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9-10 23:55:29

▲在第十二屆中國-東北亞博覽會上,一名參觀者體驗同步操控5G機器人 新華社圖
70年,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分量有多重?
一個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一個國家,經歷了從封閉到開放、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深刻演變;
14億人民,在擺脫貧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征程上奮發前進。
70年波瀾壯闊,古老的東方大國煥發出朝氣蓬勃的全新面貌,正在書寫新的奇跡篇章。
從傳統步入現代中國創造發展奇跡
一座橋,承載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人聯通南北的夢想。
清末民初,鐵路在南京被長江阻隔。內憂外患、政權更迭的中國,始終未能跨越天塹。
1968年,經過10年設計論證、艱苦奮戰,第一座由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南京長江大橋正式通車,京滬大動脈自此打通。
奇跡在發展中不斷書寫。2011年,南京長江大橋上游,高速鐵路橋大勝關長江大橋開通運營。6年后,“復興號”高鐵從這里經過,北京到上海的單程時間壓縮到4.5小時。
千里京滬,從此一日往返!
過去70年,離開農村定居城市的人,數以億計,匯聚成世界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歷程。
這是人類史上的偉大奇跡: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僅為10.6%。到2018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9.6%。如今,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正在推進,昔日“鄉村中國”快速邁向“城鎮中國”。
70年,兩萬多天,見證一個國家的史詩級巨變。
經濟總量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600多億元到2018年突破90萬億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躍居世界經濟增長第一大引擎;
“兩彈一星”、雜交水稻、載人航天、深海探測、C919大飛機、天眼望遠鏡等重大科技成果振奮人心,中國奮勇踏上新科技革命的列車;
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從瓶頸制約成為優勢支撐,高速鐵路里程占世界高鐵總量的60%以上,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引領潮流……
70年來,中國面貌發生根本改變,向世界展示中國道路的強大魅力。
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中國書寫民生奇跡
1978年以來,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貧困發生率從97.5%下降至2018年末的1.7%,對全球減貧貢獻超過70%,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
從貧困到溫飽、從溫飽到小康,人民面貌發生的深刻改變,令人感嘆。
延安往北,是地處毛烏素沙漠的陜西省榆林市。這里曾被無盡的風沙困擾。70年過去,數百萬畝流動沙地披上綠裝,塞上風景已換新顏。
1985年,已年過花甲的郭成旺承包了村子周邊的沙地種樹。“當時我就想種上樹,擋住風沙,再給村里人弄點柴燒。”
郭成旺年紀大了,他的兒子、孫子、曾孫一代代接力種樹,硬是將4.5萬畝黃沙地變成了樹林。
“我爺爺那時候主要種的是楊樹,我們現在種的是樟子松。去年我還試著栽上了蘋果樹,過幾年應該就能掛果了。”郭成旺的長孫、今年49歲的郭建軍說。如今的毛團村,已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蔬菜基地。
美國航天局衛星收集的數據顯示,2000年至2017年,全球綠化面積增加了5%。其中,僅中國的植被增加量,就占到總增量的四分之一以上,位居全球首位。
70年接力奮斗,歷史性巨變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指向——
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49年實際增長近60倍,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1978年實際增長19.2倍,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比1978年降低35.5個百分點,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7歲……
從“有沒有”到“好不好”,從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到藍天白云、公平正義、民主法治、幸福安全……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新的歷史航程上繼續前行。
從封閉到開放中國展現改革奇跡
出生于上海的李政道,1946年遠赴美國芝加哥,師從物理學大師費米教授。1972年以諾貝爾獎得主身份回到中國,李政道的第一站就是上海。
如今,李政道研究所已在上海張江國家科學中心啟動建設。根據計劃,這座全新的科研機構將于明年8月竣工,目標是成為重大原始創新的策源地。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弗蘭克·維爾切克受聘成為李政道研究所首任所長。“我們期望能夠復制國際科學合作的模式,吸引一流的研究人才來到中國。”他說。
最頂尖的人才、最優良的環境、最寬廣的舞臺,在今日之中國集聚、交融,上演著一個又一個的“創新奇跡”。
70年,中國從封閉走向開放,人才、物資、信息、資金等要素在不同區域之間、在經濟全球化的舞臺上自由流動。
珠江之濱。1957年,第一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拉開大幕,一扇大門由此打開,全球市場得以見證“中國制造”的巨大潛力。
黃浦江畔。2018年11月,全球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在上海舉行,讓世界感嘆于中國市場的強大活力。
一個流動的中國,充滿了繁榮發展的活力。
從鄉村到城市,人們突破天花板,開創新天地,從城市到鄉村,人們返鄉創業,建設故土,城鄉融合、區域協調,流動開放中,中國發展空間不斷擴大;
從憑票購物到網絡消費,從現金支付到刷臉買單,從電報電話到移動互聯,流動開放中,人民生活印記深刻改變;
人才成為寶貴資源,創新創業被賦予時代榮光,一些領域科技水平從跟跑到并跑、領跑,流動開放中,文明古國向創新強國進發;
改革破除利益藩籬,開放倒逼改革深化,要素自由流動的束縛持續打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一個大國釋放出世人矚目的活力奇跡。(據新華社電)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