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7-16 22:01:11
當前,中國許多城市都希望通過體育賽事提升城市能級。比如,當地時間7月14日晚,成都正式接旗那不勒斯,將在2021年舉辦世界大運會。此外,杭州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備2022年亞運會。那么,日本以及東京的經驗,能帶給我們什么啟示?
每經記者|謝陶 每經編輯|劉艷美
一波三折,當地時間7月初,專門為2020年東京奧運會修建的主會場“新國立競技場”終于公開亮相。據報道,目前建筑工程已完成近90%,將按計劃于11月底完工。
距東京奧運會開幕還有約一年時間,這一關系到日本“民族復興”的大事,話題也越來越熱。
前段時間,東京奧運會門票開始面向日本公眾抽簽銷售,第一批次共有超過750萬人涌進抽簽系統官網,造成網絡一度癱瘓。而目前,東京奧運會開幕式門票價格最高已經“飆到”30萬日元(約1.9萬人民幣)。
事實上,日本全國上下對本屆奧運會寄予厚望。此前,東京奧組委發言人Hikariko Ono曾談到:“舉辦東京奧運會,一方面能讓全世界看到日本社會穩定、科技發達和文化豐富;另一方面,日本也希望通過舉辦賽事來發展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加深體育對民眾的影響。”
作為一個體育強國,日本體育產業占GDP比重達2.5%,超過英國、德國等歐洲發達國家;人均體育消費更是常年高居世界第一。
當前,中國許多城市都希望通過體育賽事提升城市能級。比如,當地時間7月14日晚,成都正式接旗那不勒斯,將在2021年舉辦世界大運會。此外,杭州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備2022年亞運會。那么,日本以及東京的經驗,能帶給我們什么啟示?
1.
統計顯示,目前日本體育市場規模高達500億美元,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達到1500億美元。人口超過3000萬人的東京首都圈,GDP總量約占全國40%,體育市場份額占比則超過50%。今年4月底,在體育市場情報機構Sportcal發布的最新一期全球賽事影響力(GSI)城市榜單中,東京登頂榜首。

圖片來源:Sportcal官網
這主要得益于東京匯集日本絕大多數重要的國內和國際賽事。除2020年東京奧運會外,今年9月,和奧運會、FIFA世界杯齊名的橄欖球世界杯 (Rugby World Cup)也將在包括東京在內的12個日本城市舉行。這也是這項比賽自1987年誕生以來首次落戶亞洲。
隨著日本民眾熱情走高,東京奧運會在商業開發領域也創下新紀錄。
6月底,國際奧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東京奧運會已獲得31億美元本土商業贊助,不僅打破2012年倫敦奧運會11億美元紀錄,也大大超過此前設定的15億美元目標。而在總計62家本土贊助商中,還不包括普利司通、松下和豐田等三家與國際奧委會簽署全球頂級合作伙伴協議的日本企業。
不可否認的是,東京體育賽事商業影響力不斷擴大,還得益于體育營銷手段創新。以2020東京奧運會為例,早在2014年,東京奧組委就簽約日本最大廣告公司電通(Dentsu)作為獨家營銷機構,并取消銀行和航空公司等多個關鍵贊助類別獨家權益,從而拿到更多聯合贊助商。這一做法也得到國際奧委會認可。
事實上,在各類體育賽事舉辦方面,東京早已駕輕就熟。
比如,作為世界馬拉松六大滿貫賽事之一,創辦于2007年的東京馬拉松以服務良好著稱,被許多跑友稱為“零缺點賽事”,吸引了眾多日本乃至全球高手前來參與。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被譽為世界第三大跑步強國。2018年,馬拉松世界排名前100位選手中,除肯尼亞和埃塞俄比亞外,日本選手數量也位居前列。正是由于長跑運動氛圍濃厚,東京馬拉松從來不缺贊助商,因此賽事投入也比較多,進而形成城市、賽事、贊助商、選手及民眾等良性循環。
2.
