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每經對話戰“疫”一線醫生:我只有往前沖,沒有后退的余地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2-07 01:23:24

 每經記者|金 喆 方京玉 陳 星 曹炳梵 張 建    每經編輯|文多 李蒙    

“小楊不是第一個在疫情中感染的醫護人員,也不是最后一個。”武漢市中心醫院疼痛科主任蔡毅說道。

2019年底與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襲來。戰“疫”前線,大量醫務工作者在一線與病毒進行一場戰役。他們,是堅強的戰士。超負荷輪轉的他們,護具在臉上勒出深深痕跡,有的人已經感染病毒。難怪有醫護人員在奔赴武漢前,給出的前提是不要告訴家人。但在心里柔軟的一面,是他們也為自己的感染哭泣,為自己的一聲咳嗽擔心。

這堅強與柔軟都記錄在他們寫下的這一篇篇戰“疫”記錄中。從這些記錄中,我們看到真實的現場,了解到治療的過程,更重要的是讀出一份守望春暖花開的信心。

武漢一線急診科:醫護人員輪流摘口罩吃飯

對話者: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急診中心副主任夏劍

新冠肺炎疑似患者人數巨大之后,試劑盒消耗量很大,所以沒辦法保證所有人都能一來就采樣,有檢測結果。每天都是按預約來,為什么要預約?因為量太大了,試劑盒已經供不上了。

好多新冠病毒肺炎患者有一定隱蔽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非常準確地分診到發熱門診。有些已經出現重癥,呼衰,心衰,心跳都快停了,往哪放。還不是只有先到搶救室,搶救室一查這個人就有病毒肺,這時搶救室可能已經被污染了。

搶救室里面躺的是新冠病毒肺炎患者,觀察室里面躺著的也是,隔離病房里躺著的還是,其他疾病患者來了往哪里放?沒有地方放。我們建議這些高度疑似新冠病毒肺炎患者,應該到定點醫院。不到定點醫院,就把其他疾病患者的生存空間壓縮了。

目前,人員配置主要是我們自己的人,然后加上其他來支援的幾個人,應該有七八十個人。但是已經有不少確診隔離了,人員又下降了。急診這塊,我想應該不光我們醫院,可能在很多醫院都在減員,因為跟有新冠病毒肺炎的病人待的時間久,不感染才怪。

身邊的人一個一個被隔離,到了一個時間點,他們都會有這種恐慌情緒,包括我。但是我不能怕,作為領導,這時候要想到科室的穩定,穩定軍心,軍心一散就要出大問題。我們在集體查核酸,如果兩次都是陰性的話,基本上可以考慮返崗。她們兩個戴著口罩是不能吃飯的,只能一個人吃飯,不能兩個人同時把口罩摘掉。

我們也在網上請求大家募捐,包括我在海外的同學、老師,以個人渠道募捐,但募捐的(東西)什么時候能來就不知道了。如果按正常標準穿防護服,一是待久之后,自己喘氣很厲害,做事完全走不動;二是防護服也沒那么多供應。我們隔離病房護理的重癥病人很多。醫護人員基本上待幾個小時就感覺很難受。但是又不能消耗(太多耗材),所以就盡量待久點。目前也沒其他好的解決辦法。

“老兵”請纓出征:報名去一線就有被感染風險

對話者:武漢市中心醫院疼痛科主任蔡毅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時候,我因為在醫學院學習沒能去到一線,一直覺得是個遺憾,這次疫情暴發后,包括我在內很多醫護人員都是主動報名去一線。醫生上前線,就像軍人上戰場,既是使命也是榮譽。有上戰場的機會,是一件很興奮的事情,同時也是自我價值的體現。

來到疫情一線前,我在市中心醫院疼痛科工作,疫情暴發后,我們留了一位年紀大的同事“看家”,其余人都上陣。我們的疼痛科門診已經關閉,全員投入到抗擊疫情的戰斗中。

我相信所有醫護人員都清楚,既然報名去了一線,就有被感染的風險。一直以來,無論是新聞報道里被感染的醫護人員,還是我身邊的人,被感染的案例非常多。但是看到小楊(感染的護士)這個二十多歲的女孩,在疫情暴發時第一批報名來到一線,又因為感染而害怕哭泣的時候,我內心非常矛盾。

除了小楊,這十多天里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現在轉院去火神山醫院的患者。這位患者在微信群里哭著說,在治療的十幾天里已經跟我們建立起了感情,不太舍得走。因為我原來是在疼痛科,接觸的都不是要命的事情,病人給我送錦旗的有,但才來十來天的患者和我們分開就會有哭這種感覺,這是我職業生涯里沒遇到過的。病人和醫護建立起來的這種像戰友一樣的感情,我這次才體會到。

護士小楊和她的父親目前已經被中心醫院收治,病情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小楊不是第一個在疫情中感染的醫護人員,也不是最后一個,唯有盡早將疫情控制住,才能換回更多普通人及醫護人員的平安。

有很多人問我,全國感染新冠肺炎的確診病死率為2.1%,湖北省的病死率為3.1%,武漢市的病死率為4.9%。在我看來這一死亡率是偏高的。一方面是由于前期核酸試劑短缺等,有部分患者沒能得到確診;另一方面,從一線情況來看,假陰性的情況太多。

我說這點的目的是想強調,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也許沒有那么高。但我還是想說,武漢一定要繼續封城,市內的也不要出來,避免造成交叉感染,這是目前防控工作的重點。

疲勞作戰的放射科醫生:面對病人時,我沒時間去考慮怕不怕死的問題

對話者:武漢市某定點醫院放射科副主任醫師

農歷大年二十九,我們醫院被確定為武漢市中心城區發熱患者定點收治醫院,全院進入忙碌狀態。急診科我不清楚,就說放射科的技師,大年三十和初一平均一天看的CT片有500多張,平時也要看200~300張。

