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0-13 23:37:53

▲Raphael Amit教授在“金融科技與小微貸款的未來”專題論壇發表演講
“金融科技是將創新型的商業模式用到金融服務當中,降低金融服務當中的摩擦和低效的情況,從而提升金融服務的運營效率,能夠有效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問題,進而造福整個社會。”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Marie和Joseph Melone教授、創業中心學術主任Raphael Amit在由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主持的“金融科技與小微貸款的未來”專題論壇上表示。
論壇上朱民院長也歸納了目前金融科技助力小微貸款發展的四大模式,朱民院長表示,“目前金融科技助力小微貸款的四大模式:一是以建設銀行為代表的大銀行模式,二是以網商銀行、微眾銀行、百信銀行為代表的金融科技模式,三是以常熟銀行和泰隆銀行為代表的線下到線上模式,四是以飛貸金融科技為代表的賦能模式。”
在這場專題論壇中,Amit教授以斬獲了“全球小微金融獎”重要獎項的中國金融科技企業——飛貸金融科技為例,展示了中國金融科技企業如何通過創新緩解小微貸款難題,Raphael Amit教授指出,“飛貸金融科技致力于提供穩健創新的移動信貸整體技術,通過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的創新應用,再借助豐富的移動零售信貸經驗,幫助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實現移動信貸的轉型和升級,已成為全球金融科技的最佳實踐者。”
筆者注意到,飛貸金融科技是唯一入選美國沃頓商學院的中國金融科技案例,Amit教授作為案例的撰寫者對飛貸金融科技的“關注”由來已久,2015年10月和2016年8月,Amit教授兩次訪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均提到飛貸金融科技對中小微企業的創新和貢獻。
據了解,沃頓商學院已成立138年,只有82個案例入選,平均每年不足1個。僅有的15個金融科技領域案例中飛貸金融科技就占2個。“現在每年有超四百名學生在深入研究飛貸金融科技案例,學習如何將科技創新和商業模式的創新結合起來。”Amit教授介紹說。
飛貸金融科技作為行業先行者,究竟是如何服務傳統金融機構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呢?它又有哪些獨特的創新模式?在論壇期間,Amit教授也同筆者進行了深入交流,對諸多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解答。
金融科技成小微企業貸款難題之新解
“當下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局面主要是由三大問題造成的。”Amit教授解釋說,正常的貸款模式就是企業去銀行貸款,銀行就讓企業提供一些抵押品,但是中小微企業的抵押品不足以使銀行信任中小微企業,這就引出了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三大問題:信息不對稱、雙方的利益沖突和成本問題。
而金融科技無疑已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新解。中國作為金融科技較為活躍的市場之一,金融科技在短時間內快速崛起,在全球市場表現出較強的競爭力,甚至在一些基礎領域已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成為全球市場金融業的亮點,甚至是引領者。金融業依靠技術和數據的力量完善風控體系建設、提升運營效率、改進產品設計,成為助力民營企業發展、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也正是如此,中國銀行業的發展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跟美國相比,中國的金融科技市場無論從技術角度還是從客戶采納角度來看都更加先進。”Amit教授認為,相比于中國,美國金融科技的發展還處于初期,而中國的金融科技市場值得美國同行借鑒。
專注金融科技服務的提供商由此誕生
就目前而言,互聯網科技對于金融行業的影響微乎其微,因為金融本身并未發生改變,真正改變的僅僅只是金融行業去中間化的流程和環節而已。
簡而言之,金融科技是基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一系列技術創新,全面應用于支付清算、借貸融資、財富管理、零售銀行、保險、交易結算等六大金融領域,實現金融+科技高度融合。一言蔽之,金融科技是將科學技術應用于金融行業,服務于普羅大眾,降低行業成本,提高行業效率的技術手段。
