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23 12:39:40
過去幾年,《報告》都是2萬字體量,今年壓縮了一半;罕見未提GDP增速目標,但保民生篇幅不減反增,“就業”被提及39次,“民生”被提及18次,為近五年來最多。
每經記者|吳林靜 每經編輯|劉艷美

圖片來源:攝圖網
每年《政府工作報告》(下稱《報告》),“穩就業保民生”都是重點,今年更是格外突出:“我們對疫情前考慮的預期目標作了適當調整,今年要優先穩就業保民生。”
過去幾年,《報告》都是2萬字體量,今年壓縮了一半;罕見未提GDP增速目標,但保民生篇幅不減反增,“就業”被提及39次,“民生”被提及18次,為近五年來最多。
《報告》還歷數當前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直言“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面臨風險挑戰前所未有”。
受全球疫情沖擊,世界經濟嚴重衰退……
國內消費、投資、出口下滑,就業壓力顯著加大……
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困難凸顯……
就業是民生之本,民生連著民心,民心關系著國運,越是在特殊時期,越要穩住民生的“基本盤”。
邏輯很簡單,抓住了油鹽醬醋、衣食住行,也就抓住了背后的就業、市場與產業,從而應對沖擊、實現良性循環。
《報告》里說:“一定要讓人民群眾有真真切切的感受。”人,是城市發展的初心,也是新型城鎮化的核心。以人的獲得感、幸福感為目標,保民生才算得上找準了需求、補對了短板。
不僅僅是總體預期目標調整到“優先民生”,財政支出、挖掘內需、拉動投資、供給側改革,都要以民生為重。

圖片來源:攝圖網
報告提到:財政赤字增加1萬、抗疫特別國債發行1萬,新增的這2萬元轉移支付,主要用于保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刺激內需,要突出民生導向。
擴大有效投資給出了“兩新一重”的重點方向,目的是促消費惠民生、調結構增后勁。
從2016年起,《報告》中對財政的描述改為“緊張”“壓力加大”。即使如此,民生投入力度一直是“繼續增加”“只增不減”。
今年總體經濟形勢更加嚴峻,但關于這一塊的基調沒有變化,以至于“赤字率擬按3.6%以上安排”“中央本級支出安排負增長,其中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壓減50%以上”,足見誠意。
民生保障和改善的具體方向,《報告》中提到的有: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提高基本醫療服務水平、推動教育公共發展和質量提升、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強化安全生產責任。
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尹稚看來,“國家多年來在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方面的投入不足”是這次疫情之下暴露出來的最大問題,他認為:“城市發展到這種強度、人口的高流動性發育到這個程度的時候,公共服務體系從硬件到軟件,都到了一個該高強度投資升級換代的時候。”
保民生有一個重點人群:農民工。《報告》關于這個群體特別提到:
實行農民工在就業地平等享受就業服務政策;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大力提升縣城公共設施和服務能力,以適應農民日益增加的到縣城就業安家需求;支持農民就近就業創業,擴大以工代賑規模,讓返鄉農民工能打工、有收入;擴大失業保險保障范圍,將參保不足1年的農民工等失業人員都納入常住地保障。
因為我國城鎮化進程遠遠落后工業化進程,一大批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進入城市生活,卻沒有正常成為居民的渠道,更別提獲得匹配的公共服務待遇,更談不上成為新市民。

圖片來源:攝圖網
這群人有多少呢?《報告》公布,2019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首次超過60%。但2019年底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44.38%,兩者有16.22%的差值,對應的是2.27億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落戶的勞動力。
這些勞動力,背后是4-5億人口家庭生活的非正常化。于是,圍繞“農民工”出現了更多的詞:春運、留守兒童、半城鎮化、農村空心化……
民盟中央經濟委副主任、城市戰略專家馮奎表示:“城鎮化的核心就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不僅要強調‘落戶’這一個點上的動作,而是要強調市民化這一條主線。”
這樣做的意義在于: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能夠延長農業轉移人口的勞動時間;能夠擴大內需,拉動投資增長;發掘出中國長期增長的最大潛力,這也是中國成功邁向現代化的重要保證。
補齊民生短板、推動農民工市民化,當新型城鎮化進程逐步推進,我國區域發展也迎來新的格局。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強調,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報告》也提到,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帶動作用,培育產業、增加就業。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馮奎看來,這是城鎮化的動力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過去,農業轉移人口主要是追求收入水平提升,現在已向獲得居住、就業、教育等一攬子公共服務的目標轉變。”馮奎表示,“‘十四五’期間最為明顯的變化就是,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等所構成的空間動力系統,正取代單一的城鎮空間,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型動力系統。”
換言之,中心城市、城市群,正在吸引產業、人口及各類要素的高效聚集。
“加快落實區域發展戰略”出現在《報告》里。每個區域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對應著不同的“落實”力度:
繼續推動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進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編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城市群是區域經濟的未來形態,都市圈是現實的突破口和最有力的抓手。馮奎認為,未來二三十年,以都市圈空間為重點載體,布局新型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推進綜合性改革,空間巨大。
而在尹稚看來,中國龐大的人口流動將釋放出巨大的發展動能。跨越各種天然和人為邊界去構建更加高效緊密的供應鏈伙伴關系,是實現區域協同、區域均衡戰略的關鍵。中國正在建設的20多個城市群、近40個都市圈,也支撐著未來全面參與國際競爭能力的提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