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推薦

每經網首頁 > 推薦 > 正文

從“工地上的醫院”到武漢壓艙石 雷神山戰疫50天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3-28 17:50:16

2月8日晚,當雷神山醫院正式交付時,雖然只有1個病區,但這個消息讓很多人心里有了底。雷神山醫院從工地上的醫院逐步成為武漢戰“疫”里重要的壓艙石之一。

 每經記者|滑昂 金喆    每經編輯|梁梟    

“你來過雷神山嗎?來過還行,那你能找到我。”大連援鄂醫療隊的劉志宇放下電話,他擔心,他馬上要接待的人會在雷神山醫院迷路。

“雷神山醫院就像一座迷宮”——這是多數醫務人員在剛剛到達時的感慨。不過,他們中大多數每天的活動范圍都是“酒店-病區”兩點一線的。活動板房內統一色溫的燈光和空氣消毒機發出的“嗡嗡”聲,讓雷神山醫院的每個病區都顯得一模一樣。

張珍珍是最早一批進“神山”的人,她見過接收第一批病人時的慌忙場景,也感受過送別治愈者時的歡欣。50天過去,來來往往,她記不全他們的名字,也可能不會再有重逢,但雷神山醫院這段特殊的記憶,如同它的使命一般,深深烙印在張珍珍的心里。

“一定是托底的。”這是雷神山醫院副院長、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副院長袁玉峰對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和金銀潭醫院的定義。1月下旬是武漢疫情形勢最嚴峻的時期,雷神山醫院一刻也不愿等,邊建設邊收治,持續了近十天。2月8日晚,當雷神山醫院正式交付時,雖然只有1個病區,但這個消息讓很多人心里有了底,雷神山醫院從工地上的醫院逐步成為武漢戰“疫”里重要的壓艙石之一。

3月19日,一名醫護人員從雷神山醫院內標牌下走過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堰塞湖”下的兜底式出場

檢測跟不上感染,床位跟不上確診,武漢早期的疫情形勢一度讓醫療系統陷入混亂。1月29日,“肺炎患者求助”的微博超話創建,里面幾乎都是武漢疑似病人求確診、求床位的信息。

中南醫院從1月初就開始收治新冠肺炎病人,并在1月22日托管了定點醫院武漢市第七醫院。身為副院長的袁玉峰深知疫情的嚴峻形勢。而在重癥醫學科主任彭志勇所在的科室,緊急隔離出的16張符合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ICU床位早在1月10日就已經收滿。

其他醫院的床位情況也不容樂觀,很多醫院呼吸內科病房已經加到五病區、六病區,但還是無法滿足需求。武漢市衛健委2月1日披露的數據顯示,到1月31日23點,武漢全市23家定點醫院共開放床位7259張,已用床位7332張。

常規醫院再也沒辦法多勻出床位,數以萬計的疑似病例早已形成堰塞湖,全國人民都迫切希望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可以盡快投入使用。

建設中的雷神山醫院,大量大型機械正在作業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滑昂 攝

35歲的張珍珍曾是一名學術期刊的編輯,從小學到大學都從沒離開過武漢。“工作了將近十年,我想未來能夠做一些什么不一樣的事情。”但她沒想到,自己年前剛辭了職,武漢就爆發了新冠肺炎疫情。

2月1日,武漢市當天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894例,已經在家自行隔離十天的張珍珍在小區業主群中看到,雷神山醫院在招聘清潔工。“我家先生提了三次反對意見,但我第二天還是開車去了。”

1月26日,地處江夏區黃家湖片區的雷神山醫院開工。盡管自己也曾在網上當過“云監工”,但張珍珍還是在見到雷神山的第一眼時被嚇到了。醫院才剛剛形成雛形,極少做家務的她在雷神山第一天的工作是冒雨“開荒保潔”,晚上睡覺的折疊床是自己搬到了項目指揮部四樓,“一個房間20多人,沒有獨立衛生間,你可以想想條件多么艱苦。”

在張珍珍到達雷神山醫院工地的2月2日,項目建設方中建三局統計,工程總體完工度75%,其中隔離病房完成70%,二期ICU病房鋼構吊裝完成僅為40%。而按照最早的規劃,醫院將在2月6日收治首批病人,這樣的工程進度不免讓外界揪心。

張珍珍事前不清楚哪家醫院會最終接管雷神山,但她和工友稍早些接到的任務是,務必在2月8日晚間前,將感染一科15(A15)和16(A16)病區的建筑垃圾全部清出并完成保潔。首批由武漢市其他定點醫院轉入雷神山的新冠肺炎病人,將被送到這兩個病區。

張珍珍在雷神山醫院ICU病區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這天晚上,18公里外的中南醫院燈火通明,一批搭載著醫療人員和醫用物資的車輛向雷神山醫院緩緩開去,中南醫院正式接管了這家尚在建設中的“戰時醫院”。另一邊,35名重癥患者也進入雷神山醫院接收治療。

“雷神山、火神山醫院,包括金銀潭醫院,一定是(在疫情中)托底的。第一是治療作用,第二也鼓舞士氣。”袁玉峰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邊建設邊收治的一場“險勝”

