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1-04 19:03:16
羅伯特?格林伍德表示“文化是我們的心臟,它能營造良好的環境,創造美好的城市。在中國,大家都能感受到文化的重要性。當我們思考如何讓城市變得更有趣的時候,文化將是一把利器。”
每經記者|文巧 每經編輯|楊歡
斯諾赫塔(Snøhetta)建筑事務所合伙人羅伯特•格林伍德(Robert Greenwood)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11月4日,由英國《Monocle》雜志與成都傳媒集團聯合主辦、《每日經濟新聞》承辦的成都“品質生活論壇”正式拉開帷幕。
在這場品質生活盛宴上,圍繞如何建設宜居、綠色和可愛的城市,來自不同國家的嘉賓從城市空間建設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核心,城市美好環境的建設離不開文化的助力。而在展示城市文化的同時,對于社區和社群的關注同樣必不可少。
文化是城市的心臟
在城市建設的進程中,文化是永恒的話題。對于斯諾赫塔(Snøhetta)建筑事務所合伙人羅伯特•格林伍德(Robert Greenwood)來說,文化是城市建設的核心。“文化是我們的心臟,它能營造良好的環境,創造美好的城市。在中國,大家都能感受到文化的重要性。當我們思考如何讓城市變得更有趣的時候,文化將是一把利器。”
作為一名建筑大家,格林伍德表示,建筑物是城市環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的代名詞。他認為,好的建筑應該建立起文化上的聯系。
文化的重要性同樣適用于城市中商業街區的打造,在澳大利亞New Initiative總監瑪麗•路易絲•錫爾(Marie-Louise Theile)看來,城市商業街區提供的不僅是一個新零售空間,更是零售商和消費者、城市與城市、文化與文化之間進行交流的一個驛站。
在錫爾所在公司的支持下,布里斯班的詹姆士大街憑借其獨特的零售空間和生活方式,已經發展成澳大利亞最著名的商業街區之一。
“以前我們注重商品價格,但現在我們看得更高更遠。我們會舉辦不同的活動,如此一來,消費者購買的其實不僅僅是產品,還能與不同零售商分享一些交易以外的東西。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希望把詹姆士大街建設成為一個文化交流中心。”錫爾說道。
實際上,墨爾本商業街區的開發思路也建立在以文化為核心的基礎之上。為了復興城市商業空間,墨爾本市推行利用街頭藝術來提升商業街區文化,獨特的街頭藝術催生出了墨爾本活力不斷的中心商業街區。
除此之外,錫爾還強調,城市的建設要立足于保持自身的獨特性。“城市需要找準自我定位,不要將自己宣傳成任何一個其他現存的旅游目的地。”
營造社區感是關鍵
城市空間建設的另一關鍵詞則是社區感,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可以在手機上完成許多事情,社會便捷度大大提高。但與之相對的是,人與人、人與社區之間的情感連接似乎在逐漸變淡。
格林伍德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城市空間建設必須要增進當地居民的參與度。“對于我們的建筑項目同樣如此。我們的許多項目都盡量讓當地人民參與進來,比如讓他們直接看項目終稿或是實際設計出的房頂,再提出細節性的建議。”
錫爾則表示,對于城市商業街區來說,要營造如此一種社區感,必須要清楚的是自己的目標社群。“首先要做的是去了解、研究這個群體。比如千禧一代,也就是‘00后’,他們當中的80%都愿意在一些有附加體驗的零售空間中消費,對他們來說不僅僅是去零售店買東西那樣簡單。針對這種特點,我們可以建立起消費者和零售商之間的渠道,為他們打造獨特的消費體驗。”
隨后錫爾以詹姆士大街遠近聞名的夜經濟模式作為例子,“通過夜間購物節,消費者來到這里就如同進入到一個社區,熱鬧的場景使他們能夠迅速融入其中。”
太古地產總監唐•泰勒(Don Taylor)的觀點與此不謀而合。“現在的零售空間增加了許多靈活性。不過我們從一開始就是希望提供一個開放的空間,讓人們能夠隨意地走動、體驗。跟夜間購物節的概念類似,我們希望借由一個功能性的產品組合,為人們營造一種社區感。”
對社區和社群的重視已經不可避免成為城市發展的重點。在倫敦,甚至還有為流浪漢專門設計的空間,為他們提供招待。“城市是一個展示文化的巨大門戶,但同時我們也要思考如何使更多的人走進這個大門,這也是讓城市變得更好的方式。”《Monocle》雜志創始人之一安德魯•塔克(Andrew Tuck)總結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