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22 18:17:52
每經記者|李可愚 每經編輯|陳旭
5月22日,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聽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
據報告起草組成員劉日紅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是改革開放以來篇幅最短的一次。
雖然篇幅只有約1萬字,但在報告中,今年經濟發展、就業保障、改革舉措等一系列焦點議題都得到了全面闡述,尤其是報告中39次提及“就業”一詞,較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的22次大幅增加,顯示出這項工作正是當前的重中之重。
如何解讀這份“短小精悍”而“干貨滿滿”的政府工作報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第一時間為讀者梳理了報告中的六大焦點議題,試圖呈現報告所勾勒的2020年中國發展總目標。

圖片來源:新華社
此次政府工作報告的一大焦點議題,就是沒有提出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歷年政府工作報告后發現,這也是自2003年以來,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沒有出現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的相關表述。
李克強總理在作報告時指出,我們沒有提出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主要因為全球疫情和經貿形勢不確定性很大,我國發展面臨一些難以預料的影響因素。這樣做,有利于引導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穩”、“六保”。
在22日上午舉行的全國兩會部長通道期間,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也解讀表示,中國經濟深度融入全球經濟,現在世界范圍內新冠肺炎疫情還在蔓延,對所在國的經濟到底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有巨大的不確定性,還有待觀察。
因此在目前情況下,不糾結于經濟增長的具體指標,將使我們更加專注于擴大內需、做好“六穩”“六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質量發展等目標任務。
何立峰強調,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雖然沒有提到GDP的增長指標,但客觀上它的內容已經融入財政、貨幣政策等相關指標當中。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楊暢在接受采訪時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政府工作報告的相關表述,表明政府的工作重心仍在兩頭:一頭防范不確定性,一頭重在防控疫情,對于支持經濟增長的力度有所保留,重點在于“穩定經濟運行”。
劉日紅也表示,不設具體目標不意味經濟增長不重要,更不意味著放任經濟下滑。保就業、保民生都需要一定的經濟增長做支撐。
雖然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沒有提出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但報告依舊為2020年中國的發展提出了四個與民生相關的量化指標。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這四個指標中,與就業有關的就占到三個——分別是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6%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5.5%左右。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業歷來都是高頻詞匯。比如在2018年,報告中提及“就業”二字22次,而今年則是達到39次。尤其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篇幅還有大幅壓縮,因此更顯得這個39次的“含金量”非比尋常。
為何繼續保留就業領域的量化指標?對此,楊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讀稱,從就業上看,前期由于企業仍然存在部分前期結轉訂單,因此員工復崗率仍有一定支撐,但4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0%,比3月份上升0.1個百分點,開始顯現就業壓力。
未來如果訂單情況繼續出現壓力,企業存在二次停產、擠出就業的可能性。另外,2020屆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874萬人,創歷史新高。這些因素的存在,都將對相關就業政策提出要求。

