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0-24 22:36:13
10月24日上午,成都舉行“首店經濟公園商業對接大會”,意在以天府綠道品牌招商為著力點,探索“公園+首店”的經濟新模式,為長在公園里的城市商業注入新活力。
每經編輯|楊歡

在關于成都的城市熱詞中,“綠道”還在持續攀升。
有人剛剛從城東的青龍湖騎車“狂奔”26公里,抵達城南錦城湖,并迫不及待獎勵了自己一瓶“快樂肥宅水”。這位成都市民表示,現在有了“自行車專屬高速”,即使周一早高峰也不用擔心了,“安逸得很”。
這條“高速”還只是天府綠道的一小部分。在成都的規劃中,這一市域三級綠道體系總長達到16930公里,“全球第一”,其將串聯起各個散落的綠色空間,助推成都形成“推窗見田、開門見綠”的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形態。
自2017年9月啟動建設以來,天府綠道現已建成3059公里。散步遛狗、跑步鍛煉、音樂表演、家庭聚會……隨著“功能”不斷被開發,這一落地不過兩年的新事物,已然融入成都人的生活。
不過,對成都而言,這還不夠。建設公園城市,本質上是要探索一條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因此,其建設模式也必須是可持續的——要將綠道的生態價值轉換為經濟價值,形成可持續的造血能力。
“現在我們把公園的效果呈現出來了,還沒有把經濟的效果呈現出來。”成都天府綠道文化旅游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招商管理部部長冉陽表示,“但是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我們覺得會有一定形式、一定程度的呈現,它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等待果實成熟的同時,引入新種子的行動仍在繼續。今天(24日)上午,成都舉行“首店經濟公園商業對接大會”,意在以天府綠道品牌招商為著力點,探索“公園+首店”的經濟新模式,為長在公園里的城市商業注入新活力。

成都丨首店經濟公園商業對接大會現場 圖片來源:成都零售商協會
綠道咖啡的旅游經
不知何時起,成都的咖啡店開始急劇增長,僅大眾點評上顯示的“咖啡店”就已超過4200家。即便“高手如云”,拉咖雷森咖啡運營總監袁慕蓉對自家的“綠道咖啡”依然充滿信心。
今年7月23日,這個來自韓國的咖啡品牌“LA CRESCENTA COFFEE”(拉咖雷森)把進入中國市場的第一站放在了成都,進駐錦江綠道江灘公園。若不是這家咖啡店的到來,很多本地人或許不會注意到,繁華的世紀城邊上還有這樣一方自然天地。
袁慕蓉說,成都店整體面積大概有3000平方米,延續了韓國弘大、大邱等店的風格,以工業風為主,沒有進行過度裝修,而是把更多心思放到功能區的使用上。
“整個一層和外擺區主打休閑,1.5層和2層主要承接商務活動,現在我們有很多回頭客,一杯咖啡、一臺筆記本,可以靜靜享受一個人的時光。”他還透露,這塊“寶地”目前正在和電視劇組談取景事宜,還被一家知名汽車品牌“相中”,將于11月10日在店里舉行的新品發布會。

拉咖雷森在期待,被更多人“打卡”,形成景點。
事實上,這家店的高層分工非常明確,咖啡的事交給懂咖啡的人,而咖啡“門外漢”則負責產品運營——
袁慕蓉有近20年景區運營管理經驗,曾被評為“文旅之星”;公司董事長姜權也是“做旅游出身”,深耕中韓旅游市場20年,對韓國文化、地方美食頗有研究,也因此,拉咖雷森目前已成為在蓉韓國人的主要消費場所之一。
10月1日,拉咖雷森二號店在成都市中心的東安北路正式開業,依舊是沿綠道而生,位于“夜游錦江”項目的一個碼頭上。袁慕蓉表示,與一號店的綜合性不同,二號店偏重“外帶”,春節前將完成的三家新店也都會有不同的側重點,關鍵是“因地制宜,做出特色”。
眼下,袁慕蓉正在謀劃對有效客群的精準覆蓋策略,盡快提升拉咖雷森在成都市場的知名度。“隨著江灘公園知名度的提升,來拉咖雷森的人也會更多,”他笑言,“初期我們是公園的一個活招牌,將來公園成熟了,也會反哺我們,都是相輔相成的。”
話音剛落,一只小鳥“亂”入了店門。
“神仙日子,成都圈子”

當然,對于一個“龐大”的綠道系統,咖啡只是萬千業態中的一種。運營者們正試圖引入更多具有標示感的項目,吸引人流。
正如拉咖雷森咖啡董事長姜權所言,公園已經挺漂亮了,但不能僅限于給人提供視覺享受,“要有主題,要做文化”,才能吸引客群在不同的園區流動,“我們把首店選在江灘公園,也是看中它的主題定位,做王者榮耀的文化輸出。”
而作為成都天府綠道文旅公司的招商負責人,冉陽的邏輯是,要先進行輻射能級定位,再據此進行文化定位和產業定位。
“我們把整個環狀的錦城公園項目分為30余個主題園區,然后按照一定數量進行分級。”她解釋說,“全球能級的,就是要吸引來自全球的國際友人,以此類推,全國能級、西南能級、大成都能級,分別輻射不同的人群范圍,各個園區能做什么事情、要引入什么項目,就很清楚了。”

