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成都銀行2019年業績亮眼: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19.40%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開啟新一輪發展機遇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07 23:22:08

4月28日晚間,成都銀行(601838,SH)發布了亮眼的2019年年度報告及2020年第一季度報告。

2019年,該行各項業務保持快速穩健的發展勢頭,全年完成營業收入127.25億元,同比增長9.79%;實現凈利潤55.56億元,同比增長19.39%;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16.63%,同比增長0.59個百分點。凈利潤增速及ROE均排名A股上市銀行前列。

業績高增的同時,成都銀行資產質量良好。截至2019年末,該行總資產達到5583.86億元,同比增長13.43%;不良貸款率連續壓降至1.43%,達到2015年以來各年末新低;撥備覆蓋率253.88%,升至近6年高點;資本充足率15.69%,較上年末上升1.61個百分點;流動性比例74.19%,流動性持續充裕。

而從一季報看,今年1~3月,成都銀行抵御住疫情沖擊,經營業績持續增長,實現營業收入34.27億元、歸母凈利潤14.14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4.13%、11.60%,期末不良貸款率與年初持平,穩定在1.43%。

值得一提的是,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下,成都銀行日前已先后與重慶銀行、重慶市江北區人民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成渝地區共建西部金融中心。這也是成渝兩地地方法人金融機構之間以及銀政之間首次簽署的金融合作協議,不但彰顯了成都銀行在區域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也為該行未來拓業打開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優質資產上量投放 資產規模突破5500億元

2019年,成都銀行專業化特色化發展道路持續拓展,年末資產規模一舉突破5000億元,達到5583.86億元,同比增長13.43%。

其中,截至2019年末,該行存款總額3867.19億元,同比增長9.77%,存款占總負債的比例為73.98%,經營結構保持穩健;貸款總額2318.98億元,同比增長24.79%,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不斷提升。

2019年,銀行業面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利率市場化、監管趨嚴等復雜多變的經營環境,成都銀行始終堅信挑戰與機遇并存,依托扎實的核心競爭力,不斷推動全行經營管理穩健發展。

公司金融業務方面,堅持把“穩定存款立行”和“高效資產立行”作為經營業績提升的重要經營方針。一方面,緊盯戰略客戶和核心賬戶,緊抓地方建設與發展的良好機遇,不斷拓展有效客戶群,市場份額持續提升。另一方面,圍繞四川省和成都市的城市治理與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鎖定核心優質資源,促進優質資產上量投放,高效資產快速增長。

截至2019年末,成都銀行面向企業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1620.62億元,在貸款和墊款總額中占比約70%。從貸款投向看,積極擁抱基建和市政類貸款,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增量顯著,年末貸款和墊款總額達376.62億元,較年初增加109.27億元,增幅40.87%。

民營小微業務方面,逐步擴充“高成長性”和“高穩定性”小微企業名單,全力促進小微業務提質上量。截至2019年末,該行小微企業貸款余額665.12億元;單戶授信1000萬以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50.7%。同時,通過引入財政貼息、擔保補貼等扶持政策,有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年末小微企業貸款較年初下降23個BP。

改革轉型提質增效 不良貸款率降至近5年各年末新低

通過規模增長、結構優化及費用控制,成都銀行盈利動能持續強勁,經營效益持續提升。

2019年,成都銀行完成營業收入127.25億元,同比增長9.79%;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5.51億元,同比增長19.40%;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升至16.63%,同比增長0.59個百分點;實現基本每股收益1.54元,同比增長0.24元/股。

2019年,成都銀行利息收入穩健增長的同時,非利息收入比例進一步擴大,占比達18.89%,較上年增長2.36個百分點。其中,得益于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與結構優化調整步伐加快以及銀行卡業務、投資銀行業務增長,去年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4.27億元,較上年大增38.53%。

行業對比來看,成都銀行盈利能力出色。在現已披露2019年業績的34家A股上市銀行中,其歸母凈利潤增幅排名第三,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排名第四。

亮眼業績背后,離不開成都銀行對特色化轉型發展道路的探索以及對核心業務高質量發展的推動。近年來,成都銀行緊緊圍繞“建設成為一家協調發展、求實轉型、富有特色、價值領先的現代商業銀行”戰略愿景,堅持“精細化、大零售、數字化”三大轉型方向,努力實現基礎管理能力提檔升級,打造未來業務發展戰略制高點。