東京發達的體育賽事也催生許多附加產業。尤其東京作為“世界動漫產業中心”,很早就將體育和動漫產業深度融合,《灌籃高手》《足球小將》等體育動漫作品風靡一時,周邊產品也吸引許多年輕粉絲,創造出巨大經濟價值。
近年來,借連續舉辦國際重大賽事的機會,體育旅游又掀起新的熱潮。
2012年,東京成立專門負責管理日本體育旅游業的直屬機構日本體育觀光推進機構(JSTA)。2017年,日本提出體育文化旅游口號,計劃到2020年實現吸引4000萬人次游客的目標。
“捕捉運動產業與地方觀光結合的商機,是目前最重要的課題。”此前,日本政策投資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
在這樣的背景下,東京近年來加大投入,打造體育旅游新的城市名片。一個典型例子就是,東京馬拉松每年僅參賽人數就超過37000人。為吸引更多游客,東京政府在比賽期間專門舉行大規模主題展覽,展示日本各地民俗,推廣當地旅游資源。
東京早稻田大學體育學院教授原田宗彥認為:“體育可以將自然資源很好地利用起來,創造新的消費需求。比如一條河流,沒有皮筏賽事他只是一條河而已。有了體育賽事,可以吸引更多體育愛好者和年輕人前往,刺激旅游經濟。”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日本政府人士透露,將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前推出電子簽證申請系統,以吸引更多游客。今年5月,中國成為首個開通網上申請簽證服務的國家。而據日媒報道,日本政府還計劃在2020年4月取消簽證蓋章,推行“電子簽證”。
此外,東京還特意設立“觀光志愿者”,將在新宿、淺草等外國游客眾多的地區提供導游服務。
據日本觀光廳統計,去年訪日外國游客達3119萬人次,其中中國游客最多,首次突破800萬人次,同比增長13.9%。有機構預測,2020東京奧運會將迎來50萬人次中國游客,有望成為僅次于日本本土觀眾的最大規模觀賽群體。
3.
東京體育產業之所以如此發達,并且不斷與其他產業走向深度融合,其內生動力還源于制度層面。事實上,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日本都是依靠行政力量推行大眾體育運動。
早在1961年,日本就頒布《日本體育運動振興法》,提出重點振興大眾體育和學校體育。隨后,日本圍繞該法出臺一系列法律和政策,包括1989年的《關于面向21世紀的體育振興策略》和2000年《體育振興基本計劃》。
整體來看,這些法律政策無一例外都在強調業余體育和全民健身的重要性,這也為后來東京體育產業的繁榮提供了土壤。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東京體育俱樂部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體育產業學者曲國洋指出:“日本競技體育的管理者和運動員,大多數都是從日本學校運動部里一代代選拔出來的。”
不過,東京政府很早就意識到,官方主導型的體育行政已經不能適應時代需要,振興體育產業還是要充分發揮民間力量。
1991年,創立于東京的日本奧委會正式從日本體育協會中分離出來,成為日本競技體育主管機構,而日本體育協會則負責普及大眾體育和為競技體育培養人才。
2010年,日本推出《日本體育立國策略》,明確提出要進一步讓體育“去行政化”,全力打造“綜合型社區體育俱樂部”,由社區體育俱樂部承擔協調體育資源、推廣大眾體育的主要職責。
例如,創立于東京的日本職棒聯賽(NPB),可謂日本一大“國民運動”。NPB由中央賽區和太平洋賽區12支球隊組成,擁有完備的聯賽體系,群眾基礎堅實,平均上座率超過2.8萬人,僅次于美國職棒聯盟(MLB),其商業價值也受到眾多國內外廣告商青睞。
除制度層面為東京體育發展帶來持久的原生動力外,發達的高等教育體系也功不可沒。早稻田大學、筑波大學、京都大學是日本三所體育傳統強校,其中前兩所都位于東京首都圈。早稻田大學很早就開設體育MBA課程,為日本體育產業輸送了大量專業人才。而筑波大學的體育專業最早可追溯到1878年日本設立的官立體操學習所,距今已140多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