金融科技的一系列優勢,使得傳統金融機構青睞金融科技,并加大金融科技的投入。雖然大部分中小銀行已經分別在手機銀行、直銷銀行、微信銀行、線上生活平臺等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但其在開展金融科技時有些銀行面臨機制僵化、技術落后、資金不足、運營偏弱等多種困難。也因此,眾多銀行機構有謀求外部金融科技合作的需要。
飛貸金融科技總裁曾旭暉根據與銀行多年的合作經驗曾表示,銀行和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演進已經進入“回歸”與“分化”階段。其中,“回歸”在于金融科技回歸科技,銀行回歸金融機構。而“分化”在于,中小銀行與大型銀行在金融科技方面呈現不同的選擇路徑,大型銀行更傾向于內部自建金融科技,中小銀行與外部合作的需求則較強。
面對大量傳統金融機構的金融科技轉型需求,金融科技服務提供商就此誕生,一批以飛貸金融科技為代表的金融科技機構開始利用自身科技力量服務于傳統金融機構。
用科技賦能金融機構,飛貸成為金融科技賦能模式代表
作為朱民院長歸納的四大金融科技助力小微貸款模式之一,飛貸金融科技可謂是賦能模式的完美實踐代表,通過科技創新和模式創新,飛貸金融科技助力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快速、低成本地進行數字化轉型,駛入創新發展快車道甚至建立起競爭壁壘。
傳統金融是典型的“小數據”金融,客戶經理獲取客戶資產、財務、信用信息手段單一,數據呈低緯度、少數時點、碎片化特點,難以對客戶形成統一認知,資金風險系數高。飛貸金融科技卻能以大數據為基礎,通過云計算等技術手段,為傳統金融機構提供覆蓋業務全流程、運營全體系的移動信貸整體技術。
“我認為飛貸金融科技屬于技術應用型公司。”在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孔涇源看來,飛貸金融科技不依賴于特定資源或單一技術,而是依靠不斷迭代的能力,自力更生。這種能力的積累在于其始終沒有將追求利潤最大化作為唯一 KPI,而是將重心聚焦在技術研發和科技進化。其轉型過程比較典型地體現了科技對金融服務方式和質量的創新價值。
運營模式方面,飛貸金融科技的前瞻性更顯露無疑。在以網絡借貸為代表的業務模式風起云涌之時,面對不斷涌現的“淘金”機會,飛貸金融科技選擇了當時并不“主流”的與銀行合作的模式,在不觸碰資金的情況下,幫助銀行對接有貸款需求的個體或小微企業。在2017年,飛貸金融科技在業務模式上再次進行重大變革,戰略上逐步由To C向To B轉移,定位于移動信貸整體技術輸出。
相較于此前迭代中更多通過技術優化資金資產的連接效率,此次轉型涉及到企業盈利模式和收入方式上的根本性變化。飛貸金融科技的這套移動互聯網信貸體系涵蓋了包括產品、科技、風控、大數據、品牌營銷、運營等三大平臺六大服務,共計九個模塊方面的核心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向銀行等金融機構輸出技術的過程中,與傳統To B服務賣系統不同,飛貸移動信貸整體技術有四大核心優勢建立競爭壁壘:涵蓋業務流程方方面面的整體輸出,可使合作方業務快速上線;數百億資金實踐驗證,可大大降低試錯及機會成本;不需要依賴特定資源,即可實現業務大規模增長;支持合作機構能力建設,飛貸金融科技會作為“陪練”,提供包括數據、方案、各種建議的輸出等方面的支持,在合作中將科技、風控、大數據等相關技術完成能力轉移。
金融科技重要實踐者飛貸已榮獲國內外多項大獎
“飛貸金融科技無論是在技術領域還是商業模式方面都進行了很大的創新,并成功地將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的創新結合起來,給小微金融帶來了顛覆性、革命性的變革。”Amit教授分析道,飛貸金融科技的創新是獨一無二的創新,是全球重要的金融科技實踐,因為它的創新管理團隊已經將其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無縫整合。
多名業內人士指出,B端服務市場已成眾多機構搶奪的“高地”,隨著在消費端(C端)創新空間不斷縮小,創新逐漸向企業端(B端)轉變,下一個十年技術與產業的融合是大勢所趨。預計到2025年,該模式給科技企業帶來的整體市值將達到人民幣40萬億~50萬億元。
目前,飛貸金融科技已與人保財險、北京銀行、華潤信托、通聯支付等多家涵蓋保險、銀行、信托、支付四大金融子行業的多家頭部企業達成全面整體技術輸出合作。據銀保監會統計數據,截至2018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共有法人機構4588家,95%以上的法人機構屬于中小銀行,這意味著應用型輸出將迎來巨大市場想象空間,以飛貸金融科技為代表的創新金融科技企業,未來十分可期。
看到飛貸金融科技價值的不只是Amit教授,飛貸金融科技創新模式在中國取得的成功,也獲得了全球金融行業的普遍認同。2018年11月,飛貸金融科技斬獲“全球小微金融獎”,這一獎項堪稱國際金融創新領域的“諾貝爾獎”,而飛貸金融科技是唯一獲此大獎的中國企業。同年5月,飛貸金融科技登上美國《時代周刊》,被稱作“全球金融科技最佳實踐”。
對于未來的布局,飛貸金融科技董事長唐俠表示,未來我們只有一個定位,就是專注做科技,專注做金融科技。“我們希望能服務更多的金融機構,貢獻出更多的生產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