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歷史上首次!中企與“三大礦山”均實現人民幣結算,這筆7000億的生意,中國要拿定價權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13 22:58:55

 每經編輯|孫志成    

眾所周知,中國是全球鐵礦石需求最大的國家,同時也是鐵礦石進口最多的國家。其中,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是中國最大的鋼鐵集團,同時也是最大的鐵礦石買家。

5月12日,寶武鋼鐵傳來好消息,該公司旗下的寶鋼股份與澳大利亞鐵礦石巨頭――澳大利亞力拓集團完成了第一單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的人民幣跨境結算,金額為1億元人民幣。

該集團提到,這是繼今年1月和4月分別與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完成首單人民幣跨境結算后的又一新進展。這意味著,寶武集團實現了“三連擊”,與全球三大鐵礦石供應商之間都已經實現了鐵礦石交易的人民幣跨境結算。據寶武集團官方微信號“友愛的寶武”稱,寶武集團是國內首家與全球三大鐵礦石供應商之間實現鐵礦石交易人民幣跨境結算的鋼企。

全球三大礦山與中國鋼鐵企業開始越來越多使用人民幣結算,這說明,鐵礦石的議價權已經開始逐步向中國傾斜。這一切的背后,是中國巨大的實體經濟能力、人民幣大宗商品期貨建設的長期努力、和全球疫情下的“風景這邊獨好”。

曾經的“定價權之痛”

近十幾年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絕大部分大宗商品的最大進口國和消費國。但與之不相符的是,中國對于大宗商品的定價還缺少話語權。

鐵礦石屬于大宗商品中的黑色金屬類,是繼原油之后全球貿易量第二大的大宗商品品種,中國是該品種的最大購買國。

182c2b29.jpeg?Expires=1904914733&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gEyxdcAGlQIr3FxEwJaueoHS5VA%3D

圖片來源:攝圖網(圖文無關)

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鐵礦石海運貿易極少。隨著日本經濟高速增長,鋼鐵行業的崛起,而本國又嚴重缺乏鐵礦石資源,需大量進口,日本便找到了有豐富優質鐵礦石資源的澳大利亞。由于鐵礦石開采項目周期長,需要大量資金,日澳雙方便開始簽訂長期合同,通常是15-20年,前5-7年的鐵礦石價格不變。

日本鋼企非常注重與礦山的長期合作,逐漸形成了成熟的交易規則,這就是此前鐵礦石定價采用的 “長協”定價機制。“長協”定價機制下形成的價格稱為國際市場公開價或年度基準價,是由礦山與鋼企每年進行談判確定的下一年鐵礦石交易價格。

“長協”定價機制有四項基礎原則:

年度合同定價:價格談判一年一次,每年第四季度開始下一礦石年度的談判,礦石年度起止時間為當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合同價格確定后不受下一年現貨價格波動影響。

首發-跟風:第一場談判達成一致的首發價格,為全年定價標準,其余各談判方接受。

同品種同漲幅:對礦石品種確定價格,適用同一漲跌幅,而不考慮同品種礦石品質的差異。

離岸價:談判確定鐵礦石離岸價,不包括海運費等其它費用。

進入21世紀,我國基建行業高速增長,我國國內鐵礦石資源有限且品質較低的問題逐步凸顯,鐵礦石進口需求日漸擴大,2003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鐵礦石進口國,從這時起,中國鋼企決定加入到世界鐵礦石價格談判中去。

但由于中國國內鋼鐵企業集中程度低,生產能力參差不齊,未能形成有效的“集體行動”,不能對三大礦山產生足夠影響,反而形成對生產方的依賴,在談判中始終處于被動。自2003年底中國寶鋼首次參與全球鐵礦石協商定價機制以來,鐵礦石價格曾連續5年大幅躥升。

2e3f2f08.jpeg?Expires=1904914733&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TJ2%2BuhBryW28RAsvYCLHuA4ngtI%3D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后來,由于2008年金融危機的暴發,國際鐵礦石呈現供大于求的局勢, “長協”定價機制逐漸瓦解。

“長協”定價機制崩潰后,鐵礦石指數定價方式成為市場普遍接受的基準。國際主流指數定價來源有三個,普氏能源資訊(Platts)的普氏指數(Platts Iron Ore Index)、環球鋼訊(SBB)的TSI(The SteelIndex)指數和英國金屬導報(me_x_tal Bulletin)的MBIO(MB Iron Ore Index)指數。

其中,四大礦山在與我國鋼企議價時,主要采用普氏指數。

普氏鐵礦石指數采集的價格為中國主要港口的鐵礦石CFR(成本+運費)現貨價格。使用普氏能源資訊在線通信工具eWindow收集市場詢價、報盤和交易信息。但其數據樣本多為“活躍”參與現貨交易的小規模鋼企和貿易商,而不是礦山和大型鋼廠,不具代表性。此外價格編制方式也不透明,有壟斷嫌疑。

期貨定價,人民幣計價,我國鋼企開始占據主動

其實,不論是“長協”定價機制,還是普氏指數定價,這兩種都容易被國際金融資本操作,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要使用美元作為計價和結算貨幣。四大礦山牢牢掌握著鐵礦石的定價權,早已引起全球鋼鐵企業的不滿,特別是作為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我國每年進口10億噸以上的鐵礦石,但鋼鐵企業卻面臨著以境外機構指數價格為基準的“尷尬”。

