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21 08:18:06
來自上海交大、復旦大學等機構的聯合科研團隊最近設計了一款mRNA新冠疫苗。動物實驗數據顯示,通過給小鼠一次性注射1.5 ug p24劑量的疫苗,在第二周就可以在小鼠中觀察到產生高滴度的spike特異抗體。

圖片來源:bioRxiv平臺截圖
5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學蔡宇伽團隊聯合復旦大學應天雷、洪佳旭團隊以及本導基因公司在預印本平臺bioRxiv公布了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候選疫苗ShaCoVacc(BD131)的動物數據。ShaCoVacc(BD131)是基于自主研發的mRNA遞送核心平臺技術Virus-like particle (VLP)開發的,這是一種產生病毒模擬顆粒(Virus Simulating Particles)的新型技術。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內部裝載有病毒核酸,外部裝飾有病毒棘突蛋白spike,致病力強大,但康復者依然可以產生能夠抑制新冠病毒的中和抗體。ShaCoVacc的設計思路是最大限度的模擬新冠病毒,以期像新冠病毒自身一樣在體內激活免疫系統,同時又避免在中間過程產生任何感染性的病毒。

圖片來源:bioRxiv公布的論文截圖
ShaCoVacc(BD131)通過mRNA表達spike蛋白仿生病毒內部的核酸(因而也是一種mRNA疫苗),并在疫苗表面裝飾具有3D結構的spike蛋白(具備滅活疫苗的特點),從而自內而外最大程度的模擬新冠病毒。
此外,ShaCoVacc(BD131)的疫苗表面也同時裝飾有具有泛細胞偏好性的VSV-G膜蛋白,從而促進疫苗被抗原呈遞細胞吸收,提高免疫效果。ShaCoVacc(BD131)疫苗的內部平均攜帶4個拷貝的mRNA,其表面的spike蛋白高度糖基化,類似于新冠病毒的毒棘突蛋白。
另外,該疫苗不會激活I型干擾素,從而避免產生過量的細胞因子。
中和抗體的產生是評價一款疫苗的核心指標。科研團隊通過給小鼠一次性注射1.5 ug p24劑量的疫苗,在第二周就可以在小鼠中觀察到產生高滴度的spike特異抗體。同時,研究團隊對免疫小鼠的血清進行抗病毒中和效果測試,在兩種不同的假病毒體系中均顯示高效的中和作用(EC50均值=908)。
為了研究ShaCoVacc(BD131)疫苗誘導產生的spike特異抗體的表位,研究團隊通過多肽芯片技術全方位解析了抗體的表位。研究發現不同的小鼠接種ShaCoVacc(BD131)疫苗后,產生不同的抗體反應,其表位呈現多態性。同時,也發現了三個具有通用性的抗體表位,其中一個表位S2-83位于HR2。HR2區域在冠狀病毒家族中具有很高的保守性(SARS-CoV與SARS-CoV-2一致),因此,研究團隊認為ShaCoVacc(BD131)具備成為通用型疫苗的潛力。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澎湃、生物谷、bioRxiv平臺等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