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見聞 2019-04-25 20:58:12
在A股豬肉股暴漲之風吹到港股后,一家身價130億元市值的香港“豬肉股”在高位也遭高管和股東瘋狂減持了。近日,“身價”破130億港元的“港豬”——中糧肉食,月內已經歷了股東的6次減持,減持數目達4.88億股。
圖片來源:攝圖網
繼A股股東在豬肉股身上高位減持后,這股減持風氣傳到港股了。
近日,“身價”破130億港元的“港豬”——中糧肉食,月內已經歷了股東的6次減持,減持數目達4.88億股。
展望豬肉股的后市,業內較為一致的聲音是,豬價有望持續上升。當豬價開啟上漲周期后,公司的營業收入和利潤將大幅提高。但對于不同的個股,仍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需要關注公司的“估值”和“業績”。
港交所權益披露資料顯示,僅僅在今年4月份,中糧肉食已經經歷了6次被減持,每次減持數量介乎152萬股到1.47億股不等,6次合共減持4.88億股。
比如,4月18日,中糧肉食就遭其非執行董事Wolhardt Julian Juul以每股均價3.02港元在場內減持約6925.49萬股,總價約2.09億港元。減持后,Wolhardt Julian Juul持有好倉權益的股份數目約1.98億股,占已發行的有投票權股份的5.08%。
同日,其第三大股東Baring Private Equity Asia GP V Limited場外減持約1.42億股,每股均價約3.02港元,總價約4.30億港元。
在此之前的4月16日,中糧肉食還遭4名股東,以每股3.02港元的價格配售3.12億股舊股,相當于發行股本8%,套現約9.42億港元。
分析人士表示,適量減持有利于盤活市場籌碼,提升流動性。但是如果是惡意套現、滿足套現等則將給市場帶來消極影響。
截至4月25日,中糧肉食收報3.34港元,總市值130.327億港元(約111.88億元人民幣)。

資料顯示,中糧肉食是中糧集團旗下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化企業,集飼料加工、畜禽養殖、屠宰、深加工、冷鏈配送、分銷以及肉類產品進出口于一體。打開其官網,畫風是這樣的:

近幾年,該公司的營業收入在穩步提升,但是公司擁有人應占凈利潤卻在2016年開始下滑,并在2018年出現虧損。
2018年,中糧肉食虧損約為6.28億元(人民幣,下同),2017年同期純利為4.52億元,每股基本虧損0.1609元,不派末期息。


但從中糧肉食2019年一季度運營數據來看,虧損狀況似乎有所改善。一季度該公司生豬出欄量為81.4萬頭,同比和環比分別增長42.7%和31.3%。同時,生鮮豬肉銷量為4.5萬噸,按年上升6.1%。此外,生鮮豬肉業務中品牌收入占比30.5%,上升0.1個百分點。
值得一提的是,它是一只較為“純正”的豬肉股。在2018年底,中糧肉食共擁有數十個養殖豬場,兩個屠宰加工廠(湖北、江蘇),三個肉制品加工基地(江蘇、湖北、廣東),生豬養殖產能達到408.9萬頭,生豬屠宰能力達200萬頭。2018年公司生豬出欄量為255萬頭,位居行業第四。
事實上,被股東及高管瘋狂減持的背后,更多是與其在港股市場的一路狂飆的股價有關。數據顯示,年初至今,中糧肉食已暴漲130.34%,在港股的豬肉股中排行第二。
值得一提的是,港股中的“豬肉龍頭”萬洲國際,年初至今漲幅僅有51.91%,與中糧肉食足足相差80個百分點。
附圖:中糧肉食年初至今走勢

附圖:港股畜牧肉類股年初至今漲幅及市值

展望豬肉股的后市,業內較為一致的聲音是,豬價有望持續上升。當豬價開啟上漲周期后,公司的營業收入和利潤將大幅提高。但對于不同的個股,仍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需要關注公司的“估值”和“業績”。
太平洋證券最新研報指出,豬價短期調整過后即將迎來主升浪。能繁母豬存欄量的下滑,意味著生豬的供給將在6至10個月后斷崖式下滑,必然導致豬價直線拉升。預計2019年相關上市公司頭均盈利區間約500-700元,2020年頭均盈利超1000元,均有大幅提升。目前,重點公司對應2019年出欄量的頭均市值處在歷史中位水平,較歷史高點有較大空間。
此外,還有券商將豬價快速上漲的時間點預測在5月左右。其中,華創證券認為,由于去年11-12月大量懷孕母豬被淘汰,對應今年5月生豬出欄開始明顯短缺,預計豬價即將進入趨勢性上漲階段。銀河證券也認為,非洲豬瘟導致去年底的大規模產能去化正好對應5-6月后的生豬供應,意味著5月左右生豬供給將出現進一步緊缺,從而推動豬價快速上漲。
不過,有業內人士提醒,現在不論是A股還是港股的豬肉股不論是估值還是股價都處在高位,短期內或許并不是一個較好的介入時機。但就長期而言,規范化將快速成為養豬業的主旋律,規模化也是解決問題的辦法,龍頭企業或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契機。
“相對于A股的豬肉股,港股的估值優勢依然明顯。但后續否有盈利驅動,仍需要密切關注。”一名研究員表示。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