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15 18:32:10
瑞士再保險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安仁禮表示:“我們預測2020年美國經濟會衰退6.4%,歐元區經濟衰退7.5%,而中國是唯一一個會有正增長的經濟體,雖然增幅可能不及往年,只有3.2%的水平。”他還認為,中國的經濟復蘇具有其獨特性。
每經記者|袁園 每經編輯|文多
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了怎樣的影響,經濟的全面復蘇何時才會出現?這些問題成為全球經濟界關注的重點。
“在2020年的全球經濟衰退中,經濟活動的萎縮程度和衰退速度都是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的兩倍。”瑞士再保險集團預計,全球經濟上半年下行,下半年僅會部分實現緩慢恢復。全球GDP在2020年全年將下滑3.8%,經濟復蘇遲緩,2020年下半年也只能挽回部分產值損失。
日前,在瑞士再保險舉辦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及展望”會議上,瑞士再保險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安仁禮對此進行了解讀,他認為新冠疫情的發生及其引發的經濟沖擊,凸顯了經濟韌性的重要性。同時,它也擴大了經濟體之間的韌性差距——受疫情沖擊較嚴重的國家,采取的財政刺激應對力度反而最小。而一些歐洲國家在疫情發生前,經濟韌性已然較弱,因此面對疫情沖擊時就更顯乏力。中國經濟在此次危機中呈現了較強韌性,這也得益于此前中國在去杠桿、調結構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我們對于經濟展望的主要觀點就是屏幕上顯示的,今年的經濟衰退有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同時也是歷時最短的一次,但我們不應當低估它。”安仁禮認為,同時,也要關注范式的轉型。
瑞士再保險認為,以往被認為是非常規的政策措施,現在可能變為常態——比如通過向企業提供緊急貸款和擔保、為個人支付工資和提供救助資金等。政府在經濟中發揮的作用顯著擴大、作為也更加積極。瑞士再保險還預計,如果經濟形勢持續惡化,將會加速各國央行推出創新型政策工具。
瑞士再保險還認為,經歷了二十多年的低通脹時期后,疫情可能會引發形勢反轉。當前的沖擊可能會使得產出急劇下降、供應鏈持續中斷、生產瓶頸廣泛出現。全球化曾是降低通脹的主要動力之一,但逆全球化趨勢和政府債務的貨幣化融資,如今可能會放大通脹風險。
“因此,我們預測2020年美國經濟會衰退6.4%,歐元區經濟衰退7.5%,而中國是唯一一個會有正增長的經濟體,雖然增幅可能不及往年,只有3.2%的水平。”安仁禮表示,中國的復工復產對于本國經濟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對于世界經濟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全球各國都開始制定經濟復蘇政策刺激經濟發展,瑞士再保險為何會單單看好中國經濟呢?對此,安仁禮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國的經濟復蘇具有其獨特性,中國的政策正持續加碼,以穩出口、鞏固本土供應鏈生產以及大力支持小微企業復工復產,以應對外部環境惡化對供應鏈的沖擊。通過采用高科技,使得中國政府有更好的機會去支持快速的復工復產,同時也可以帶動供應鏈的轉型升級,之后這些會轉化成為中國經濟的競爭優勢。
安仁禮進一步指出,對比中國和其他國家的經濟復蘇,還可以看到另外兩個因素,第一是中國還有足夠的財政空間以加大對于可持續發展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第二,中國還有機會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推進現在正在進行以及政府正在醞釀的結構化改革措施,這些對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聚焦到行業上,安仁禮認為,進口替代型的行業有可能有更快的發展機會,另外受到疫情重創的休閑旅游行業,在解封之后可能會有更多的反彈機會。
“為應對疫情沖擊,推動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中國提出并重點關注‘新基建’建設,強化基礎設施的信息化、科技化、創新化,以推動中國經濟的數字化轉型和升級。作為財政手段的重要抓手之一,這將有助于加速經濟復蘇,提升中長期經濟增長動能。”安仁禮指出,“這標志著中國正立足國內,通過提振內需,緩解今年因全球經濟衰退、貿易戰風險持續和疫情導致供應鏈中斷等外部阻力造成的風險”。
雖然從經濟整體規模上來看,“新基建”占比仍然比較小,但有助于推進國家整體規劃、提高中國經濟供給側效率、緩解人口紅利下降等結構性問題,也能夠助力加速數字化轉型、城鎮化升級、區域經濟融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城鄉協調發展等,從而增強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后勁,發揮中國頂層戰略的重要作用。從中長期來看,“新基建”將為中國打造更加強勁的增長引擎,提高生產率。
“‘新基建’建設涉及到的信息技術是融合基礎設施以及創新基礎設施,創新當中又包括如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開發、智慧能源、智慧交通等各個方面的發展。‘新基建’在2018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已經提及,這次又特別強調,可以說‘新基建’對于中國強基礎來說非常有幫助,它不只能帶動經濟的增長,還能夠提升經濟總體的韌性。”安仁禮表示,據其估算,當前“新基建”的投資規模約僅占GDP的2.4%,因此傳統基建領域的投資,仍將是短期內對沖經濟下行壓力的主要著力點。“新基建”建設將不斷增強中國基礎設施的信息化、智能化能力,助力城鄉融合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從而進一步促進數字經濟的轉型和升級。預計2030年,數字經濟在GDP中的占比將達到50%,新基建領域的建設將進一步加快中國經濟的數字化進程。
再細化到保險業,安仁禮認為,結合“新基建”,保險行業也會看到更多的商機和變化,比如圍繞“新基建”建設的責任險、工程險以及數字生態建設等方面,行業將能看到更多的商機。
同時,綠色發展是“新基建”的核心內容之一,因此“新基建”將在帶動傳統財產險業務(如工程險、責任險、財產險等)發展的同時,推動如環責險、產品責任險等直保和再保業務的發展。此外,隨著“新基建”的就位,保險產品需要更具靈活性及創新性特征,以應對新興風險帶來的挑戰。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