個人金融業務方面,成都銀行通過鞏固儲蓄業務“親民、便民、惠民”的傳統優勢、推動消費信貸業務上量發展、強化個人中間業務產品管理等方式,有效推動各項業務發展;同業投行業務方面,成為四川地區獲得衍生產品業務資格且為普通類資格的首家法人銀行,年末累計承銷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超過200億元,在本地“雙創”市場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地方政府專項債全流程金融服務在本地市場占有率排名領先。

此外,聚焦于創新驅動,該行積極跟進金融科技發展步伐,以“數字渠道、數字能力、數字業務”為重點,注重大數據應用與業務創新深度融合,推進金融科技由“業務保障型”向“業務引領型”邁進。

各項業務增長的同時,成都銀行持續完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除加快實現數據驅動的智慧風控外,還大力充實培養信貸條線人才隊伍。截至2019年年末,該行不良貸款率較年初再減0.11個百分點,降至1.43%,不但實現了至少連續8個季度的壓降,也是2015年以來各年末的新低。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年末,成都銀行資本凈額達到554.88億元,同比增長40.13%,為資產增長提供有力支撐。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0.13%、10.14%、15.69%,資本充足率較上年末增加1.61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升至253.88%,不但較上年末增加16.87個百分點,也達到自2014年以來各年末高點。

面對疫情拼速度釋溫度 一季度業績實現兩位數增長

雖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少行業發展受到沖擊,但成都銀行今年一季度各項業務仍保持穩步發展,經營業績持續增長,資產質量總體良好。

未經審計的財報顯示,今年1~3月,成都銀行實現營業收入34.27億元,同比增長14.13%;實現歸母凈利潤14.14億元,同比增長11.60%。截至3月末,該行總資產達5730.30億元,較年初再增146.44億元,增幅2.62%;存、貸款規模分別較年初增長4.64%、5.60%。在一季度銀行業整體不良貸款率上升的背景下,其不良貸款率穩定在1.43%,與年初持平;同時,撥備覆蓋率達259.93%,較年初再增6.05個百分點。

值得一提的是,一季報顯示,因捐贈支出增加,成都銀行一季度的營業外支出同比猛增678.32%。從這一并不起眼的數字中,可以感受到成都銀行在抗擊疫情中的擔當和作為。

疫情發生的特殊時期,成都銀行第一時間向武漢市捐贈1000萬元。同時,該行不負地方法人銀行的政治使命和責任擔當,一面做好疫情防控,以速度和溫度保障金融服務“生命線”暢通,一面深入開展“送政策、幫企業、送服務、解難題”專項行動。

為了解決廣大中小微企業的金融需求,成都銀行實施“同舟行動”,單列100億元信貸規模,構建不少于5000戶的服務名單,主動提升風險分擔比例,針對企業需求應投盡投,全部貸款按照優惠利率執行,同時著力提升信用貸款投放占比,切實提高信貸資金可獲得性,并將業務辦結時限控制在5個工作日;對于出口企業,該行又開展“護航行動”,采取減費讓利、高效服務、風險應對、融資支持四大類綜合金融服務措施,全力支持出口企業抗疫脫困。截至目前,成都銀行已累計發放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貸款約170億元,辦理貸款展期13.5億元,減免利息和手續費近2000萬元。

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 率先打造金融“雙核”

2020年一開年,成都銀行又迎來了重要的發展機遇。

今年1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明確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對于已形成“一體”(四川)、“兩翼”(重慶、陜西)發展格局的成都銀行而言,更為廣闊的拓業空間正在打開。

4月16日,成都銀行與重慶銀行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圍繞公司銀行業務、金融市場業務、零售銀行業務、經營管理事項等內容展開深度合作;不到一周,成都銀行又與重慶市江北區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圍繞區域發展戰略、城市建設規劃、金融核心聚集等重點領域,推動成渝地區共建西部金融中心。這也是成渝兩地地方法人金融機構之間,以及銀政之間首次簽署的金融合作協議。

據悉,早在十年前,成都銀行重慶分行在江北區設立,成為第一家落戶江北區的四川省法人金融機構在渝區域總部。十年間,成都銀行在渝發展不斷壯大,已設立11家分支機構,現有在崗員工270余名,截至2019年12月末,重慶分行貸款余額118億元,資產規模128億元,為江北建設內陸國際金融中心做出積極貢獻。

成都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四川省首家上市銀行,成都銀行主動將自身發展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成渝兩地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優質服務,成為成渝兩地金融共建的紐帶和橋梁。文/晨曦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