武漢市衛健委從2月1日開始更新23家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有熱心網友把這個信息分享到微博的肺炎求助超話里。但在2月8日以前,很多醫院的空床位都是零。當時,很多醫院每天的空床位不到5張,雷神山就是希望。

“一共是1402張床。”袁玉峰親自去數了每一張床位。他還能準確報出雷神山醫院員工構成——9個省市,16支醫療隊,286家醫院,3202名醫務人員,660名后勤支持人員,總計3862人。在那些天,他們有著同一個目的地——雷神山醫院。

雷神山醫院副院長、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副院長袁玉峰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但這1402張床位,由于工程進度原因并不能統一開放。在中南醫院接管雷神山醫院的當天,遼寧省大連市大集結的500人醫療隊飛抵武漢。劉志宇是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的副院長。他帶領的大連醫療隊二隊接上級任務,將接管雷神山醫院普通病區中的A2、A6、A10和B3病區,共180張床位。

這樣的普通病區,在雷神山醫院共有30個,另外還有2個ICU病區。“落成一個病區,驗收一個病區;驗收一個病區,準備一個病區;準備一個病區,然后逐一開放病區。”劉志宇團隊接管的四個病區,就是以這樣的方式開放接診的。

“我第一眼看見雷神山醫院想的就是,邊施工邊收治病人太有挑戰了”,袁玉峰回憶道,“擔心工地的安全,患者的安全,還有所有醫務人員的安全。”但在當時,中南醫院共466名醫務人員開始全面進駐雷神山醫院,大家接到的都是“死命令”。

雷神山醫院的醫學影像中心由中南醫院醫學影像科全面負責。2月9日,團隊才第一次進場考察。“現場就像一片沒有完工的工地”,中南醫院醫學影像科黨支部書記、副主任胡金香回憶當時的場面時說道:“我們每天早上來,干到晚上十點離開,從清掃環境、添置物品,到標識制作及張貼,所有事情親力親為。第四天,我們開始接收病人做影像檢查。”

但更大的困難還是來自病區建設。新冠肺炎是傳染病,建筑工人不能夠與患者有任何接觸。此外,已投入使用的病房必須保證絕對的負壓。每當新的病區建成后,工人會在建成區和建設區中間放置擋板,重新設置潔凈區路線。“是一個滾動型的施工。”袁玉峰介紹道。

過度強調施工進度,也不免帶來一些麻煩。在A10病區,大連醫療隊的醫護人員,在每個門把手上面都貼了“上”和“下”的紙條。據病區護士介紹,“有的給裝反了”。

另一名在A病區通道內路過的醫生則告訴記者,“(剛來的時候)漏雨,好在患者那時候沒住進來。后來領導來開現場會,給加了防雨層,開始沒有的。”而像空調漏水、水龍頭漏水、地漏堵塞,甚至負壓病房密封不穩定的問題,都隨著雷神山醫院新病區交付,不斷整改維修。

“趕完進度以后,(有一天)半夜病人就來了,病人就在外面等,救護車也著急,(我們)驗收完立馬就收病人。”劉志宇回憶團隊一次突擊接收病人的經歷。

從2月8日開診,至2月20日開放全部床位,雷神山醫院就像在進行一場戰爭。據中南醫院宣傳部介紹,截至3月27日,雷神山醫院累計收治患者2005人,中間累計出院1628人,目前仍有約400名患者還在住院治療。

從“兜底”到“守門員”

從初期的“兜底式”出場,雷神山醫院就如同它的使命一般。

“(這個病人)下醫囑和寫會診申請,是下ICU一科對吧?”A10病區內,一位在普通病房中治療了10天的患者病情惡化,將被轉移至重癥監護室。而雷神山醫院運行的50天,極少有過病床空閑的,只有ICU病區。

雷神山醫院ICU北區,這里的“頂梁柱”是早已聲名在外的彭志勇。3月21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雷神山醫院見到彭志勇時,他正在查看手機上的英文郵件。一周前的3月13日,彭志勇與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曹彬,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張文宏一道,為美國醫療界的一百多名專家介紹了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的經驗。

“這邊建好我就過來了。”彭志勇談到,他的團隊也是用了三天時間,讓ICU病區具備開診條件。

在建設火神山、方艙及雷神山醫院后,武漢的集中收治容量大幅提升,強調多天的“應收應治”原則正式落地。2月9日,雷神山醫院就已經收治了近100位從其他醫院轉過來的重癥病人。

主任“眼睛總是腫腫的”——張珍珍對彭志勇印象深刻。而彭志勇自1月初在中南醫院ICU參與抗擊疫情工作后,一直沒有休息。他現在需要在中南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兩家醫院穿梭,不是在病區,就是在參加國內外的新冠肺炎研討會。

“這個病是肺損害,針對這個我們沒辦法。但怎么樣才能過病毒這一關,防止病人呼吸困難缺氧死亡,我們有很多模式,這個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彭志勇介紹自己在此前與國際同行對話中分享過的一個觀點。

