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2-25 12:44:41
每經編輯|孫志成
從東非到阿拉伯半島,再到南亞次大陸,這些地方遭遇了近20年來最嚴重的一場蝗災。
圖片來源:農業農村部官網
據農業部消息,近期,巴基斯坦暴發沙漠蝗蟲災害,對巴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造成嚴重影響,中國政府對此高度關注。中國農業農村部會同國內有關部門,根據巴方需求,制定了援巴蝗災防治工作方案,并于2月23日派出蝗災防治工作組赴巴,2月24日抵達巴基斯坦卡拉奇。
工作組由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中國農業大學和山東省植保總站派員組成,將在巴基斯坦信德省、俾路支省和旁遮普省開展蝗災實地調研,并為巴方提供蝗災防治技術支持。
沙漠蝗是全世界最具破壞力的遷徙性害蟲,飛行能力強、食量大,可聚集形成巨大蝗群。這種蝗蟲每天可以隨風飛行150公里,存活時間為3個月左右。一只雌性蝗蟲可以產大約300顆卵,1平方公里規模的蝗群一天的進食量相當于3.5萬人一天的進食量。
沙漠蝗群去年1月從阿拉伯半島的蘇丹和厄立特里亞飛越紅海,2月到達也門、沙特阿拉伯和伊朗,3月到達巴基斯坦西南部,6月到達中北部。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監測,全球沙漠蝗災自今年年初起有惡化趨勢,有利的氣候條件使沙漠蝗災在東非、西南亞和紅海周圍地區廣泛繁殖。
圖片來源:攝圖網(圖文無關)
當地時間1月31日,巴基斯坦政府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以應對嚴重蝗災。據外媒報道,巴基斯坦信德和俾路支兩省約有8萬公頃農作物遭到破壞,牧場和林地也受侵擾。據俾路支省農業部估計,蝗蟲侵襲僅在該省就造成了約46.3億盧比的農業損失,受損作物包括小麥、大麥、豆類、蔬菜、草料、棉花和園藝作物等。
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表示:“保護農場和農民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聯邦政府應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拯救全國的農作物,并向有關地區提供所需資源。”
據巴基斯坦《黎明報》報道,巴國家糧食安全與研究部長巴赫蒂亞爾日前在國民議會會議上報告時透露,巴國家糧食安全與研究部曾有20架飛機,但目前實際可用于防治蟲害作業的僅剩3架,僅可承擔2萬英畝(約合8094公頃)農田的農藥噴灑工作。聯合國糧農組織此前曾表示,蝗群蔓延的速度和蝗災的規模遠遠超出了正常水平,地方和國家當局的抗災能力已經接近極限。
圖片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官網
當地媒體報道稱,巴政府雖然宣布了緊急狀態,但仍在艱難摸索有效的治蝗辦法,目前看成效有限。信德省農場主阿什法克日前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印證了這一點。他說,蝗災讓當地政府疲于應對,由于缺乏農藥和空中噴藥的手段,農民損失慘重,早前播種的小麥等農作物幾乎被蝗蟲啃食殆盡。
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屈冬玉表示,巴基斯坦的蝗災情況目前已得到控制,但“我們必須盡快開展工作”,調動空軍力量以空中噴霧控制蟲群。否則到4月份蝗群大量增加時,將帶來更大破壞。
從非洲情況看,埃塞俄比亞、索馬里和肯尼亞蝗群的遷移、產卵、孵化和聚集,將對南蘇丹和烏干達構成威脅,并向蘇丹、沙特阿拉伯和也門內陸移動,東非各地的農民面臨糧食短缺。
圖片來源:梨視頻
烏干達農業部作物生產助理專員約翰·洛登戈科爾表示,更大的危險將發生在3月和4月,此時沙漠蝗蟲產卵孵化,而這正是種植農作物的時候。
