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7-14 19:43:04
多家一線私募機構投資負責人表示,在科創板新股申購啟動之時和上市之后,將在新股申購、二級市場投資機會等兩大策略方面,積極擁抱科創板市場帶來的新投資機會。
每經記者|牛牛 每經編輯|吳永久
7月22日,科創板將鳴鑼開市,這一天距離3月22日科創板受理首批企業上市申請正好4個月,這一速度再次刷新人們的預期。
科創板,近幾個月市場的焦點所在。對于投資者而言,圍繞著科創板的賺錢效應,自然第一波集中在了打新。
根據此前監管層對打新資格的認定,96%的證券類私募基金失去了打新資格,借道打新也被卡住,這意味著私募大軍們是否就會“坐以待斃”?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不少私募基金對即將開板的科創板,都做好了準備,二級市場也制定出了相應的策略。
對于科創板將鳴鑼開市,25家公司將成為科創板首批上市公司,私募基金準備好了嗎?而據記者了解,不少具備投資條件的相關私募機構均已經做好了準備。
上海一位私募人士告訴記者,在科創板打新策略上,產品底倉配置將主要以藍籌股為主。科創板打新考驗的是機構的定價能力和對企業的估值研究能力,盲目進場,缺乏好的交易策略,可能會很快失去打新獲得的收益。參照創業板上市經驗,科創板企業上市后股價也可能會出現爆炒,尤其是前5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但5個交易日之后就很難說了。科創板股份部分是戰略配售,有鎖定期,賣盤被鎖定,短期流動性也受影響。
多家一線私募機構投資負責人表示,在科創板新股申購啟動之時和上市之后,將在新股申購、二級市場投資機會等兩大策略方面,積極擁抱科創板市場帶來的新投資機會。
對于科創板市場,有機構非常看好科創板的發展前景,也進行了多元化布局。在新股申購方面,公司作為符合條件的合格網下打新機構,已經確定在多只傳統的固收、量化產品中疊加科創板打新策略。
北京和聚投資此前曾表示,根據產品合同要求,在原有產品的基礎上逐步開通科創板投資范圍,預留投資權限。謹慎評估個股及科創板整體投資機會,從個股基本面出發,尋找有望長期致勝、風險收益比更佳的投資機會。科技行業代表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方向,新經濟公司有高波動的風險特征,中間一定會有一個大浪淘沙、優勝劣汰的過程。公司長期以來專注于基本面研究,偏向長線研究,中長期持有。對科創板企業的定價需要結合新興成長型企業的特點,進行更準確的資產定價,尋找到估值更加合理、風險收益比更高的投資機會。
對于科創板打新,有私募人士告訴記者,從機會上來看,由于試點注冊制,科創板的估值體系還不是很明確,所以打新的賺錢效應也存在一定的變數。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打新的賺錢效應肯定不會比主板之前線下打新的要高。當然,也不排除科創板推出初期,市場遭到爆炒的可能性,所以預計還是會有不少私募會積極參與。
基巖資本副總裁岑賽銦告訴記者,科創板打新是有挑戰的,前5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停限制,節奏怎么把握,這是一個挑戰。另外一個難點是很多公司沒有利潤或者利潤很低,如何給這些企業估值,市場會如何選擇,這是另一個挑戰。美股市場習慣了炒沒利潤的企業,A股市場還沒有這個習慣或者先例。
上海某私募董事長告訴記者,實際上科創板打新收益應該是固收的增強,私募作為C類投資者參與科創板打新,雖然配售比例較低,但私募策略靈活,打新+對沖策略的收益未必比公募低。
而上海雷根投資李金龍此前對記者表示,對于證券私募來說,初期愿意參與科創板網下打新,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在國內資金有炒新的習慣,科創板初期應該也不會例外;另一方面肯定有資金在初期觀望,那么整個科創板內,機會就會比較多,等到機構扎堆進來,收益空間也會被壓縮。科創板打新,第一個看市場情緒;第二個看IPO定價。上海雷根投資在港股打新上積累了不少經驗,港股的情況可能與科創板比較相似。
“我們會積極參與科創板網下詢價和配售,對于初期的科創板上市后,我們不參與二級市場,而對于打新獲得的科創板股票,其實沒有合適的對沖工具,我們主要通過逐步賣出來降低倉位釋放風險。對于后期是否參與科創板二級市場的交易,等積累一些科創板的交易數據后,不排除使用量化的方式進行科創板二級市場投資。”李金龍進一步表示。
關于科創板投資策略,也有私募分析人士認為,首先是風險對沖,通過比如期指對沖、融券對沖等來降低底倉風險;其次是增強投研實力,由于科創板試點注冊制,不同標的上市后的表現可能差異很大,破發率理論上來說也會比主板標的要高,投資風險大大增加,需要加強對不同標的的研究,不能盲目炒作;第三是重視短線交易,由于科創板前5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從第6個交易日的漲跌幅限制也放寬至20%,所以市場短線博弈環境的復雜性要遠遠高于主板等市場,投資者需要做好盯盤工作,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關注度。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