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挽救早產兒,代替女性生育 人造子宮離我們或許不遠了

紅星新聞 2019-10-16 05:53:09

據英國《衛報》9日報道,該研究將由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荷蘭Máxima醫療中心聯合進行。研究團隊稱,來自歐盟的資助讓他們有望在五年內制造出一個人造子宮原型,并在2025年前完成相關試驗,以便投入臨床使用。

圖片來源:攝圖網(圖文無關)

一年前的荷蘭設計周,荷蘭Máxima醫療中心首次展示了其研發的人造子宮模型及概念。而眼下,歐盟地平線基金會宣布,將在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中撥款290萬歐元,供該科學團隊研發人造子宮。

據英國《衛報》9日報道,該研究將由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荷蘭Máxima醫療中心聯合進行。研究團隊稱,來自歐盟的資助讓他們有望在五年內制造出一個人造子宮原型,并在2025年前完成相關試驗,以便投入臨床使用。

那么,這樣一款人工子宮的問世,對人類究竟意味著什么呢?

可挽救極度早產兒的生命

按照其設計理念,這款人類子宮主要為早產兒設計。據英國《衛報》援引慈善機構Tommy's數據,目前,全世界每年約有100萬嬰兒死于早產。22周之前出生的嬰兒幾乎沒有存活的機會;22周時,存活概率只有10%左右;但滿24周的早產兒,存活率就能升至60%左右。然而,即便早產兒能“幸運地”存活下來,往往也要終生承受慢性疾病的折磨,如腦損傷后遺癥、呼吸系統疾病和可能導致失明的眼部疾病。

據荷蘭新聞(DutchNews)報道,人造子宮的作用正是幫助極度早產的嬰兒度過24到28周的關鍵期。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教授、荷蘭Máxima醫療中心產科專家Guid Oei表示,目前的臨床治療方法是存在問題的,由于早產兒的肺或腸未完全發育,直接向這些器官輸送氧氣或營養會造成器官損害。

“我們的人造子宮不僅僅是個塑料袋或塑料盒,它更像是人類子宮的‘體外版’,具備孕育人類胎兒的所有條件。”Guid Oei說,“當我們把肺放回羊水下,它們就會發育、成熟,但同時嬰兒將通過臍帶獲得氧氣,就像在天然子宮里一樣。”

與現有的孵化器有所不同,正在研發的人造子宮具有與真正的子宮相似的生物學條件,充滿類似羊水的液體,自帶血液循環系統。胎兒的臍帶通過與人工胎盤相連,接受氧氣和營養供給。此外,研究小組將在人造子宮上安裝各種傳感器,模擬母親的體溫、心跳聲。

項目協調人、心血管生物力學教授弗朗斯·范·德·沃斯表示,不同的技術將被應用于這款人造子宮。他介紹道,人造子宮系統將會持續監測嬰兒的情況,包括心率、氧氣供應,以及大腦和肌肉活動狀況。實時模擬嬰兒狀況的智能計算機系統,將為醫生提供設置人工子宮的即時決策給予支持。

該研究小組希望,在五年內研制出用于臨床的人造子宮工作模型。一旦計劃成功,這或將是世界首例被用于臨床的人工子宮。Guid Oei表示,人造子宮或將改變生育的“游戲規則”:“(我們)有理由相信,人造子宮將取代母體,成為胎兒的家。”

然而,曾做過相關生物倫理學研究的曼徹斯特大學律師伊麗莎白·羅曼尼斯警告稱,這項技術可能會引發一些問題,比如誰該被選為實驗對象,在人造子宮中孕育是否會對被測試的胎兒造成其他的長期影響。

“法律對胎兒和嬰兒的定義非常不同,所以這些人造子宮的主體該被稱為嬰兒還是胎兒呢?此外,人造子宮有沒有中途關閉的可能性?又是在何種情況下才能允許關閉它?”羅曼尼斯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并補充道,它還可能面臨來自人類社會的質疑:該如何看待這種妊娠,特別是如果它成為了自然妊娠的替代方案。

羅曼尼斯稱,很明顯,在人工子宮成為現實之前,必須就這項技術帶來的法律和倫理問題進行徹底的討論。

全程孕育胚胎的人造子宮或將誕生

這并非人類對人造子宮的第一次探索和嘗試。早在1924年,英國進化生物學家、遺傳學家Haldane就提出了人造子宮的創想。

而人造子宮最具開創性意義的實驗發生在2017年。當時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成功證明,一種名為biobag(生物袋)的人造子宮,可以讓出生時相當于人類妊娠23周的羊羔存活下來。

在biobag里存活的28天里,早產羊羔們一直持續地正常發育著,指標健康、呼吸正常。它們能睜眼、移動,甚至還長出了羊毛,從全身光溜溜到毛絨絨。從biobag中取出后,羊羔繼續正常生長,各項生理機能都顯示正常。

這一試驗成功,被視為人造子宮技術的又一進步。

如今,所謂的人造子宮有兩個截然不同的用途:第一,人工子宮技術(AWT),也就是從一開始就替代真正的子宮,胎兒永遠不需要在真正的母體內發育;第二,新生兒重癥監護(NIC),和目前的研究一樣,它更容易被理解為孵化器的替代品,可以提高早產兒的存活率,且僅在嬰兒出生后發揮作用。

鑒于現存的研究技術幾乎都是針對于NIC,目前也沒有任何物種的胚胎能在沒有自然子宮孕育的情況下完全足月,那么,AWT技術又距離我們多遠?

據未來主義科學網今年5月報道,費城兒童醫院的研究團隊已與美國FDA展開了商談,希望能在未來2年內展開人體實驗。如果成功了,這項研究將徹底改變人類看待懷孕、分娩甚至人類進化的方式。

2018年,耶魯大學的生殖科學系副教授卡羅·布萊迪在Vice雜志采訪時也表示,如果這些臨床試驗進展順利,功能齊全、可全程孕育胚胎的人造子宮有望在未來10年內問世。

紅星新聞記者 王雅林 徐緩

責編 郭鑫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早產 生育 人造子宮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