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1-13 23:31:17
每經評論員 唐宗全
1月10日,多家期貨公司公告,以不符合穿透式監管為由,聲稱要集體下線文華財經的交易軟件,要求投資者早作準備。
作為期貨市場占有率最大的交易軟件,文華財經一直是期貨投資者的首選,如今卻遭遇期貨公司集體圍攻,背后原因令人深思。拋開事件表象,我們認為,此事本質上就是利益博弈,最后演繹成了面子之爭,然后發展成了期貨公司對文華財經圍攻。
在這起事件中,投資者是受害者,是無辜的,我們呼吁,雙方在利益博弈的同時注意分寸,不要誤傷投資者!畢竟,在“量化策略”或“程序化交易”已成規模的背景下,突然暫停某些功能,對市場究竟會產生多大影響,會不會誘發大的系統性風險,誰也說不清楚。
誘因:云下單系統
這事兒要從“中臺系統”說起,也就是文華財經提供的云交易功能,包括畫線下單,止贏止損,條件單等。
正是因為比其他軟件多了云交易功能,比如很多投資者購買文華的云服務器和WH8程序化交易軟件,基于云服務器實現程序化交易功能,24小時在線自動交易,才奠定了文華財經的市場優勢地位。但是,這套系統部署在文華財經云服務器上,并不在期貨公司。要實現相關功能,投資者的指令要從文華財經的服務器轉一圈兒,這為穿透式監管增加了難度。
在2017年4月的招股說明書中,文華財經披露的數據顯示,公司軟件在期貨公司中的占有率達到97.32%,文華財經在手機端的使用率也超過九成。市場不是傻瓜,文華財經能取得這樣的市場地位,就是因為云交易特色功能和程序化交易能力。
如果細究此次事件始末,“不符合穿透式監管要求”這一條理由,更像是個借口,因為如果想解決問題,并不存在技術上的難題,是一定可以解決的。
公司都要逐利,但文華財經近來的做法可能有些過了,最終引發市場不滿。據悉,文華財經不僅從期貨公司、投資者兩頭收費,外盤行情還搞成了延時的,不給錢不讓看。之所以有這種轉變,可能跟公司準備IPO有關。道理很簡單,業績好看,IPO才能更有保障,投資者才更愿意買賬。
據媒體報道,一方面文華要保留云服務特色功能,一方面軟件要通過監管,可選方案之一就是把“中臺系統”部署到期貨公司。但是,穿透式監管的技術需要經濟投入,文華自身不愿意掏這筆錢,而期貨公司又不愿意為文華財經滿足自身合規要求的投入買單,雙方因此反目。
直接后果是某某期貨公司跟文華財經公開互懟,“小期貨公司沒錢”這個梗就出現了。關于文華財經軟件通不過監管的消息,也在期貨群里面轉來轉去。有媒體報道了此事,也對文華財經作了采訪,但文華財經有些話說出來有點傷人,這下把全行業都得罪了。
1月10日,期貨行業的大公司整齊劃一發公告,要跟文華財經的軟件說拜拜,給出了明確的下線日期,這下文華財經坐不住了。
投資者仍被誤傷
1月12日凌晨1:45,文華財經在隨身行軟件“文華布告欄”上貼出一個告示——《拿出一切努力,配合穿透式監管平穩落地》,正式服軟。
文華財經表示,“現已完成可以符合穿透式監管要求的中臺系統解決方案……公司決定向各期貨公司免費提供中臺系統的全套軟件產品和相關技術支持。”
在期貨公司部署中臺系統之前,文華財經宣布提供過渡直連方案,保障基本交易功能得以實現。但是,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投資者的“云條件單”“止贏止損”“畫線開平倉”暫時沒辦法用了。
期貨公司和文華財經一頓操作猛如虎,結果中槍的卻是使用文華財經軟件的投資者。以前,投資者可以喝著咖啡看盤,現在愜意的生活暫時沒有了,開盤時間還是老實盯盤吧,隨時準備控制風險。
面子問題解決了,文華財經半夜發公告,口氣很誠懇,道歉的話也說了,給足了期貨公司面子,現在皮球又被踢到了期貨公司一邊。經過這次折騰以后,估計文華財經也該汲取教訓了,不能過度利用市場壟斷優勢追求商業利益。錢的問題好解決,文華財經已經答應免費提供中臺系統,這對期貨公司來說是技術和能力的免費提升。
投資者松了半口氣,還有半口氣得看期貨公司如何回應,如果期貨公司積極配合,投資者就不用再操心換系統的事兒了,畢竟換個系統挺麻煩的。要重新寫指標代碼,要重新適應新軟件的語法,要重新設計程序化策略,還要做回測,系統是否有BUG……
可喜的是,目前已有期貨公司公告,提前完成了文華財經軟件中繼自建改造工作,并將全面支持文華現有交易終端,支持條件單、損盈單、畫線下單等現有全部功能。
我們呼吁,雙方在利益博弈的同時,更多考慮下投資者利益。畢竟,在“量化策略”或“程序化交易”已成規模的背景下,突然暫停某些功能,對市場究竟會產生多大影響,會不會誘發大的系統性風險,誰也說不清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