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9-24 18:54:20
我們常說,城市因人而生。如果換種方式理解,當來來往往的行人匯聚在地鐵這個封閉又擁擠的空間中,它的味道,其實就是城市之味。
每經記者|楊棄非 每經編輯|劉艷美

圖片來源:攝圖網
我們的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邁入“地鐵時代”。
9月21日,隨著常州地鐵1號線正式開通,全國已有35個城市開通地鐵,總運營里程超4600公里。
地鐵構成了城市活力的一個切面。因為嚴格的建設指標和巨額投入,有沒有地鐵、有多少條線路,成為衡量一座城市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
綿密的地鐵網絡,就像城市“經濟動脈”,將行色匆忙的行人送達各個角落。每天上百萬、上千萬客流數據背后,是一幅城市生活的“浮世繪”。
與地鐵有關的話題,往往自帶“熱搜”體質。比如,近日,南京小伙為節約時間帶客戶坐地鐵,結果被老板罵“不帶腦子”。背后的隱藏含義,是這種大眾化交通工具,不夠有“排面”。
不久前,女作家張曉晗一番關于“地鐵味”的言論,也被送上微博熱搜。“搭地鐵的人身上有種特別的味道”,這個由韓國電影《寄生蟲》引發的話題,瞬間刺激了公眾神經。畢竟,對許多自詡“社畜”的上班族來說,一天的喪,就是從走(擠)進地鐵那一刻開始的。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地鐵味”究竟是種什么味?
如果一一細數:上班族隨手塞進包里的早餐散發的味道、打扮精致的白領身上不經意飄來的香水味、夏日里勞動者身上充斥的汗酸味……我們常說,城市因人而生。如果換種方式理解,當來來往往的行人匯聚在地鐵這個封閉又擁擠的空間中,它的味道,其實就是城市之味。
某種意義上,每個城市,都有著獨一無二的“地鐵味”。為此,城叔選擇了幾座有代表性的城市,跟身處或去過這些地方的朋友聊了聊,試圖通過這個“嗅覺地標”,重新觀察和了解一座城市。
作為中國第一個擁有地鐵的城市,擁擠,大概是北京地鐵留給人的第一印象。現在,北京有22條地鐵線、391座車站,每天超1000萬人次在這里穿梭、駐足。要知道,北京常住人口也就2100多萬。
乘1號線從天安門附近的單位回到西四環家里,能清晰地感到北京的多面性。在天安門站上車,你總能聽到來自天南地北的方言,經常有背著蛇皮口袋的大叔大媽,手里緊緊攥著辛苦賺來的血汗錢,眼里都是不安全感。他們經常會跟你發生交集——即便盯著路線圖,還是想跟你確認下一站是不是到站了。每當這時,我都能感到,在許多人心中,“首都情結”確實是存在的。

圖片來源:攝圖網
一到復興門站,車廂就會經歷一次“大換血”——游客紛紛下車,往西單、王府井方向換乘;在附近上班的白領開始成為主角,他們常常戴著耳機,雙眼緊盯手機屏幕或手上的書本,一言不發。
有人統計過國內地鐵的發車和收班時間,發現“起得最早”的是北京,“睡得最晚”的,還是北京。新聞里常說有搭末班車崩潰的上班族,我完全可以理解——大城市生活的艱辛,在地鐵上總是最明顯的。有時候,周末出門見好友,想著要花掉幾個小時在路上,也就只能放棄。
方便,是真的方便。作為全世界地鐵運行線路最長的城市,沒有哪個城市能像上海地鐵一樣,如此四通八達。無論你去哪里,幾乎都能在附近找到地鐵站。比如,因為工作原因,我最近去了一趟臨港。雖然距上海市中心足有近60公里,但坐3個小時地鐵,也總還是能到。
擁擠,也是真的擁擠。活在魔都,每天睜開睡眼,迎接你的第一場“戰役”不是老板催著要交的方案,也不是即將見面的客戶,而是“穿過人山人海遇見你”的漫漫通勤路。之前有統計,上海人民工作日平均出行半徑為8公里,位居全國第二,僅次于北京9.3公里。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上海,我一天中有很多時間都是在地鐵或地鐵站度過的。我會在換乘地鐵的間隙買早餐、吃午餐甚至晚餐——不用出站,就能找到各種便利店、面包店。下班途中,地鐵便利店里經常有滿臉倦容的上班族,邊吃盒飯邊打量窗外。這是地鐵站里難得一見的“慢速”時刻,與周遭步履匆匆的行人形成鮮明對比。
魔都的地鐵也很“魔幻”——有段時間,這里簡直堪稱“行為藝術”秀場,奧特曼、木乃伊、鹿人等層出不窮。可惜,我一次都沒遇到過,倒是拎著Prada、Chanel的上班族,在車廂里隨處可見。他們很容易讓你聯想到這座城市開放、精致的一面。
上海的交通很堵,以前你以為,“趕時間,趕緊打車走”;后來才發現,“趕時間,千萬別打車,坐地鐵”。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真·國際化大都市,上海地鐵每天接納著從全球各地前來尋找機會的人。這座城市的快節奏就像擠地鐵一樣,你一不小心就會被擠出去。
1863年,世界上第一條城市地鐵在倫敦通車,人類由此駛入地鐵時代。
因為古老,倫敦地鐵發生故障停車簡直是家常便飯。記得第一次遇到是在上學途中,廣播突然通知讓全體乘客下車等候。第一次沒經驗,我簡直急瘋了,結果旁邊的倫敦人都一副司空見慣的樣子,有的老老實實等著,有的干脆直接出站,可能選擇其他交通工具了吧。
同樣也是因為年代久遠,倫敦地鐵到現在都沒有手機信號,看書、看報也就自然而然成了一種習慣。很多上班族習慣隨手拿一份地鐵口分發的報紙,地鐵里隨時都是書頁翻動的聲音,恍然間還以為進了圖書館。

