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2-14 15:20:54
11月正是促銷旺季,尤其是雙11期間各大平臺對iPhone都有大量補貼,iPhone銷量仍然大幅下滑的確出人意料。
每經編輯|何小桃
9月20日,成都太古里蘋果店(每經記者 趙云 攝)
你還記得今年9月iPhone 11發布后一度被搶斷貨的情形嗎?當時輿論普遍對iPhone 11在中國的銷量感到樂觀。
不過,市場卻給出了另一個答案。
美國當地時間周四,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最新報告稱,11月份,iPhone在中國市場出貨量同比下降了35%,這是蘋果手機出貨量在中國市場連續第二次出現兩位數下滑,主要原因是價格較低的iPhone 11銷量低迷。
分析師馬修·卡布拉爾(Matthew Cabral)表示,10月份中國iPhone銷量同比下降10.3%,自iPhone 11系列推出以來,iPhone在中國的總出貨量與去年相比下降了7.4%,過去三個月,預計iPhone在中國的收入同比下降了17.5%。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的數據,蘋果第三季度在中國市場的貨量同比下降了28%,份額為5.1%,落后于華為、vivo、OPPO和小米。
11月正是促銷旺季,尤其是雙11期間各大平臺對iPhone都有大量補貼,iPhone銷量仍然大幅下滑的確出人意料。
分析認為,iPhone在中國銷量下滑的原因注意有三個。
首先,正如瑞士信貸在其報告中指出,中國手機制造商激烈的競爭是iPhone銷量下滑的原因之一。盡管iPhone 11發布時已經進行了相應的價格調整,并且眾多電商平臺進行了額度較高的現金補貼促銷政策,但蘋果iPhone 11系列的性價比依然難跟國產手機相媲美。
蘋果官網截圖
其次,外界普遍認為iPhone手機創新日趨乏力,除了常規的處理器、存儲芯片等升級之外,沒有什么重大創新。另外蘋果手機的外觀設計也基本保持不變,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最后,5G仍舊是iPhone 11的硬傷。盡管目前5G網絡和5G應用并沒有達到較高的普及程度,但數據顯示中國的5G手機出貨量正在快速攀升。尤其是在國產手機推出2000元內的5G手機之后,5G已經不再是高貴的代名詞。
另外,數據分析公司Quest Mobile的監測數據顯示,在中國蘋果用戶的忠誠度在今年有所下降。2019年上半年,約46%的iOS用戶在換機時選擇投入安卓陣營,這一數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8%。其中,27.8%的蘋果用戶在換機時選擇了華為。
雖然蘋果手機銷量表現慘淡,但在平板電腦、智能手表、智能耳機等細分領域表現可圈可點。
據Strategy Analytics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第三季度iPad合計出貨1010萬臺,在全球市場銷量整體下降4%的形勢下,反而實現了4%的同比增長,目前全球市場份額為26.5%。
在智能手表領域,今年三季度蘋果智能手表全球累計出貨680萬只,同比增長51%,目前的全球市場份額達47.9%。
另外,AirPods已經成為了蘋果目前僅次于iPhone的第二大熱銷品類。
第三方報告顯示,AirPods無線耳機的單季度營收,已經達到4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80億元),與2007年iPod播放器最頂峰時期相當。“單季度營收40億美元”是一道門檻,因為它代表著蘋果公司曾經最輝煌的產品iPod的頂峰。據產業鏈報告稱,蘋果將AirPods Pro的產量翻了一番。近幾年蘋果推進耳機無線化,并不斷優化AirPods產品系列,對營收提升起到了明顯作用。
但是這些細分領域的營收規模還上不了臺面。AirPods單季40億美元營收不到蘋果總營收的2%。

值得注意的是,據新華社報道,中方關于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聲明13日晚對外發布。聲明說,經過中美兩國經貿團隊的共同努力,雙方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原則的基礎上,已就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文本達成一致。
財政部副部長廖岷表示,取消關稅是中方在經貿磋商中的核心關切,雙方就此問題達成了一致。隨著雙方達成第一階段協議,美方已經承諾將取消部分對華擬加征和已加征的關稅,并且會加大對中國輸美產品關稅豁免的力度,推動加征關稅的趨勢從上升轉向下降。中方希望美方能夠切實履行承諾,中方也將相應考慮不實施原計劃在12月15日生效的擬對美方進口產品加征關稅措施。這是雙方在第一階段協議中就關稅問題達成的共識。
彭博將其形容為“一份給蘋果公司的圣誕節禮物”,此前瑞信分析師擔憂,若新一輪關稅加征,將令在美國銷售的蘋果iPhone每臺成本增加70美元。
周五蘋果股價上漲1.36%,收報275.15美元,再創歷史新高,總市值達1.2萬億美元。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新華社、騰訊科技、新浪美股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