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22 22:51:06
每經記者|張鐘尹 每經編輯|陳星
5月22日,政府工作報告公布,報告提出今年赤字率擬按3.6%以上安排,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同時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這是特殊時期的特殊舉措。上述2萬億元全部轉給地方,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赤字率始終沒有超過3%,2019年為2.8%,今年赤字率3.6%以上的安排首次突破3%大關。
此外,在減稅降費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預計全年為企業新增減負超過2.5萬億元。要堅決把減稅降費政策落到企業,留得青山,贏得未來。
如何看待當前特殊時期的赤字率安排?減稅降費重點在哪些稅種,將為哪些群體減負?對此,《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 記者專訪了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NBD:市場非常關心赤字率安排,這次首破3%,達到3.6%,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您如何理解赤字率提升的背景和意義?
施正文:當前面臨前所未有的沖擊,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個全球經濟背景是比較不利的。
所以今年我們的積極財政政策,是特殊時期的一些政策考量。當前我們財政收支的矛盾,也是空前的。經濟是財政的基礎,目前全球經濟衰退情況較為嚴重,我們必須要保市場主體,包括推出減稅降費等舉措。
今年我們還要完成一些既定的經濟發展目標,所以支出壓力很大,收支缺口也很大,赤字是彌補缺口的基本手段。
今年從赤字率來看,首次破3%,規模是比較大的,跟去年相比增加0.8個百分點,政府工作報告表述為“擬按3.6%以上安排”,“以上”一詞的使用說明仍留有彈性發力空間,也有可能高于3.6%。
今年我們最主要的目標,就是要穩定經濟,保民生、保市場主體、保就業。我們現在不追求經濟大干快上,今年優先的安排還是要“保”,要“穩”,讓我們的經濟能夠走穩,市場渡過難關。
NBD: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同時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2萬億全部轉給地方,這對于緩解當前地方財政困難將有哪些作用?主要用途在哪些方面?
施正文:這個作用是雪中送炭的,對于穩定經濟社會將發揮關鍵作用。這2萬億有明確的用途,我們不是主要用于傳統的基建投資,而是包括支持減稅降費、減租降息、擴大消費和投資等,也是重點為“六保”當中的“三保”——保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提供資金支持。
這2萬億元用到基層,為此建立一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也就是說不按照原來的一般轉移支付,有助于支撐企業生存、政府基本運轉。
NBD: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大減稅降費力度,針對中小微企業的減稅降費政策延長時間,您認為今年減稅降費的重點有哪些稅種、費種?中小微企業減稅降費對于保市場主體、保就業有何作用?
施正文:今年的降稅降費規模也是空前的,去年我們落實了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舉措,減稅降費2.36萬億元,超過原定的近2萬億元規模。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之下,我們提出預計全年為企業新增減負超過2.5萬億元,我認為這是放水養魚,讓企業生存下來。
今年減稅降費重在階段性政策,針對疫情已經造成的沖擊,減輕企業負擔。從大的稅制制度層面,沒有出臺降低增值稅稅率以及養老保險費率這種制度性安排。
減稅降費的政策主要是前期已經出臺的階段性政策的延期,如免征中小微企業養老、失業和工傷保險單位繳費,減免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免征一些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增值稅等。
對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所得稅的緩征,這些所得稅規模有限,但小微企業、個體戶抗風險能力比較弱,為他們減免、緩征稅收能夠保障他們的生存,這些行業盡管收入不高,但是對擴大就業、活躍市場,保障民生等意義都非常重要。
從主要稅種來看,減稅降費的重點在于增值稅和所得稅。所得稅具有滯后性,企業有利潤才交稅,疫情期間部分企業停工,沒有利潤。但流轉稅中的增值稅是我國的第一大稅種,是經營環節普遍需要繳納的稅種,企業一開工銷售,就要交稅,因此減免增值稅能馬上增加企業的現金流,是實實在在的減輕企業負擔。
NBD:受疫情影響,2020年財政收入增長壓力較大,預計今年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低于去年,您認為該如何處理好財政平衡、財政可持續性的問題?
施正文:擴大赤字規模、減稅降費等舉措,對于減輕企業負擔、穩定經濟會發揮關鍵作用,但要辯證看待,這也增加了財政的困難或者說財政的風險,所以財政的可持續性也是要重點考量的,要兼顧穩定經濟與財政平衡。
需要說明的是,財政平衡不是局限于一個年度的短線,而是跨年度的動態平衡。所以我們說財政的平衡要將財政收入形勢較好和困難的年度抵消,也可以說是一種對沖。
每經兩會精彩內容,也可以在今日頭條搜索“兩會高見”。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