圖片來源:攝圖網
倫敦攝影師Paul Baldesare曾拍攝過名為《Down to tube》的系列作品,記錄倫敦地鐵中各式各樣的人。
他在闡述自己的藝術主張時曾談到:“倫敦地鐵,是現在與倫敦人生活聯系最緊密的東西,在倫敦工作、生活、旅游的人們都離不開它。它的脈絡,如同蛛網般埋藏在倫敦地底深處,縱橫交錯,把倫敦的各個區域連成一個整體。在擁擠的環境中,乘客來來往往穿行于其間,每個人臉上都有各自不同的表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地鐵已經成為現代化城市狀態的縮影。”
在倫敦,地鐵已經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
對于藝術愛好者來說,倫敦的地下空間是個值得探索的好地方。事實上,倫敦一直致力于把藝術作品變成公共空間的一部分,這個已有156歲的地鐵系統,甚至有一個自己的地鐵藝術(Art on the Underground)項目組。車廂內,你還會不經意發現各種題材的詩歌——這個官方認可的藝術項目,已經進行了20多年。
日本軌道交通系統究竟有多厲害,相信已經不需要再贅述。在日本所有公共交通中,地鐵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而說到對日本地鐵的普遍印象,除了超乎尋常的擁擠,就是超乎尋常的安靜。
圖片來源:網絡
因為老公是搞城市規劃的,前陣子去日本旅游,我們特地選擇了“教科書級別”的大阪。第一天,我們就去了“TOD范本”,也就是大阪最大的購物中心難波公園——這座日本開發成功的城市綜合體的代表項目,因其古巴比倫式的“空中森林”奇觀而世界聞名。
本著調研的心態,我們特別留意了地鐵廣播——可能是我聽過最長的地鐵廣播。女聲特別提示,乘客不要高聲說話,甚至還要把手機調成靜音……這么細致的要求,確實令我沒有想到。
雖然在德國也感受過被其他乘客勸告聲音太大的經歷,但這個要求未免有點太“嚴苛”了。我和老公有些不信邪,打賭日本人不可能嚴格遵守。
果不其然,一位老太太的手機大聲響了起來。不過,她似乎有點受到驚嚇,趕忙拿出手機,不僅按掉電話,還迅速將手機調至靜音——就像我們開會時忘記關掉手機聲音的情形一模一樣。
在車廂內,日本人不講電話、不吃東西、幾乎不交談,搞得我們也不好意思說話。這讓我想起前不久,新聞報道說,昆明擬規定乘坐地鐵時使用電子設備不能外放聲音,不少網友都表示希望“全國推廣”。我當然也覺得這是一項值得推廣并落實的規定,但如果讓我長期在日本這樣“無聲”的環境中生活,還真有點受不了呢。
小結:
曾用香水表現赫爾辛基、布達佩斯和巴黎三座城市氣息的匈牙利裔藝術家Hilda Kozari說過:“一個城市的氣味不只是關于海洋、風、公園、建筑物與垃圾的,它還是關于人、居住環境,以及由記憶連接的城市的情感生活、文化生活和工業生活的。”
新到一個城市,坐幾趟地鐵,沾上成都火鍋或者北京涮羊肉的火味、紐約曼哈頓的香水味或者伊斯坦布爾大巴扎的香料味,就是快速了解一座城市的最好方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