那時候的情形,有個急診科同事的日記寫得很清楚——那幾天門診大廳人聲鼎沸,6個診室門前排起長龍,發熱門診是24小時不歇診,但仿佛就是有看不完的病人、接不完的診。

急診科的走廊兩頭都住滿了留觀的病人和家屬,由于床位緊張,沒有板凳,人們或站、或坐,有的甚至就著被子躺在地上。搶救室里的重癥病人,雖然都上了氧,但仍都大口喘氣。由于病房沒有床位、呼吸機,又無法轉到別的醫院去,這些重癥病人只能在門診急救室里給予輸液、給氧等對癥治療。

病人看病排隊幾個小時、拍CT幾個小時,極容易造成交叉感染,還不知道誰會傳染給誰,就連醫務人員也很難時刻做到有效隔離,我們科室就出現了醫務人員感染的情況。科室人手不太夠,得不到休息,都在過度疲勞作戰。如果連技師都倒下了,誰來給病人看病?現在我們在培訓全院的技師崗位人員,希望能補充人手。如果有志愿者這條暢通渠道,武漢市所有的醫院才能保持眼中的希望、心中的一點火光。

2月3日,中南醫院張教授(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影像科副主任張笑春)呼吁別再迷信核酸檢測,強烈推薦CT影像作為目前2019-nCoV肺炎(診斷)的主要依據。我們科室的胸部CT片子中50%以上顯示為陽性,我建議用影像替代核酸檢測,陽性率比較高。

前幾天有個急診科護士長對媒體說,你說我不怕死,我不知道別人怕不怕,我可以說我真的不怕,我是從未想過這個問題,我們的職業道德讓我們在面對病人的時候根本沒時間去考慮這個問題,你只能往前沖,沒有后退的余地。

社區醫院醫生見證戰“疫”升級:現在防護用品可以一天一換了

對話者:武漢一大中型社區醫院醫生

去年12月30日,我們院長說要去區衛健委開個緊急會議,回來后告訴我們:武漢發現不明原因的肺部感染情況,有7例是重癥肺炎病例,而且一家四口出現同樣癥狀,需要采取疾控措施。12月31日起,我們醫院就開設了發熱門診,三個醫生輪流排班。一開始大家只是覺得增設了一個部門,沒有感到異常,很快上級醫院就發布一個發熱分診預檢措施。

我從(2020年)1月3日開始戴口罩出行,但地鐵上沒有一個人戴,嘈雜得很,別人可能還覺得我很奇怪。我有很多同學在大醫院,1月12日左右,聽說他們有醫護人員受感染,就要求穿隔離服。15日,形勢就非常嚴峻了,地鐵上戴口罩的人越來越多。

1月20日,鐘南山院士的講話,成為新冠肺炎的分水嶺。

我們醫院的醫護人員最開始沒有用過正宗的N95,防霧型護目鏡、防護服也是到處“化緣”而來,更不要說每天穿新的一次性防護服。

現在我們院長基本上每天就忙兩件事,一是籌措物資,前兩天見底了就去街道辦要,這是持久戰,二是協調病人轉到上級醫院。

最開始我們防護服緊張,只要沒有接觸過疑似病例就會用紫外線消毒一晚,第二天再穿。但是現在防護用品可以一天一換。

上班時不敢喝水都是常態。我們一次上6個小時,我上班前不喝水,憋6個小時以后下班了喝。我們因為社區醫療機構還需要把疑似病人從家中轉送到上一級的定點發熱醫院,所以值班時還需要24小時待命。

常在一線接觸病人,我也會感到恐慌,前幾天突然咽喉不適,我就在想是不是自己中招了,幸好,后來吃了一點藥、多喝水癥狀又緩解了。

從防控角度來說,必須要從隔離污染源、保護易感人群和切斷傳播途徑三方面齊頭并進。相信全國人民和武漢人能共同贏下這場戰役。

醫生建言

“希望這個疫情隨著氣溫轉暖快點過去,因為SARS的時候就是氣溫上升后來了拐點,一旦天氣熱起來感染人數一下子下去了,病毒也就銷聲匿跡了。”——冠狀病毒的老對手周宇麒醫生

“結束恐慌,死亡率不是恐慌中我們自己認為的那樣高,雖然傳染性強,但隨著疫情的發展,它終將下降,直到消滅或戰勝。從無序,到漸漸找出某種規律,再到有序,總會有一個過程,我們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某些地方可能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各方都在努力,我想,病毒終將會過去。”——武漢市某定點醫院放射科副主任醫師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也許沒有那么高。但我還是想強調武漢一定要繼續封,市內的也不要出來流動,避免造成交叉感染,這還是目前防控工作的重點。”——去過汶川、正與新冠病毒交手的蔡毅醫生

記者手記

和他們一起等待滿樹櫻花

每經記者 陳星 每經編輯 文多

在記者與其中一位醫生的幾次電話溝通中,他數次因為要接聽科室、病人和病人家屬的電話而被迫中斷交流。

忙與累,是這些一線醫護人員早已習以為常的日常,而無論是呼吁堅持自行隔離,還是繼續在一線堅持診療工作,都是他們為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的點滴努力。

在采訪中,他們的聲音透露著些許無奈和疲憊。但有的醫生也會因為講到一些趣事,而不時發出一陣陣爽朗的笑聲。這樣的樂觀、堅強與自我調節,相信正是這群白衣戰士能夠堅守崗位的秘訣。

2月4日,立春,希望這些勇敢堅守的醫護人員能夠與堅持抗擊疫情的武漢人一起,早日看到春日來臨時的滿樹櫻花。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