彭志勇在雷神山醫院ICU病區監控室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彭志勇此前曾估算,在中南醫院ICU,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率約在20%,低于平均水平。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有創機械通氣(有創呼吸機)的使用上要精細化管理,“其實每一種通氣模式對肺都是有損害的,要盡量用保護性的通氣方法。”

“我們(中南醫院)早期第一批病人,治得還比較順利。后期的病人轉了好多醫院,再送到我們這里效果就不好了。病人下機(呼吸機)率越到后面越低,時間長了就不好治了。”面對此次疫情彭志勇承認,如今的新冠肺炎重癥患者較自己科室疫情前收治的常規重癥患者要更加難治。“(治療患者)不能猶豫不決,每一步都不能拖。第一步不行換第二步,再不行換第三步。”

“但我們是守門員,球到這了你不能讓它進這個門啊!我們擋住它,不能讓患者死亡。”彭志勇比喻道。

張珍珍是主動申請由普通病區調到ICU病區工作的。“ICU里面都是重癥患者,他們的情況不樂觀,我的心理壓力也比較大。我不敢跟他們說太多的話,怕自己說錯了話,或者是讓他們費了太大的力氣。”

據彭志勇介紹,2月底時,隨著疫情拐點來臨,自己團隊負責的ICU病區負荷終于開始走低。張珍珍也第一次見證了兩名患者從ICU病區轉出,“他們兩個就像凱旋的將軍,或是勝利者坐在輪椅上。”

“他倆相互說著鼓勵的話,也對剩下的病友說鼓勵的話。我也向他們揮手,他們回應了我,那個時候我特別激動。”張珍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注定要堅持到最后的人

對于自己在雷神山醫院的工作,袁玉峰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夯實基礎搭建營房,第二階段是將無序變為有序,第三階段也就是現在,我們對患者、環境全都熟悉了,是一個正常的工作階段。”

將來自9個省區市,16支醫療隊,286家醫院的力量整合到一起,難度只有經歷過的人最清楚。“遼寧醫療隊是我2月8號晚上從天河機場接回來的,(9號)凌晨三點。那時候疫情最緊張,有援軍來了很激動。”袁玉峰將2月初時自己的工作概括為“白天收病人,晚上協調物資、接醫療隊”。

隨著武漢市內的醫院陸續恢復正常接診,包括中南醫院在內的本地醫療人員,正在有序撤出雷神山醫院。而袁玉峰和親自一趟趟接來的外省市援鄂醫療隊,則可能需要在雷神山醫院堅持到最后。

3月10日,武漢市在“應收盡收”任務中發揮關鍵力量的14家方艙醫院在運行35天后,全部休艙。雷神山醫院在可預見的將來,將以怎樣的方式完成歷史使命?

“(能)關門確實是大吉,我希望它開的時間越短越好。”袁玉峰說道。但他透露,按照上級安排,雷神山醫院作為傳染病專科醫院會堅持到抗疫最后階段。

大連醫療隊作好了堅守到底的準備。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的90后護士劉玉是雷神山醫院的“新晉網紅”,她在A2病區墻壁上最先畫出的“熱干面與海蠣子面的故事”漫畫,原本是想為冷冰冰的病區增加活力,舒緩壓力。不曾想到,這股“作畫風”會席卷雷神山醫院。各家醫療隊將本地歷史典故、特產、所在醫院文化建設等紛紛使用漫畫的形式表現,獲得媒體的廣泛關注。

最先在病區內創作漫畫的大連醫療隊護士劉玉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談及自己在雷神山醫院一個多月的工作,劉玉說道:“我們醫院來了174個人,感覺就像一個家庭一樣,內心也沒有那么多恐懼。可能剛開始比較辛苦壓力很大,現在一切都在有序的進行。”

幾日前,另一隊支援方艙醫院的大連醫療隊完成任務,先期撤回大連。醫療隊的大部分隊員都看到了家鄉人民高規格歡迎醫護人員的視頻。劉志宇坦言:“我們隊員感動得熱淚盈眶,一方面是感動,另一方面不可能不想家。我們隊伍中最小的是95年、96年的,有的隊員初為人父人母。”

“后來我給大家潑了冷水,這個節骨眼上,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這個時段,我們必須不能松懈。”劉志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張珍珍也打算堅持到最后一刻。剛到雷神山醫院時,她喜歡在夜晚悄悄溜到指揮部邊上的操場,“站在一個高一點的地方看,吊車把板房從這邊吊到那邊,我覺得特別特別自豪和有成就感。”

“離開雷神山之后,我們會回歸到普通生活,成為之前普通老百姓中的一員。但是我知道,在我心里,我的人生當中有這么一段特殊經歷,我曾經為這段困難的時期做過些什么。”

3月25日,雷神山醫院運行第46天,感染一科A5病區實現患者“清零”,成為了這篇曾經的“大工地”中首個“清零”的病區。

3月27日下午,湖北省衛健委副主任柳東如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武漢主戰場疫情傳播基本阻斷。武漢市整體由高風險區降為低風險區。”

夜色中的雷神山醫院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應采訪者要求,張珍珍為化名)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武漢 雷神山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