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7-24 01:01:48
每經記者|朱玫潔 每經編輯|楊 歡
討論文化名城的建設,繞不開文化遺產的話題。
7月23日,“2019第二屆世界文化名城論壇·天府論壇”在成都舉行,故宮博物院故宮學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也來到論壇,分享博物館建設的經驗,并呼吁“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
什么是好的博物館?
如果說,城市中有著一座連接現在與歷史的橋梁,那它應該是博物館。一個民族的文化在這里無言訴說,一座城市的居民在這里與傳統親近。
也因此,在世界文化名城建設中,博物館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有機元素。
什么是好的博物館?對于單霽翔來說,他看重的不是建筑外表,而是博物館“留人”的本事——“能讓人們進去了就不想回家,回家了還會再來,這才是一個好博物館。”
拿故宮來說,近年它能成為“網紅”,也得益于不斷的擴大開放、增加文化活動,讓人們與文物更“親近”。
過去故宮只開放30%,到了2014年突破了50%,今天已經開放80%以上,許多從未開放的古建筑被組建為展覽廳,在庫房“睡覺”的文物也得以與觀眾見面。
在此基礎上,特別策劃的活動越來越多,石渠寶笈特展、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紫荊城里過大年,還有今年年初的故宮第一次夜間開放,場場都受到了民眾的熱烈關注。“大家以前一進故宮就是直走”,現在也會分流到東西兩側去看看展覽、看看景觀,單霽翔說。
這兩年,“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觀賞和收藏故宮的景色,天氣好的時候我們拍一組美麗的照片放在網上,供大家下載。大前年一場紫荊城大雪的照片放上去,1250萬的閱讀量。”單霽翔說。另外,故宮還開發了十幾款APP,從足不出戶游覽展廳的《故宮展覽》,到欣賞文物的《每日故宮》,再到最近上新的故宮第一款手機游戲,故宮在嘗試滿足多類群體的需求。
“讓文物活起來,這是文物保護的責任。”講述了故宮種種經驗后,最后單霽翔強調,“好的博物館,一定要深挖自己的資源,舉辦豐富的展覽,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當人們在生活中感受到這座博物館的魅力,感覺到它對我們生活的需要時,人們才會在休閑的時候走進博物館。”
文物保護需要公眾參與
不僅是人們需要博物館,文物也需要人們的關注與喜愛。“文物一定要重新回到人們生活中。”這是單霽翔堅持多年的觀點。文化遺產與民眾之間的情感聯系值得重視。“只有人們感受到文化遺產的魅力,才會去認同和保護文化遺產”。
早年,有聲音認為文物放在倉庫更為保險,但單霽翔卻不斷強調:“保護文物不是故宮文物工作者的專利,不是部門的、行業的、系統的工作,它是一個全民都應該參與的工作。”
這次論壇上,他談起一個故事:20世紀30年代初,戰事告急之時,故宮人員曾裝載了13491箱文物運往上海和南京。而后文物又開始西遷,幾經輾轉、跋山涉水,最后到達四川峨眉樂山一帶。又過了7年,四川廣大民眾和故宮人員一起躲避炮火,保護這批文物。到1947年,文物運回南京一清理,發現13491箱文物一箱沒有少。“這是一個壯舉,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人類保護文化遺產的奇跡。”單霽翔說。
“今天故宮博物院是一個教育機構。”單霽翔在論壇上提到,“我們成立了故宮學院,還在全國10個城市建立了10所故宮學院分院,深入學校、面對社區服務。”
據了解,故宮去年的教育活動有6萬多場次,是教育活動最多的博物館之一。“這類教育活動并不收費,我們大量的費用都投入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長大后對博物館是有感情的一代。”單霽翔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