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深度

每經網首頁 > 深度 > 正文

GDP首入全國前十,南京要為自己“正名”?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06 22:02:16

有人猜測,新一輪區域發展中,省會南京的重要性將大大提升,有望超過蘇州等蘇南城市。或許,在高手環伺的長三角,南京有可能撐起一個中心位置。

 每經記者|楊棄非    每經編輯|楊歡

____501299706_wx.thumb_head

圖片來源:攝圖網

全國最“憋屈”的省會之一南京,迎來了發展的“高光時刻”。

江蘇省統計局統一核算結果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南京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247.41億元,可比增長1.6%。

由此,南京不僅是萬億級城市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城市,這也是南京近幾年首次進入全國GDP排名前十的行列。

不僅如此,在最近公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交通運輸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規劃》中,南京成為上海之外,被提及最多的城市,頻次遠高于江蘇省內其他兄弟。

有人猜測,新一輪區域發展中,省會南京的重要性將大大提升,有望超過蘇州等蘇南城市。

或許,在高手環伺的長三角,南京有可能撐起一個中心位置。

交通C位

從首位度上來看,談論這個問題似乎為時尚早。

盡管擁有省會城市的光環,但南京卻一直難以擺脫低首位度的“老大難”問題。數據顯示,去年,南京GDP占全省比重為14.08%,比前年13.8%有小幅提升,但占比仍然較低。

但近段時間,有關南京建設“中心”的討論開始升溫。

南京市建委研究室原主任、高級經濟師陸玉龍曾分析稱,隨著長三角城市群從26個城市擴圍到41個城市,南京的地理位置從長三角北翼中心一躍成為整個長三角的“地理中心”。

這意味著,南京不僅要向東對接上海,還要向南、向西分別與杭州、合肥“抱團”,輻射帶動長江中上游城市乃至整個長江經濟帶的發展。

去年底,《求是》雜志發表《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一文指出,“經濟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趨勢比較明顯,而南京與杭州、武漢、鄭州、成都、西安等大城市一道,被賦予“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增長極”的任務。”

利好首先出現在交通領域。

早前,國家發改委發布《長江干線過江通道布局規劃(2022~2035年)》,其中,到2022年江蘇境內的44座過江通道,僅南京一座城市就占了24座,占總量的近六成。

有分析指出,南京此舉重在補短板。在江蘇普遍存在的跨江難題下,加密的跨江通道能夠解決南京市域南北長、東西窄的問題,優化城市的發展空間格局。

而在上述長三角最新的交通規劃中,南京的節點地位更加突出。

比如,在構建城際交通網上,規劃提出將“依托多向立體、內聯外通的運輸主通道,以上海為核心,南京、杭州、合肥、寧波為中心”;

而在建設世界級機場群的目標下,除鞏固提升上海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外,規劃也提出將優化提升杭州、南京、合肥區域航空樞紐功能。

長三角地區軌道交通網規劃示意圖圖片來源:《長江三角洲地區交通運輸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規劃》

交通是區域競爭的核心元素。早在2018年末,時任南京市長藍紹敏就曾指出,

“南京都市圈正以完善基礎設施網絡為抓手,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發揮南京特大城市帶動作用,推動都市圈成員城市互聯互通取得更大進展。”

搶占先機

在南京走向中心的過程,也攪動了與“老對手”蘇州的新一輪競爭。

4月24日,位于蘇州工業園的中南中心項目方案出爐,以499米的高度摘得江蘇最高建筑“桂冠”;

幾乎同一時間,位于南京河西南魚嘴的江北綠地金茂國際金融中心喊話,“重回500米”。

在“第一高樓”上,兩座城市重啟因“限高令”而塵封十年的“戰爭”,火藥味一觸即發。

如果說“造樓競賽”是老棋局的新打開方式,那么,兩座城市有關疫情期間的比拼,則更有爭奪“全國第一”的態勢。

2月2日,蘇州率先發布支持中小企業共度難關蘇“惠”十條政策,打開了疫情期間城市支持企業發展的先河。一周后,2月8日,南京也跟隨其腳步,將幫扶中小企業提上日程。

盡管慢了一步,但到3月底共計25億元的市級財政援企資金有效穩住了中小企業發展。據統計,一季度南京新增企業1.2萬多家,居江蘇省首位。

在推動經濟常態化上,南京更領先一步。

3月9日,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帶頭“下館子”,在夫子廟景區大口“嗦粉”;同一天,蘇州市長李亞平則出現在蘇州古城商圈觀前街,與商家交談。

更實在的舉措出現在3月13日,南京率先推出億元消費券,目的不言而喻——不僅要提升服務業從業者和消費者信心,還要以真金白銀推動消費。

及早復工復產的效果十分顯著。

以南京一季度的經濟表現看,在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0.1%、工業生產恢復到往年同期水平的同時,第三產業增長值達到2144.91億元,同比增長2.6%。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三產業增加值上,南京近年來首次超過蘇州。

南京一系列“帶頭”行動,不僅引起了全國城市的效仿,更成為同屬江蘇的其他城市的標桿。

作為江蘇省內第一季度GDP下降幅度最大的城市,鎮江市委書記馬明龍直接發問,“同在一片藍天下,我們碰到的一些瓶頸問題人家也會碰到,為什么人家(南京)就比我們好?”

尋找變量

利好之下,南京能否穩住優勢,破解首位度難題?

上個月,南京召開戰疫情擴內需穩增長“四新”行動動員發布會,發布“四新”行動計劃,將城市下一輪發展聚焦新基建、新產業、新消費、新都市四個領域,并列出706個具體項目,應對后疫情時期的城市發展。

對此,當地媒體分析稱,這座過往以穩健著稱的城市如同球場上善打亂戰的高手,快速閱讀變局,快速調整打法,快速掌握主動權。“‘四新’行動正是南京城市發展方略的系統升級,是搶占風口、搶先出招的卡位戰術。”

城市發展策略的轉換,突出體現在新產業的布局中。

2020年,南京將新興都市工業產業規模的目標定在600億元。這不僅是南京主城區實施“退二進三”三十年后首次將工業“迎回”主城,也是10年來南京首次將工業列進各城區考核。

回歸實體經濟、解除主城區“產業空心”難題,南京此舉正好與一年前的杭州遙相呼應。

去年,杭州實施“新制造業計劃”,重塑城市過度依賴服務業的產業格局,提出到2025年規上工業增加值達6800億元,年均增速10%。

對于此,杭州市委書記周江勇直言,制造業城市經濟的根基,是杭州確保繼續走在前列的底氣。

不久前,基于2018年第四次經濟普查數據,南京統計局對南京和杭州基本單位情況進行了對比分析,在行業分布上,杭州制造業法人單位數量為4.94萬個,位居行業第二位,與此相比,南京僅1.82萬個。

據其分析,近年來,依托工業起步的南京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不斷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導致制造業從三經普的第三位滑落到四經普的第四位。

疫情之下,南京制造業再現生機。一季度,南京工業總產值169億元,同比增長3.5%,這突出體現在南京傳統產業上。

在此基礎上,南京布局新一代數字經濟、新醫藥和新健康產業、智能網聯汽車、新型都市工業與未來新業態五大產業,將代表著南京的更多變量。

正如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所說,這是一次危中尋機。危機既可摧毀很多東西,也可催生很多東西。疫情沖擊之下,新科技、新產業加速孕育,新業態、新模式逆勢成長,新戰略、新政策密集推出,這是行業之間、城市之間重新“洗牌”的重要契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南京 長三角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