圖片來源:新華社
要實現上述量化指標,2020年政策層面應如何發力?
對此,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就業優先政策要全面強化。財政、貨幣和投資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穩就業。努力穩定現有就業,積極增加新的就業,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各地要清理取消對就業的不合理限制,促就業舉措要應出盡出,拓崗位辦法要能用盡用。
同期發布的國務院關于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下稱“計劃報告”)對此詳細部署稱,要加大援企穩崗力度,因地因企因人分類幫扶,著力防范化解規模失業風險。更好發揮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保居民就業的支撐作用,探索相關支持政策鼓勵高校畢業生創新創業。
引導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健康發展。強化對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幫扶,實施部分職業資格“先上崗、再考證”階段性措施,用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專賬資金,加強對就業困難人員特別是貧困勞動力的就業援助,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政府工作報告為2020年中國發展提出了四個量化指標。除與就業有關的三個指標外,還有一個指標與物價和通脹有關。政府工作報告提及,今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5%左右。
此前多年以來,政府工作報告設定的物價調控目標一直保持在“漲幅3%左右”,但此次確定的2020年物價目標略高。對此,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顏色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讀稱,前幾年各項食品的價格比較低,因此物價調控目標定在了3%左右。
但自去年以來的一段時間,豬肉和農產品價格上漲,對物價形勢形成了較大的壓力。單月的CPI數據一度出現了“破5”的情況。不過受疫情、農產品生產恢復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最近一段時間物價走勢出現了明顯回落。
因此,今年設定3.5%的物價調控目標,既反映了政策對沖的影響,又充分考慮了受疫情影響的經濟基本面狀況。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祝寶良此前也對今年物價形勢解讀稱,短期內我國的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都突然異動,既有通脹壓力,也有通縮壓力。
供給不足而需求增加的商品如農副產品、抗疫物資的價格會上升,而需求下降、庫存增加的商品和服務價格會下降。但居民消費、投資、出口下降幅度明顯高于生產下降幅度,總體通脹壓力不大。
此前各界普遍預期,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抓好“六穩”“六保”工作、穩住中國經濟基本盤,離不開實施擴大內需戰略。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李奇霖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無論是短期疫情海外擴散,還是中長期出現的逆全球化現象,中國的外需環境都面臨著挑戰,增長將主要依靠國內需求。
針對提振內需,新出爐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措施。
在2020年投資規模方面,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擴大有效投資。今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75萬億元,比去年增加1.6萬億元,提高專項債券可用作項目資本金的比例,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6000億元。
此外,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增加國家鐵路建設資本金1000億元”。從計劃報告有關內容看,新一年鐵路建設重點主要是加大沿江高鐵、沿海高鐵項目建設力度。積極推動川藏鐵路開工,加快重點城市群、都市圈城際和市域(郊)鐵路規劃建設。
同時,政府工作報告還強調要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后勁的“兩新一重”建設,主要是: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
在消費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通過穩就業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費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飲、商場、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務業恢復發展,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養老、托幼服務。改造提升步行街。支持電商、快遞進農村,拓展農村消費。要多措并舉擴消費,適應群眾多元化需求。
與前幾年一樣,“改革”依然是政府工作報告的高頻關鍵詞。在困難挑戰增大的背景下,“向改革要動力”繼續成為政策層面發力的重點。
在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動中小銀行補充資本和完善治理,更好服務中小微企業。改革創業板并試點注冊制。強化保險保障功能。賦予省級政府建設用地更大自主權。促進人才流動,培育技術和數據市場,激活各類要素潛能。
就報告中提及的“改革創業板并試點注冊制”等一系列舉措,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讀稱,在疫情的影響下,今年產生了很多生產、經營、消費、服務等模式的創新,而創業板改革能為這些創新帶來更好的金融服務支持,讓這些新的業態、新的技術和新的模式取得更好的發展,從而推動整個經濟的創新活力。
在國資國企改革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完善國資監管體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基本完成剝離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國企要聚焦主責主業,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提高核心競爭力。
中國企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李錦分析稱,從政府工作報告的有關表述看,混合所有制改革重在“深化”,意味著深層問題要突破。可以預計,下一步分層分類推進“混改”,將更加重視合理設計調整股權結構,著力引入高匹配度、高認同感、高協同性的戰略投資者,探索建立科學高效的差異化管控模式。

圖片來源:新華社
近一段時間以來,隨著國際疫情的不斷擴大,如何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成為業界高度關注的話題。
對此,在5月22日舉行的國新辦吹風會上,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黨組成員孫國君強調,中國有市場優勢,形成了全球唯一、人類最全的配套體系。需求上中國市場還在擴大。同時中國也在采取更大的開放舉措。
對于外貿外資有關安排,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促進外貿基本穩定。圍繞支持企業增訂單穩崗位保就業,加大信貸投放,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降低進出口合規成本,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加快跨境電商等新業態發展,提升國際貨運能力。推進新一輪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籌辦好第三屆進博會,積極擴大進口,發展更高水平面向世界的大市場。
積極利用外資。大幅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出臺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賦予自貿試驗區更大改革開放自主權,加快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在中西部地區增設自貿試驗區、綜合保稅區,增加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營造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