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 2019-08-02 19:43:13
在補貼退坡之前,新能源造車新勢力在國內是遍地開花,很多消費者不熟悉的品牌大量涌現,但隨著補貼大幅退坡,很多依賴補貼生存的企業開始被淘汰,眼下還剩多少新勢力在堅持造車呢?
圖片來源:攝圖網
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的高速發展,國內非傳統汽車制造企業紛紛進入新能源汽車市場,其中就包括了互聯網、房地產、安防等領域的企業,它們被人們統稱為造車新勢力。
不過隨著國家補貼政策的調整,新能源汽車市場面臨諸多考驗。現在,距離補貼新政過渡期正式結束已經一個多月,正好趕上造車新勢力的產品陸續上市,這對他們來說是挑戰還是機遇呢?
補貼退坡正在影響消費者的選擇,而因為擔心消費人群的流失,剛剛上市不久的造車新勢力大都選擇不漲價,少數品牌也只是進行了小幅調價。
某新能源汽車品牌銷售人員:我們兩個車型的車價基本上都上浮了3000元左右。
威馬汽車副董事長杜立剛:補貼即使是沒有了,或者退坡了,我們的價格不調整。
除了少量40萬元以上的高端車型之外,新能源造車新勢力的價格大部分集中在10萬元到20萬元這個區間,而這種不漲價的策略也留住了北京、上海等汽油車限購地區的部分消費者。
消費者:上海現在汽油車牌照拍賣的話,大概是在9萬元左右,所以買這輛車還是性價比比較高的。
雖然留住了消費者,但在自己承擔了部分補貼之后,新能源造車新勢力的資金壓力也凸顯出來。根據相關統計,按新勢力造車平均每個月6500輛,企業承擔退坡差額平均每輛2.5萬元計算,整個行業每個月承擔的費用大約1.6億元。因此,很多企業都在壓縮成本,量入為出。
威馬汽車副董事長杜立剛:現在補貼退坡對整個產業是好事不是壞事,因為它加速了我們產業的自身造血和成長的能力,然后參與和傳統汽車的競爭。
在補貼退坡之前,新能源造車新勢力在國內是遍地開花,很多消費者不熟悉的品牌大量涌現,但隨著補貼大幅退坡,很多依賴補貼生存的企業開始被淘汰,眼下還剩多少新勢力在堅持造車呢?
趙剛是浙江一家新能源車企的市場負責人,他們從2016年開始造車,今年6月底才完成首批幾十輛新車的交付,但剛剛交付完卻出現了新問題。
零跑汽車副總裁趙剛:由于產能爬坡,我經常跟客戶說很抱歉,每臺車的品質的一致性等等,這個需要一定的時間去解決,所以我們有一定的交付延遲。
趙剛告訴記者,他們還沒有實現真正的規模化量產,對他們來說,最困難的就是從展品到量產,而很多造車新勢力都倒在了量產這個關口上。
零跑汽車副總裁趙剛:現在還在持續去努力去做,造車新勢力車企也就十幾家了,量產數量現在應該也就五六家。一個企業一定是從各個方面要去看,能不能生存下來。
補貼退坡加速了行業的洗牌,車的量產能力已經成為消費者選擇的重要條件。從今年上半年的“成績單”來看,共有13家造車新勢力交付了車輛,但銷售量超過1000輛的只有四家企業,他們的銷量超過了總量的90%。
根據今年上半年的交強險上險數量,新勢力造車企業中排名第一的是威馬8548輛;第二是小鵬8494輛;第三是蔚來7656輛,第四是合眾3814輛。
然而,絕大多數品牌仍停在“PPT”階段,量產交付遙遙無期。而隨著大部分造車新勢力的退出也影響到了上游,在江蘇,一家為新能源汽車提供量產服務的企業已經很長時間接不到新晉造車新勢力的訂單了。
江蘇某新能源汽車制造設備供應商畢朕:到了今年以后,尤其是尾部的車企基本上都暫停,或者說項目不啟動,往下半年看,是這樣一種狀態,整個行業在擠泡沫。
的確,眼下對造車新勢力來說,先活下來才是頭等大事,前有傳統燃油車的步步緊逼,后有傳統新能源車企的大軍壓境,在尋求差異化競爭的道路上,他們應該怎么做呢?
記者平凡:我身旁的這條生產線,正在生產的是為后補貼時代專門設計的一款全新車型。這款車型預計在8月份上市,在補貼全面退坡之后,造車新勢力們也在進行一場新的轉型。
記者調查中發現,目前選擇新勢力的消費人群主要集中在25歲到35歲這個年齡段,購車人群主要分布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而較高的性價比和智能化水平正是吸引他們的原因。
據了解,一輛新能源汽車大概有16000到20000個零件構成,而核心供應商就需要700到1000個。那么和傳統的新能源車企相比,目前造車新勢力還普遍缺乏完整的供應鏈和服務體系。
威馬汽車副董事長杜立剛:每一個零件的要求,它的可靠性,以及供應商的配合度非常高,沒有一個很強的產業背景、供應鏈整合能力是沒有辦法把車造好的。
今年上半年,造車新勢力總銷售量超過32000輛,在新能源純電車中的市場占有率從一季度的6.19%提升到了二季度的7.76%,增速在穩步提高。“造車新勢力”最終還是需要用產品力去說話。從PPT講車到產品落地,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業內人士認為,補上短板是新勢力造車未來生存下來的關鍵。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秘書長張永偉:他們能到看到我們傳統汽車行業的痛點,比如,推新的速度比較慢、研發的效率比較低、流通的成本比較高、服務的體驗比較差。在這上面發力,形成創新點,甚至是一種顛覆,但是不能顛覆百年汽車工業所積累下來規律性的東西。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