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13 22:48:16
每經記者|李可愚 每經編輯|陳旭
5月12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4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3.3%,市場預期為增長3.70%。與今年1月創下同比漲幅5.4%的高峰相比,CPI走勢連續3個月回落,半年內首次回到“3時代”。
對此,國家統計局有關人士指出,是因為4月份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向好的態勢進一步鞏固,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
物價環比連續兩月負增長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歷史數據后發現,自2013年12月以后,我國CPI同比漲幅曾連續70個月在不高于3%的區間運行。不過,進入2019年四季度后,這一情況出現了明顯變化。當年10月,我國CPI同比漲幅達到3.8%,隨后,由于豬肉等畜肉價格出現明顯上漲,11月和12月的CPI同比漲幅繼續上升至4.5%的位置。進入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方面影響,月度CPI同比漲幅在1月更是達到5.4%的8年多以來最高。
不過,隨著我國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明顯控制,今年2月以后,CPI同比漲幅就一直處于回落通道。而4月份同比漲幅再次收縮,意味著這一重要指標已經連續3個月出現同向變化,物價穩步回落的態勢已經基本確定。
從環比數據看,物價下行的趨勢更為明顯。2020年3月和4月,CPI環比分別下降了1.2%和0.9%,這也是近一年半以來,月度CPI環比數據首次出現連續兩個月為負值的情況。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李奇霖分析認為,交通物流恢復、天氣轉暖和生豬補欄,帶動4月CPI環比下降0.9%,跌幅明顯大于前三年4月的均值。
其中,天氣轉暖后鮮菜供應量增加,鮮菜項環比在3月下跌12.2%的基礎上,4月繼續下跌8.0%;能繁母豬存欄2019年9月見底后持續增加,生豬存欄量同比增速從2019年四季度的-27.5%大幅收窄至今年一季度的-14.4%,生豬補欄和豬肉供給增加,帶動CPI豬肉項環比下跌7.6%。
雖然在同比數據方面,3.3%的漲幅還相對較高,但應該看到,在3.3%的同比漲幅中,其實有大部分因素與“物價翹尾”有關,新漲價因素已比較微小,反映出物價明顯受控。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董莉娟介紹稱,據測算,在4月份3.3%的同比漲幅中,去年價格變動的翹尾影響約為3.2個百分點,新漲價影響約為0.1個百分點。
對比此前公布的數據可以發現,4月份CPI同比漲幅中,新漲價因素影響為年內最低水平。
國際糧價波動影響可控
近期物價走勢持續回落,對于當前經濟形勢來說是一個好消息。不過也有專家提醒,在數據回落的背后,也應看到需求有所走弱的問題,這值得高度重視。
李奇霖表示,4月核心CPI同比上漲1.1%,較2月小幅回落0.1個百分點,創下有統計以來的次低,僅高于今年2月的1.0%。這反映出復工復產有序推進但終端需求不足,核心CPI同比增速可能持續處于低位。
而從同期發布的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數據中,需求走弱的態勢更為明顯。此次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3.1%。近一年以來,月度PPI同比數據基本以在負值區間運行為主。
中泰證券研究所政策組負責人楊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4月PPI同比下降3.1%,較上月回落1.6個百分點;環比下降1.3%(前值為下降1%),跌幅較上月擴大,也反映了工業品需求仍然偏弱。
此外,未來一段時間糧價是否會代替豬肉價格,成為推動物價上漲的主要因素,這也成為社會各界討論的焦點話題。對此,有專家指出,國際糧價上漲引發輸入性通脹的風險可控。
京東數科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沈建光就分析指出,2019年,我國稻谷、小麥的自給率分別高達98.5%和118.2%,庫存消費比也分別達到85.1%和91.1%。對于海外價格顯著上漲的稻谷和小麥,我國的進口依賴度低且庫存充裕,因此國內外市場的聯動性不強,國際糧食價格上漲對國內的影響有限。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