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20 22:41:31
每經記者|李可愚 每經編輯|陳旭
全國兩會即將召開。在今年的兩會上,“六穩”“六保”無疑將是最核心的關鍵詞之一。
2020年,中國經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重大挑戰。為應對挑戰,當前在著力抓好“六穩”“六保”工作的同時,資本市場重大改革和金融對外開放也在穩步推進。
上述改革措施對穩定經濟基本盤、助力中國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將起到怎樣的促進作用?今年資本市場改革和金融對外開放舉措有望在哪些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2020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就上述話題對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進行了專訪。
NBD:在疫情對中國經濟產生明顯沖擊的當下,資本市場的進一步改革舉措將如何對沖疫情的影響,并助力“六穩”“六保”工作?一個健康的資本市場,將如何破解中國企業長期面臨的融資、經營、發展等方面的難題?

趙錫軍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趙錫軍:當前提出的“六穩”“六保”,其中有一些內容與資本市場相關,比如說“六穩”中的“穩預期”這一項,也會涉及資本市場的預期。
還有一些措施,也可以通過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來應對疫情影響和沖擊,特別是一些金融和財稅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方面能為市場、為金融體系注入更多流動性,使得金融機構運行過程中不至于發生流動性的困難;另一方面也可以給實體經濟,特別是一些上市公司的生產經營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比如產生持續的現金流,讓上市公司能夠應對疫情的影響和沖擊。
還有一點特別重要,目前我們已經陸續出臺一系列改革措施,通過這些改革措施,能讓資本市場更好發揮配置資源的作用,支持經濟發展和創業創新,實現經濟的創新驅動,同時也有效應對疫情的影響。
NBD:今年兩會召開前夕,資本市場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創業板試點注冊制改革正式啟動。這一改革將為各類市場主體和實體經濟的發展帶來哪些機遇?在創業板注冊制推行后,您認為資本市場改革年內在哪些領域還有望取得突破?
趙錫軍:今年資本市場改革最突出的一個例子就是創業板試點注冊制改革。這是對已經存在的創業板存量資本市場進行注冊制改革,應該說它的難度和涉及的面,都比科創板改革范圍要大一些、難度更高一些,因為它涉及已經上市的一些企業以及相應的投資者交易制度等方面,所以具有更廣泛的意義。
這一改革也是為后續我們要推進的主板市場、中小板市場的改革來進行探索,同時積累經驗,也發現一些問題進行完善。所以它有一個為以后證券市場全方位改革探路的這么一個功能在里頭。
通過創業板試點注冊制改革,我們能夠拓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讓它能夠進一步提高效率,支持通過市場來獲取資源的創新企業。
在疫情的影響下,今年產生了很多生產、經營、消費、服務等模式的創新,而創業板改革能為這些創新帶來更好的金融服務支持,然后讓這些新的業態、新的技術和新的模式取得更好的發展,從而推動整個經濟的創新活力。

圖片來源:新華社
NBD:今年的金融對外開放各項舉措呈現出怎樣的特點?在國際金融市場并不平靜的當下,如何在繼續做好對外開放的同時,保障我國金融市場安全,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趙錫軍:今年我們一如既往地擴大金融的對外開放,概括來說,今年的開放有以下幾個新的特點。
第一,今年是在國際金融市場出現比較大的不穩定的環境之下,依然堅定地推動開放。
我們可以看到,受原油價格變化和全球性疫情的影響,今年以來,國際金融市場出現了代表性指數的大幅度震蕩,一些主要金融產品的價格也出現了很大波動,各個國家的貨幣政策也大幅放松。我們是在波動性擴大的情況下進一步推動金融開放,這是一個特點。
第二,今年的金融對外開放是在以往開放基礎上進一步擴大開放。通俗地說,就是有一些開放度是從此前“量的積累”,發展到今年質的變化,有一些重要的制度安排,比如剛推出的對RQFII、QFII的額度和相關管理方面的開放,應該說是前所未有、完全到位了。
這種開放體現的是從量變到質變,從部分到全局,從個別到整體的特點。今年一些開放形成了“走完最后一公里”的氣勢。
第三,今年的開放,我個人覺得是體現了高質量的目標。
以往的金融開放可能更多是在原有管理細節上稍微“開口子”,沒有做根本性、制度性的變化,但最近幾年特別是今年很多開放措施,則實現了制度上的根本變化。
比如對于外資金融機構進入國內的股權限制,以前可能要經過特定的審批才能設立一個機構。但今年很多相關制度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此外,國民待遇的原則和負面清單的安排,在金融開放中得到了比較完整的體現,可以說是一個高水平的開放。
而在應對風險方面,隨著改革的推進,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以及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內金融市場和國際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在這種情況下,也面臨著怎樣來更好地治理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的問題,特別是要讓金融市場高效地配置資源,發揮好引導的作用。
在高效配置資源的同時,怎樣才能提前發現一些非理性或者說不合理的資源配置,把握住資金流動對市場的沖擊,來防止可能出現的一些風險,這個任務也越來越重。對此我們要有應對的措施和預案。這也提示我們的一些金融機構,要更好地來管控風險,更好地設計產品,更好地服務自己的客戶。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