產投資)而成為多次復用的資產。這就是文件中所指出的,通過平臺一次性固定資產投資,中小企業多次復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基建不能為投資而投資,而是要與供給側結構調整結合起來,推動經濟向內需拉動、高質量發展方向演進。

這就要求新基建要與消費需求聯系在一起。新基建對消費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投資拉動本身會創造一定的就業,產生部分需求。

其次,新基建不同于傳統基建,有許多新型商業基礎設施,可以實現固定資產投資形成的數字化生產資料的有償共享,可以直接降低中小微企業與雙創進入門檻,提高勞動者、創業者支付能力,優化分配將轉化為有效需求。

第三,新基建具有轉型、升級的功效,是面向消費的。比如以數據供應鏈整合傳統的物質流、資金流、人才流,實質性的改變是讓供應鏈從生產主導變為消費主導,從成本節約轉向消費體驗帶來的高附加值。

從這個角度來說,一些新增長點,將由基礎設施條件改善而刺激出的消費點帶動產生。例如直播帶貨,有賴于5G的發達,保障直播體驗的流暢,它導致消費從服務型消費向體驗型消費升級,創造了高收入條件下的新內需。

 

每經兩會精彩內容,也可以在今日頭條搜索“兩會高見”。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兩會 新基建 投資 產業鏈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