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2-01 23:16:34
《綱要》指出,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能力顯著提升。到2025年,PM2.5平均濃度總體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以上,跨界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80%,單位GDP能耗較2017年下降10%。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編輯|陳星
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較2015年下降19%。近年來,長三角地區大氣、水、土壤等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1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成為指導長三角地區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一體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綱要》指出,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能力顯著提升。到2025年,PM2.5平均濃度總體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以上,跨界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80%,單位GDP能耗較2017年下降10%。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8年,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4.1%,看似距離80%的目標不遠,但是,隨著各項污染物指標不斷下降,空氣質量改善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同時,除了PM2.5之外,臭氧逐漸成為空氣污染的重要貢獻者,臭氧治理將成為新的重點領域。

圖片來源: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長三角經濟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環境保護同樣取得較好成效。333條地表水國考斷面中水質Ⅲ類及以上占77%,41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較2015年下降19%。
《綱要》在“發展目標”中提出,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能力顯著提升。跨區域跨流域生態網絡基本形成,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不斷提升。環境污染聯防聯治機制有效運行,區域突出環境問題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協同監管體系基本建立,區域生態補償機制更加完善,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到2025年,PM2.5平均濃度總體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以上,跨界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80%,單位GDP能耗較2017年下降10%。
來自生態環境部的數據顯示,長三角41個城市,今年1-10月,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6.0%,同比下降4.4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5%。
一位業內專家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在大氣污染防治三大重點區域中,長三角的空氣質量整體較好,但是,要想進一步改善難度也更大。與此同時,除了傳統的PM2.5污染外,臭氧已經成為一些城市重要的污染源之一。
為此,《綱要》要求,強化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依法淘汰落后產能,推動大氣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切實改善區域空氣質量。合力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實施煤炭減量替代,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提高區域清潔能源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例。聯合制定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標準,基本完成鋼鐵、水泥行業和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打造綠色化、循環化產業體系。
同時,共同實施PM2.5和臭氧濃度“雙控雙減”,建立固定源、移動源、面源精細化排放清單管理制度,聯合制定區域重點污染物控制目標。加強涉氣“散亂污”和“低小散”企業整治,加快淘汰老舊車輛,實施國Ⅵ排放標準和相應油品標準。
《綱要》指出,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把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擺在重要位置,加強生態空間共保,推動環境協同治理,夯實綠色發展生態本底,努力建設綠色美麗長三角。
《綱要》提出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其中包括:共同加強生態保護、推進環境協同防治、推動生態環境協同監管。

圖片來源: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綱要》提出,要推動跨界水體環境治理。繼續實施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共同制定長江、新安江-千島湖、京杭大運河、太湖、巢湖、太浦河、淀山湖等重點跨界水體聯保專項治理方案,開展廢水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處理,建立長江、淮河等干流跨省聯防聯控機制,全面加強水污染治理協作。加強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及處置設施的統籌規劃建設。持續加強長江口、杭州灣等藍色海灣整治和重點飲用水源地、重點流域水資源、農業灌溉用水保護,嚴格控制陸域入海污染。嚴格保護和合理利用地下水,加強地下水降落漏斗治理。
同時,加強固廢危廢污染聯防聯治。統一固廢危廢防治標準,建立聯防聯治機制,提高無害化處置和綜合利用水平。推動固體廢物區域轉移合作,完善危險廢物產生申報、安全儲存、轉移處置的一體化標準和管理制度,嚴格防范工業企業搬遷關停中的二次污染和次生環境風險。統籌規劃建設固體廢物資源回收基地和危險廢物資源處置中心,探索建立跨區域固廢危廢處置補償機制。全面運行危險廢物轉移電子聯單,建立健全固體廢物信息化監管體系。嚴厲打擊危險廢物非法跨界轉移、傾倒等違法犯罪活動。
此外,《綱要》明確,完善跨流域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健全開發地區、受益地區與保護地區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建立污染賠償機制。在總結新安江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研究建立跨流域生態補償、污染賠償標準和水質考核體系,在太湖流域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在長江流域開展污染賠償機制試點。積極開展重要濕地生態補償,探索建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在浙江麗水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建設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