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22 01:44:19
《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9)》顯示,國家高新區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全面提升,創新能力總指數的增幅和增速均創歷史新高,高新區整體邁入“以創新為驅動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盡管國家高新區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高技術服務業也在加快發展,但差距仍然巨大。”肯定成績的同時,該報告也反映出國家高新區普遍存在的短板——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近日,成都高新區2020年工作會議公布,2019年成都高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85.6億元,同比增長8.4%,成為四川省首家GDP破2000億園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首次突破200億元大關。“‘雙20’的成績站在2020年新的發展起點,這是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這樣說到。
確實,在全國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成都高新區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同樣直面問題——2020年工作會議上引用多組數據,從國家級研發機構數量到區內入統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等多個數據顯示,成都高新區在科技創新方面仍待加強。
正如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國家高新區建設30周年座談會上所言,國家高新區的發展成就是科技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功實踐。在新階段,要充分發揮國家高新區的先發優勢,將國家高新區建設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2020年,是我國實現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目標的收官之年。同時,西部大開發迎來“新時代”,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新基建”等重大機遇疊加,讓成都高新區站在國家戰略與自身創新發展的新起點上。在此背景下,成都高新區明確謀變思路:突出科技創新核心作用,以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

▲成都高新區夜景
新起點高位求進 堅定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歷經30余年發展,國家高新區已經成為我國創新發展的重要陣地,并邁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發展階段迭代,必然要求發展理念與時俱進。
根據《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我國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藍圖繪就,本就肩負著改革創新“天然使命”的國家高新區,迎來國家戰略機遇與創新轉型挑戰并存的關鍵節點。
位于北京市海淀區的中關村,是改革開放后全國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作為科技創新改革的破冰者,中國自主創新之路從這里起步、拓展、延伸,并持續引領著國家高新區創新發展的前進軌跡。
有專家分析,中關村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創新驅動的模式。而在今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依然是中關村培育新動能、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的重點方向。
創新驅動與高質量發展,也是成都高新區成長路上的關鍵詞。
近日召開的成都高新區2020年工作會議指出,作為全國首批國家高新區、西部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成都高新區走出了一條以增量擴能為主的發展之路,實現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經濟總量穩居成都市第一。
城市競爭,不進則退,慢進亦退。也因此,剛剛邁過GDP2000億元、公共預算收入200億元大關的成都高新區,開始重新審視自身所處的發展坐標,以及在未來格局中的路徑選擇,力爭在現有成績基礎上高位求進。
在此次會議上,成都高新區明確六條發展原則,具體包括善用宏觀政策,加快推動產業功能區建設成型成勢;搶抓疫情沖擊帶來的產業鏈重構契機,以產業生態圈理念加快推進強鏈補鏈,構筑產業核心競爭力;堅持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
其中,突出科技創新核心作用,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顯示出這一國家高新區堅守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未來,成都高新區將緊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機遇,以西部科技城為契機,加強區域創新協同和資源整合,引導各類創新資源向高新區集聚,同時加強國內外合作,建立惠及先進生產要素和新型創新要素的教育平臺、科技平臺、交流平臺。
從“工業主導”到“多極支撐”的格局轉變
眼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正在全國高新區深入推進。
北京中關村作為全國科技資源最密集的區域,各類科技創新成果得以迅速實現產業化,層出不窮的原創性新興產業在此誕生;上海張江憑借極高的國際化程度,聚集了一大批跨國公司總部和國際研發中心,成為外籍人士青睞的“創業首站”;武漢東湖高新區產業集群優勢明顯,“中國光谷”的名片遠近聞名……
在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的同時,各家高新區又立足自身實際培育出特色優勢,在全國創新發展大局中承擔著不同職能。
地處中國西部的成都高新區,也從未停止創新探索、先行先試的腳步。
30多年前,成都高新區的創新發展之旅在一片農田上起航。如今,成都高新區地區生產總值從1600萬元到2285.6億元,增長近1.5萬倍,已然崛起為中國西部創新高地。
從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來看,成都高新區三次產業結構由常規年度推算的0.9:74.1:25.0調整為0.9:32.7:66.4,第三產業占比大幅上升41.7個百分點,工業占比相應下降。
這一經濟結構的歷史性轉變表明,成都高新區經濟穩增長的動力引擎,已由工業“一枝獨秀”支撐帶動轉變為工業、營利性服務業、金融業、商貿業、房地產業、建筑業等“多極支撐”共同拉動。
與此同時,成都高新區創新發展的動能也變得更加多元和高端。數據顯示,不僅第三產業在創新轉型中快速發展壯大,成都高新區新經濟特征明顯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占全行業增加值的比重已達70%以上。
今年以來,聚焦科技攻關的疫情防控,成為觀察一個區域科技創新實力與韌性的絕佳窗口。此前,科技部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司司長包獻華曾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在承擔國家應急攻關的企業中,有三分之二來自國家高新區。這其中,來自成都高新的科研力量不容小覷:
邁克生物研發的西南地區首個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分別獲中國國家藥監局(NMPA)頒發的醫療器械注冊證,歐盟CE認證及美國FDA緊急使用授權,助力全球疫情防控;瀚辰光翼研發的全球首臺高通量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儀,每天每臺可篩查超2萬個樣本;三葉草生物利用三聚體蛋白技術研發新冠病毒基因重組疫苗,正全面開展臨床前實驗……
就在上個月,作為西南科創板第一股,成都先導敲響了上市鐘聲。歷經30余年孵化培育,這片產業高地已累計培育科技型創新創業企業達52295家,聚集高新技術企業2053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78件。
這些成果,不僅印證了“國家高新區的發展成就是科技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功實踐”,也讓成都高新區向著“創新驅動發展的示范區、高質量發展的先行區”高新使命加速邁進。
7年再造一個“產業高新”
放眼全球,創新一直都是區域實力競爭的關鍵籌碼。
如今,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區域經濟發展分化態勢明顯。區域分化必然引發變革,帶來資源的優化配置,以及新動力、新結構的調整,繼而奠定未來城市格局。
今年1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并明確成渝地區目標定位——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作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成都市產業發展主陣地,成都高新區在成渝地區打造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機遇下,極有可能于區域分化競爭格局中搶占先機,進而實現提質進位的躍升式發展。
如何實現躍升?
成都高新區的目標是,聚力科技創新,力爭7年時間再造一個“產業高新”,也就是GDP較2018年翻番達到4000億元。
2020年,是我國實現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目標的收官之年,也是成都高新區在“創新提能”年度工作主題下,以創新驅動謀求高位提能的戰略關口。
具體到今年工作,成都高新區將按照“人城產”理念,加快推進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新經濟活力區、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等功能區建設。同時,加快建設未來科技城,以TOD 開發模式、國際航空樞紐為核心驅動力,圍繞建成國際一流應用性科學中心、中國西部智造示范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際創新性大學聚集區目標,啟動戰略、產業、空間三大規劃編制。
此外,成都5G智慧城智能駕駛項目、成都高新區智慧政務大廳等一批新基建項目也將加速落地。
以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重塑競爭優勢,這個引領中國西部創新探索的國家高新區,正迎來更大格局、更高起點。程曉玲/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