從西南亞情況看,沙漠蝗蟲將在伊朗南部孵化并形成蝗群遷移危害,巴基斯坦蝗災擴散暴發成災概率大,可能造成糧食減產30%~50%,并對南亞構成威脅。
盡管當前蝗災基本結束,但印度政府仍發布預警稱,今年6月可能出現更為嚴重的蝗災。印度農業與農民福利部部長凱拉什·喬杜里近日表示,預計今年6月,印度西部沙漠地區可能出現規模更大的蝗災。印度蝗災防控部門已著手防控準備,并計劃使用直升機和無人機滅蝗。
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預測,今年2月至3月中旬,紅海兩岸和非洲之角的氣候和雨水條件仍然對蝗群繁殖有利。
專家監測,沙漠蝗在40℃左右預計一個月一代,每代存活期長達3個月,蝗群每繁殖一代,種群數量增加20倍。
據了解,目前聯合國糧農組織已經發起一項7600萬美元的籌款計劃,希望借助國際社會力量,幫助非洲之角地區抵御蝗蟲侵襲,但目前只落實了2000萬美元的籌款。同時還為各國提供了一項沙漠蝗信息服務,監測和預報其繁殖入侵的時間、地點和規模。一旦數值達到臨界水平,就提醒采取緊急行動減少蝗蟲數量,并防止更多的蜂群形成和擴散。
聯合國糧農組織羅馬總部表示:“如果雨水繼續,防控不起效,不升級,沙漠蝗災預計會在今年持續加劇。我們已經將蝗災列為優先級最高的行動之一,派遣專家組,指導各國蝗蟲的追蹤防控。同時協調國際力量,調配殺蟲劑、噴灑機、飛機及其他地面設備。”
中國治理蝗災有豐富的經驗。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從農業農村部找到了一份2008年治理北京周邊地區蝗蟲的案例,簡單概括,就是“五步”。
2008年6-8月,北京周邊地區蝗蟲出現了多年少見的發生態勢。據統計,與北京毗鄰的河北、天津兩省市共發生東亞飛蝗648萬畝(夏蝗354萬畝,秋蝗294萬畝),程度最重的天津市北大港水庫發生夏蝗15萬畝,蝗蟲密度一般在每平方米500~1000頭,高者達1萬頭以上;與此同時,河北黃驊、安新以及河北壩上地區和內蒙古多倫等地也相繼發生了嚴重的飛蝗和土蝗,津、冀、蒙在北京周邊發生農區土蝗近2000萬畝,這些蝗蟲具有暴發性、遷飛性和毀滅性特點,加之發生區與北京奧運場館較近,防控形勢十分嚴峻。
當時的農業部把北京周邊300公里范圍的蝗蟲防控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早動員、早部署,早行動,到當年9月底,飛蝗和土蝗防控工作勝利結束。由于防治及時,措施得力,全面實現了蝗蟲“不起飛、不成災、不進京”的防控目標,確保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安全。
總結2008年治蝗成功的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領導靠前指揮,防控責任到位。時任農業部領導對蝗災問題十分重視,多次召開工作會議,多次深入重點蝗區檢查指導防治工作。
二是方案提前制定,聯防聯控到位。早在蝗蟲發生前的3月份,農業部就印發了以蝗蟲防治為重點的重大病蟲防治工作方案。5月29日,農業部進一步制定了“2008年北京周邊地區蝗蟲應急防控方案”,明確了北京周邊300公里范圍的分區防控任務和目標,并實行省際間聯防聯治與蝗情信息交流制度。
三是資金盡早安排,物資人員到位。各級財政累計投入資金7000余萬元,保證了2架飛機、1000噸藥劑、8.4萬臺套施藥器械和5萬多人次投入大面積防控行動。
四是周報制度嚴格,信息調度到位。在繼續執行常規治蝗值班和報告制度的同時,還在6月至9月專門實行了治蝗周報制度,明確要求上述4省(區、市)對蝗情實行一周一報的周報制度,重大災情隨時報告。
五是技術深入指導,防治效果到位。蝗蟲防治期間,全國農技中心共派出10個專家組,6次赴天津北大港,4次赴北京、河北和內蒙古指導蝗蟲防治;4省(區、市)也派出47批次技術人員深入重點蝗區指導防治工作開展。由于技術指導到位,防治效果普遍達到95%以上,實現了全年治蝗目標。
封面圖片來源:農業農村部官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