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2-29 14:25:08
每經記者|邊萬莉 每經編輯|劉野
近日,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與芝加哥大學貝克爾-弗里德曼經濟研究所(Becker Friedman Institute)舉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與金融研討會上,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芝加哥大學大衛•洛克菲勒杰出服務講席教授拉爾斯•彼得•漢森(Lars Peter Hansen)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采訪。
漢森表示,中國經濟現在越來越開放,尤其是在資本市場、金融市場、對外投資等領域。他覺得這是非常好的政策和目標,希望可以在相應的領域發揮作用。雖然中國的經濟足以為動蕩帶來更多的緩沖,但開放之后肯定會有更多外來的不確定性因素進入中國市場。不過,總體來說這樣做是利大于弊的。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拉爾斯•彼得•漢森(Lars Peter Hansen)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今年7月,中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在深入研究評估的基礎上,推出了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包括鼓勵境外金融機構參與設立、投資入股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放寬外資保險公司準入條件,取消30年經營年限要求;允許外資機構獲得銀行間債券市場A類主承銷牌照;進一步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等。
但是,市場上也出現一些擔憂的聲音:中國加大金融開放是否會威脅中國金融安全與穩定?如何才能在對外開放和金融穩定、宏觀穩定之間尋求平衡呢?
對此,漢森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且有意思的問題。首先我要申明一點,我只了解宏觀層面中國改革的一些內容,對具體細節并不熟悉,但是我確實看到中國經濟現在越來越開放,尤其是在資本市場、金融市場、對外投資等領域。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政策和目標,希望可以在相應的領域發揮作用。”
“開放不一定會造成不穩定”,漢森認為,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對外國投資者更加開放,可能能夠更好地分攤市場上的風險,而且大家能夠更好地抵御并且應對不確定性,企業也能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從這個角度來講,這些改革能夠促進經濟增長。
漢森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雖然中國的經濟足以為動蕩帶來更多的緩沖,但開放之后肯定會有更多外來的不確定性因素進入中國市場。不過,總體來說這樣做是利大于弊的,而且他非常高興中國政府能夠采取這樣的改革。
此外,漢森還表示:“到我這個年齡,能夠到中國實地考察可以說是一個奇跡,看到那么多開發、應用技術的人在統計學、經濟學還有金融領域做出貢獻,讓這里有了這樣大的發展。”
據了解,漢森是動態經濟學方面的重要專家,借助宏觀經濟學、金融學和統計學的方法,他長期奮斗在經濟思維和建模的研究前沿。在經濟主體如何應對不斷變化和充滿風險的環境方面,漢森做出了許多卓越貢獻。他為發展旨在探索宏觀經濟指標與金融市場資產之間相互聯系的統計方法付出了很多努力,這些方法已廣泛用于當今金融經濟學的實證研究中。
近期,漢森的工作集中在不確定性及其與宏觀經濟中長期風險的關系,解釋經濟和金融數據,并揭示政策選擇的長期重要性。漢森教授、薩金特教授及其合作者最近在研究在不確定性難以量化的環境中對經濟決策建模的方法,他們探討了金融市場模型的重要性,并描述了經濟行為體信念脆弱的環境。
“從統計學家的角度來看,我們主要研究如何解讀、理清數據”,漢森向記者介紹道,當今這個世界其實充滿了復雜性和不確定性,要嘗試解決這些問題,他覺得是非常困難的。即便如此,他們也要進行經濟分析。很多人在做經濟分析的時候,可能會簡化一些情況,但是他覺得去探索這些復雜性實際上很重要。
他進一步指出,作為統計學家和經濟學家,他們在試圖為個人、群體、企業、商業建模,這些經濟主體會做出各種各樣的決定,他們必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才能夠做出明智的決定,來應對世界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他們在建模的時候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希望能夠去理解這些市場波動,同時給出新的解讀。
漢森表示,“政策決策者也是如此,在政策制定的時候,可以影響政策的經濟學家經常會假裝自己知道所有答案,但是事實上他們并不知道。所以一種更明智的政策決定方式是盡可能地去研究這些不確定性,然后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如何克服這些不確定性,正是我們重點關注的問題。我想引用一句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話,教育就是從傲慢的無知轉變成痛苦的不確定性的過程(Education is the path from cocky ignorance to miserable uncertainty),而我們做的學術研究則是希望減輕大家的這種痛苦。”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