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每經熱評丨房地產政策導向出現新變化釋放了哪些信號

每日經濟新聞 2019-08-01 00:09:32

□ 榮盛發展首席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研究員 尹中立

根據慣例,7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都會對上半年的經濟工作進行總結,并對下半年的經濟工作作出指導性安排,因此,該會議是觀察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窗口。

今年7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對房地產的表述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落實房地產長效管理機制”,除此之外,又增加了新的表述,“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無疑,這是中央對房地產的政策導向出現新的變化的信號。

房地產在經濟運行中扮演重要角色,我國應對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都曾經依靠房地產使國內經濟擺脫了困境。如今,經濟處在下行過程中,而且面對來自外部的貿易摩擦沖擊,不僅沒有出臺政策刺激房地產市場,反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阻止資金進入房地產行業,而且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表態,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原因何在?

按揭貸款過快增長擠占居民消費

2015年以來,居民的債務增長非常迅速,居民的杠桿率(杠桿率=債務/ GDP)從30%上升到超過50%(2018年底居民杠桿率為54%),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在發展中國家已經遙遙領先。

2015年以來的房地產周期為何導致了居民債務的快速攀升?從房價上升的速度看,2015年這輪房價上漲速度并沒有超過2007年或2009年,導致居民債務上升過快的原因與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政策有關。從2015年8月份開始,鼓勵地方政府將實施棚戶區改造的資金直接發放給棚改居民,讓他們自己到市場上購買住房,此舉大大刺激了住房需求,導致三四線城市房價持續上漲。棚改的對象基本上是低收入群體,實行貨幣化安置后,很多人加杠桿購買住房。

從金融數據看,2015年至2018年按揭貸款余額翻了一番,2015年的按揭貸款余額(包括公積金貸款)只有13萬億元,到2018年底已經突破26萬億元。

如果說2015年之前主要是有錢人買房子,那么,2015年之后的買房群體中低收入者占比大量增加。中低收入者的邊際消費傾向較高(掙的錢基本上全部花掉,沒有儲蓄),該群體的債務過快增長必然擠占消費。2017年以來,消費增長乏力,從10%下降到7%左右。表現最明顯的是汽車消費,2018年第一次出現了全國轎車銷售總量下降,尤其是國產小轎車的銷量下降幅度更大。來自汽車行業的反饋信息顯示,主要是三四線城市的汽車消費下滑嚴重,與這些城市的房價上漲密切相關,即房價上漲擠占了汽車消費。

除了汽車消費之外,過度負債買房還擠占了教育和醫療支出。

在經濟運行中,消費已經是主導力量,目前消費占GDP的比例是70%左右。房地產的擴張已經嚴重影響到居民消費增長。

我們把當前的居民負債杠桿與1998年和2008年進行比較,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政府為何不敢繼續刺激房地產來應對外部沖擊。1998年我國的居民負債很低,可以忽略不計,2008年我國的居民負債杠桿率也不到20%,因此,通過居民加杠桿不僅可以刺激房地產投資,并通過房地產投資來拉動其他各行業的投資,而且不會影響到消費的增長。但目前的居民負債杠桿率已經遠遠超過了30%,居民的負債杠桿已經嚴重影響到消費增長,讓居民繼續加杠桿已經難以承擔啟動經濟增長的重任。

因此,此次政治局會議高度重視消費需求,但強調要“多用改革辦法擴大消費”,不再通過刺激房地產來刺激需求。

低收入居民加杠桿隱藏較大風險

2015年以來,低收入群體加杠桿買房不僅增加了金融風險,而且增加政治風險。

在最近幾年的購房者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的首付款是通過融資獲得的。獲得首付的方式有的是通過親戚朋友私人借貸,有的通過互聯網金融途徑獲得“首付貸”,有的是通過開發商提供的首付分期付款,還有的利用多家銀行的信用卡透支湊首付。這些行為的風險基本可以等同為“零首付”。首付是銀行從事住房按揭貸款的安全墊,變相的零首付大行其道將置銀行資產于高風險境地。

隨著房價的快速上漲,居民買房還款壓力與日俱增。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2018年第三季度金融穩定報告》,債務收入比是以可支配收入衡量的住戶部門債務水平。2008~2017年,我國住戶部門債務收入比從43.2%增至112.2%,10年間上升69個百分點。其中,房貸收入比(個人住房貸款/可支配收入)從2008年末的22.6%增至2017年末的60.5%,10年間上升37.9個百分點。

在三四線城市購買住房的群體中,有相當比例是農民工,他們的工作不穩定,收入受經濟環境的影響較大,在經濟下行和貿易戰背景下,這些人的就業和收入有可能受到很大挑戰。盡管這些農民工仍然有屬于自己的承包土地,從土地獲得的收入可以勉強解決溫飽問題,但難以支付每月的按揭貸款,如果不能繼續在城市打工獲得收入,必然會出現斷供潮。這就是居民杠桿過快增長隱藏的風險。

“攻堅戰”已輪到解決房地產難題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防范化解金融風險被列為三大攻堅戰之首。

在金融風險攻堅戰方面,最近一年多時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2018年出臺資產管理新規,對影子銀行的行為采取了果斷控制與規范措施,對信托業及互聯網金融等影子銀行帶來了較大沖擊。

財政部出臺關于地方債務管理的嚴格規定,地方政府官員違規舉債將終生追責,有效遏制了地方債務的無序擴張。

實施了供給側改革的一系列措施,讓“僵尸企業”退出市場,同時銀行加大了壞賬的核銷力度。2018年接管了安邦保險,2019年又接管了包商銀行。

以上任何一項行動都是風險系數很高的金融“排雷”行動,在金融領域都引起了強烈反響。是名副其實的攻堅之戰。

在金融風險中,難度最大的應該是房地產金融風險,不僅因為房地產行業是當前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而且房地產價格的穩定與金融運行關系密切,大量的貸款融資與信托融資都是由不動產作抵押擔保的,一旦房價出現較大下跌,金融運行就會受阻。正因為如此,國家才在金融風險攻堅戰獲得階段性成果之后,著手解決房地產金融風險問題。

新挑戰下制造業成優先確保對象

從上市公司公布的數據看,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金融、地產兩個行業的凈資產收益水平一直領先于其他各個行業,這其中有很多原因。如今,我國面臨中美貿易摩擦的挑戰,確保制造業的競爭力成為國家的首要戰略任務。

要營造有利于制造業發展的環境,首先要形成一個有利于企業家才能、人才和資本等創新要素流向制造業的利益分配機制。長期以來,由于金融和房地產業回報率遠超制造業,在“虹吸效應”下,大量非金融企業熱衷于資本炒作或涌入房地產業,非實業投資收益占比大幅提高,企業家才能、人才、資本等生產要素“脫實向虛”趨勢顯現,影響了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根基。用通俗的話來說,過去金融地產賺錢太容易,人才和資金都朝金融地產集中,現在應該扭轉這種狀況。

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中國制造業面臨更加嚴峻的環境,政府為了平衡各行業的利益關系,必然要抽肥補瘦,金融與地產這兩個最“肥”的行業在未來的利益分配必然要成為“買單”的對象。

這次政治局會議專門強調要“穩定制造業投資”“采取具體措施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制造業、民營企業的中長期融資”。

總之,房地產曾經是我們刺激經濟的有效手段,但該行業的過度擴張不利于宏觀經濟運行的穩定,短期內對該行業進行適度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