以桂溪生態公園為例,其緊鄰環球中心和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又挨著錦江,被城市南北交通大動脈天府大道劃分為東、西兩個片區,區位條件可謂得天獨厚。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這里只有“觀賞價值”,沒有被盤活。
接手改造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定位梳理。經過對周邊人群和產業的調查分析,天府綠道文旅公司團隊明確桂溪生態公園以“運動活力、休閑時尚”為主題,以“展現新天府城市風貌和生活消費場景”為主要目標,陸續引入了國際買手店、歐美潮玩品牌、精品餐飲、網球和板式網球等項目,以匹配“國際城南”的需求。
不同于桂溪的“高端大氣”,江家藝苑顯得更“接地氣”。作為錦城公園上的首個“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示范區,它的定位是自然科普與藝術審美的K12親子園區。
這個從一片菜地上成長起來園區,最開始一度陷入“沒有文化可以挖掘”的境地。“我們絞盡腦汁想了很久,我們發現成都市區能夠讓孩子們盡情玩耍、娛樂學習的地方太少了,所以決定反過來,從產業補給上進行挖掘。”冉陽說。
隨著一個個主題園區日趨成熟,“神仙日子,成都圈子”這句綠道slogan正在被更多人知曉——在美好的環境中,能學、能玩、能享受,這就是成都人的“神仙日子”,所謂“圈子”,既是實實在在的一圈環狀綠道,也指“志同道合為圈內人”。
這位負責人笑言,在綠道里面,有各種不同的產業,吸引著不同氣質的人,“大家走到一起,成為朋友,就是一個圈子的人。”
打破對“公園”的傳統認識

公園城市體驗新場景 圖片來源:成都天府綠道文化旅游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今年以來,以桂溪生態公園為代表的綠道項目動靜不小。首屆綠道生活節、豆瓣紅國際嘉年華、SUP槳板國際公開賽……各類活動“加持”之下,賺足了眼球,提升了活力,也進一步豐富了外界對綠道本身的想象。
但羅馬非一日建成。過去兩年,成都對綠道的認識,實際上也經歷了“三次飛躍”——從最初的環城生態帶建設,到建設“可進入、可參與、景觀化、景區化”、展現天府文化的天府綠道,再到依托綠道創造生活消費場景、發展綠道經濟。
基于這樣的邏輯起點,商業價值也在不斷更新。據運營方透露,此前桂溪生態公園內一塊運動場地招商,原本按照傳統公園類型評估,起拍價為23萬元,但它的最終成交價達到107萬元,“商機是會被看見的。”
在今天上午舉行的首店經濟公園商業對接大會上,成都聚焦公園城市商業領域,發布“機會清單”,涉及錦城綠道、錦江綠道、天府新區鹿溪智谷綠道、熊貓綠道、“公園+”城市商業綜合體等多個項目的37個項目信息。
今年3月,成都在全國首創“城市機會清單”,即被理解為是成都專門梳理出的一份城市供需信息“指南”,為全球投資者、企業和人才在蓉發展提供入口和機會,體現出成都發展新經濟思維邏輯的重大轉變。
而建設公園城市,沒有現成的模式,更需要集思廣益、共同探索。

錦江綠道·江灘公園 圖片來源:余蕊均 攝
為什么要植入首店?“公園+首店”究竟是一種什么模式?回答這個問題,冉陽認為,關鍵在于我們如何認識“公園”。
“很多城市的公園,只是周末帶孩子去玩耍的地方,功能比較單一,但是成都在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大大小小的公園環境都很好,是一種生活品質的體現,我們應該把美好環境與美好生活融合在一起,變成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她反復強調,要打破傳統認識。
同樣,做商業也是如此。那些長在公園里的“首店”,既非路邊攤式的,也不在水泥“盒子”里,體現的是一種消費能級和消費態度。
“所以‘公園+首店’可以理解為‘品質+環境’,要品質也要環境,二者結合起來,成為一種新的生活狀態,一種新的經濟業態,同時也成為一種新的消費狀態。”她進一步解釋說。
對于備受關注的綠道“造血”問題,冉陽坦言,從項目打造到向公眾開放再到招商盈利,需要一個過程,“招商也分現房和期房,現在項目還沒建完,要說實現賺錢不太可能,”她回應到,“我們做過測算,成熟之后完全可以覆蓋。”
那么,錢從何處來?首先是建設用地,租金、提成,都可以賺錢。其次,廣袤的戶外場地將是核心挖掘的價值所在,包括一些廣告收入。第三,則是天府綠道的IP價值以及文創周邊。
“現在公園的效果已經呈現出來了,還沒有把經濟的效果呈現出來。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我們覺得會有一定形式、一定程度的呈現。”
毫無疑問,追求可持續發展,需要以一種可持續的建設模式來實現,而做好商業這篇文章,尤為關鍵。
文丨李西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