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21 21:44:18
每經記者|張懷水 每經編輯|陳旭
在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同時也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今年的兩會如何共商大計,再展改革發展宏圖,受到社會各界的熱切期待。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今年前4個月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外貿、投資、消費等多項數據降幅收窄、出現回暖。在復雜嚴峻的形勢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怎樣確定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
此外,當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中央強調要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基于這樣的判斷,今年全國兩會將釋放出哪些對外政策的信號,如何處理國際關系,同樣備受矚目。
如何理性看待疫情給中國和全球經濟帶來的影響?2020年即將走入下半場,中國經濟如何疫中尋機?疫情給全球產業鏈帶來的影響能否在短期內得到修復?結合對今年全國兩會的前瞻和預判,《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對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進行了專訪。
NBD: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多次強調穩外貿,您如何預判二季度外貿形勢?

徐洪才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徐洪才:中央多次強調“六穩”和“六保”,結合疫情對外貿產生的實際影響,可以預判,穩外貿仍可能出現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盡管4月我國外貿出口增速由負轉正,但疫情給全球產業鏈造成嚴重沖擊,外貿尚未到回暖的時候。相反,我們需要做好長期應對嚴峻形勢的思想準備。
今年4月我國進出口增速有所反彈,其中原因之一是訂單和出貨存在時間差,4月出口的商品許多是2月、3月積壓出口訂單的釋放。
3月以后,由于疫情開始在全球蔓延,很多企業訂單隨之減少。5月以后,疫情給外貿帶來的負面效應可能會逐步釋放。總體來看,二季度外貿形勢可能會更加嚴峻。兩會召開后,中央將出臺哪些穩外貿、穩外資的舉措,國內外也是充滿期待。
NBD:我們需要做好長期應對的準備,是不是意味著,中國和全球經濟在短期內難以修復?
徐洪才: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今年前4個月國民經濟運行情況來看,外貿、消費、投資降幅均有所收窄,這主要得益于我國疫情防控做得好,復工復產較早。此外,圍繞促消費、穩外貿,我國積極出臺相關舉措,比如發放消費券、幫助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等。這些舉措對國內經濟的回暖和復蘇都起到重要作用。
我想強調的是,全球疫情仍在持續發酵,除了美國和歐盟,許多發展中國家也面臨疫情的嚴峻考驗。所以,疫情會給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造成沖擊,會導致我們出口壓力加大,原材料進口的壓力也會增大。民粹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也有可能抬頭,所以,我們需要做好底線思維和較長期應對的準備。
NBD:IMF等多個國際機構日前都下調全球經濟增速的預期,您認為,全球經濟是否會走向危機?
徐洪才:危機和蕭條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我認為全球經濟不太可能走向危機,但可能會出現蕭條。當然,這取決于全球各國控制疫情的時間。如果特效藥物或者疫苗能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研發成功并投入使用,對全球經濟的復蘇將起到正向的助推作用。
在當前全球分工合作的時代,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唯有抱團取暖。全球經濟如果沒有回暖,國內經濟也很難迎來積極反彈。同樣,全球分工體系如果能在短期內恢復,將有助于全球經濟的復蘇。
NBD:每年全國兩會,都會出臺許多宏觀經濟的舉措,這些舉措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風向標。您認為,中國經濟接下來的機遇體現在哪里?
徐洪才:我無法預測具體的宏觀經濟舉措。但抗疫期間,“數據”作為新基建的核心地位充分顯現。可以說,“云”服務幾乎無處不在,遠程辦公、在線教育和互聯網醫療等新業務從原來的可選項變成當下的必選項。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科技在抗疫中大顯身手,從流動人員健康監測到疫情態勢分析,再到機器人配送和紅外人體溫度快速篩檢儀等,都刷新了人們對數字經濟的認識。

圖片來源:新華社
近期,中央提出了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任務。4月份以來,各地政府紛紛發布2020年新基建項目投資計劃,推動疫后經濟恢復、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經濟發展。我想,數字經濟非常有可能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NBD:當前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嚴峻,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對全球經濟復蘇起到阻礙。對此您怎么看?
徐洪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內多點暴發,呈現指數級上升態勢。全球抗疫到了十分關鍵的階段。各國政府紛紛推出應急舉措,人類社會面臨共同挑戰。不僅抗疫需要加強合作,應對疫情對經濟的沖擊,同樣需要加強合作。
疫情不僅對金融市場穩定造成巨大沖擊,還會對全球分工體系、供應鏈、產業鏈產生負面影響,部分國家的政客在疫情期間不僅沒有尋求國際合作,而且頻頻發出挑釁,可謂火上澆油。
對這種情況,我認為,需要更好發揮國際組織的凝聚作用,比如G20機制,在過去應對經濟危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疫情期間,我認為仍然可以發揮作用。還有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中日韓自貿區等,都可以在組織框架內尋求經濟合作。
NBD:能否幫大家預測下兩會的熱點?
徐洪才:首先,今年是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所以兩會召開期間,可能會檢驗之前定下的各類目標有沒有實現。
其次,今年還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啟動“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在當前新的內外形勢下,如何規劃“十四五”藍圖,可能成為各方關注的熱點。
另外,疫情防控應當會成為兩會的重要議題,對外尋求國際合作、共同抗疫;對內如何保民生、促消費,加強國內經濟復蘇,都有非常多的話題可以討論。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