2011年,印度商品交易所ICEX和印度多種商品交易所MCX聯合推出首個鐵礦石期貨。同年新加坡交易所在掉期交易基礎上推出基于MBIO指數的鐵礦石期貨,隨后又推出首個參考基準為天津港口62%品位的鐵礦石價格指數的期貨合約。

2013年10月18日,中國版鐵礦石期貨合約在大連商品交易所正式掛牌交易。鐵礦石價格隨之走出一波長達26個月的熊市,從984元/噸的高點一路下滑,到2015年12月創出最低價282.5元/噸,總跌幅達71.3%。

 

82c90bbf.png?Expires=1904914733&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FjHLtoQ0uHlmWD3%2FBT4xMGAtqp4%3D

大商所鐵礦石主力合約連續K線(月線)

2018年5月4日,緊隨3月26日人民幣原油期貨上線,大商所鐵礦石期貨正式實施引入境外交易者業務,成為我國首次已上市期貨品種的對外開放,人民幣鐵礦石由此走向國際化,也為期貨市場已有品種的國際化探索經驗。

46df9b31.jpeg?Expires=1904914733&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BjWB52aTGp4E8LTigu64h6%2FNB4E%3D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大連商品期貨交易所鐵礦石期貨國際化之后,迅速成為為全球規模最大、唯一采取單一實物交割的鐵礦石產品。依托中國龐大的鐵礦石市場需求,嘉能可等國際大宗商品貿易商和礦商紛紛來到在大連,利用人民幣計價的鐵礦石期貨來做風險對沖,這成為了礦商巨頭敢于用人民幣報價的重要因素。

2019年以來,我國加大鋼鐵企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國內鋼企對鐵礦石的需求量有所下滑,鐵礦石市場呈現出買方市場的一些特點。澳大利亞、巴西的鐵礦石企業為了爭奪中國市場,開始推出期貨定價、人民幣計價新的結算方式。這種新方式既減少了進口方的匯兌損失、加快了出口方的回款速度,也讓貿易雙方減少了協議價格和當期價格之間的差價損失,還令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明顯上升,是一個各方都有利的制度安排。

但也值得注意的是,該方式并未全面施行,全球四大礦山僅針對部分中國鋼企采用。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2019年鋼鐵行業進出口情況,我國鐵礦石進口金額大幅增加。2019年1-12月,我國累計進口鐵礦石10.7億噸,同比增長0.5%,進口金額1014.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191億元)。

海關總署最新公布數據顯示,我國今年4月份鐵礦石進口總量為9727萬噸,較3月的8591.3萬噸高出13.22%,比去年同期的8077萬噸增加20.4%,刷新自2002年有記錄以來同期新高。此外,今年1-4月,我國鐵礦石進口總量3.6億噸,同比增加5.4%。

鐵礦石貿易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目前人民幣是全球第5大結算貨幣,這與中國全球第2的經濟總量和全球第1的貿易總量很不相稱,大力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正當其時。鐵礦石貿易模式的創新,為人民幣國際化闖出了一條新路。

據央行上海總部消息,隨著人民幣在跨境貿易、投資中使用的擴大,境外對人民幣接受程度不斷提高,為擴大銷售和分散風險,一些以我國為主要目標市場的大宗商品供應商開始考慮嘗試人民幣結算。2020年1月以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鐵礦石貿易人民幣結算取得突破性進展。國內最大鋼鐵集團中國寶武與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澳大利亞必和必拓集團和力拓集團先后完成首單人民幣跨境結算,至此,全球鐵礦石三巨頭均已在對華鐵礦石貿易中使用人民幣結算。通過實踐操作,越來越多的大宗商品供應商開始接受人民幣作為結算幣種,并在開戶、結算以及后續資金管理等方面嘗試更多的人民幣金融服務產品,為今后進一步擴大結算規模奠定良好的開端和堅實的基礎。

8e6fc5b1.jpeg?Expires=1904914733&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k6mZHt72XQ8h9ltt1t%2BlJf%2B1YLc%3D

圖片來源:攝圖網(圖文無關)

4月,中國銀行發布《中國銀行人民幣國際化白皮書(2019)》(下稱“報告”),這是中行連續第七年開展人民幣國際化市場調查。

報告顯示,2019年,人民幣國際化繼續保持較快發展勢頭。全年人民幣跨境結算規模較2018年同期增長24%;2019年四季度,衡量人民幣跨境使用活躍度的中國銀行跨境人民幣指數攀升至304點,接近三年來的新高。

約有69%的受訪境外工商企業打算使用人民幣或進一步提升人民幣的使用比例,這一占比為2016年來高,接近歷史最好水平。(2014年這一比例為69%,2015年為72%)

約有82%的受訪境外工商企業表示,當美元、歐元等國際貨幣流動性較為緊張時,將考慮使用人民幣作為融資貨幣,這一比例創下2016年以來的新高,表明人民幣作為國際融資貨幣的吸引力正在逐步顯現。

受訪境外工商企業中,擬考慮增持人民幣金融資產的企業占36%。從最近三年的調查結果來看,愿意考慮增持人民幣金融資產的境外工商企業占比呈逐年提升態勢,顯示人民幣作為投資貨幣的職能正在穩步增強。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國是直通車、券商中國、期貨日報、觀察者網、寶武集團官方微信“有愛的寶武”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