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版權保護變高價“欺詐”?視覺中國灰色產業鏈因“黑洞”現形

全天候科技 2019-04-12 08:07:18

一張 “黑洞”圖片讓視覺中國的“黑洞”暴露在公眾視線內。把公共領域的圖片標上版權,再通過高價索取賠償牟利,這家現市值196億的A股上市公司讓諸多企業和媒體“群起而攻之”。有律師表示,雖然視覺中國確實存在“壟斷”、進行不正當競爭的可能性,但很難定性。如果新媒體要進行聯合訴訟,“時間長,花費大,大多數公司會選擇破財免災”。

001_x_large.thumb_head

圖片來源:攝圖網

昨日,社交媒體上發起了一場譴責視覺中國的“總動員”。

起因是有網友發現視覺中國網站上出現了4月10日公布的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并注明此圖如用于商業用途需要付費購買版權。隨后,視覺中國創始人柴繼軍發朋友圈表示,“黑洞”照片屬于Event Horizon Telescope組織,視覺中國通過合作伙伴獲得編輯類使用授權,“如未經版權人授權,用于商業用途,將可能存在風險。”

此后,據自媒體三表龍門陣查證,在“黑洞照片”的源頭——歐洲南方天文臺(ESO)官網上,可以下載TIF格式的高分辨率圖片,同時ESO還對版權作出CC4.0協議,只要注明圖片來源:EHT Collaboration,便可自由使用,無關商業或非商業。

可以說,視覺中國此舉是將屬于公眾領域圖片用于商業用途。另有用戶發現,視覺中國網站上還有包括國旗、國徽、領袖頭像在內的付費圖片。4月11日下午,共青團中央官方微博發問視覺中國:“國旗、國徽的版權也是貴公司的?”

對此,視覺中國官微發布了道歉聲明,表示國旗國徽等不合規圖片由簽約供稿人提供,目前已經下線,并將根據相關法律法規持續性地加強審核,避免類似情況發生。

而在共青團中央點名前,已經有包括海爾、蘇寧、百度在內的多個企業官微發布微博,表示自己公司沒有授權視覺中國使用相關圖片,但也被標注了版權。

另有不少企業、自媒體等跳出來指責視覺中國濫用版權索賠,“敲詐”牟利。

事件經過一天的發酵,視覺中國網站在昨晚20點左右已經無法打開。截至發稿前,仍未恢復。

11日凌晨,就網站中不合規圖片問題,視覺中國通過官方微博表示:目前,公司已采取措施對不合規圖片全部下線處理,并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自愿關閉網站開展整改,進一步強化企業自律,強化制度建設,提升內容審核的質量,避免類似情況再次發生。4月11日晚,針對視覺中國網站傳播違法有害信息的情況,天津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依法約談網站負責人,責令該網站立即停止違法違規行為,全面徹底整改。

對此,知識產權律師朱寶對全天候科技表示,維護版權本身并沒有錯,而使用“公有領域”圖片作為商業用途,很難從法律層面追究。如果媒體人認定視覺中國的“敲詐”,為此前的版權賠償感到“委屈”,唯一通過法律反訴視覺中國的途徑,只有以“不正當經營”的名義,進行聯合訴訟,但訴訟消耗物力財力,國內以往成功案例幾乎沒有。

人民日報官微也在昨夜對此事評論:“視覺中國”下線國旗、國徽等不合規圖片并致歉。怎樣的圖片能收費?探討來得猝不及防卻頗有意義。當版權保護成共識,沒有人否認攝影作品有著作權。問題在于,著作權是否真成立?平臺有沒有凈化版權池?商業模式是否經得起推敲?避免版權保護陷入“黑洞”,與提倡版權付費一樣重要。隨后配圖還調侃稱:“不敢配圖”。

視覺中國的“慣用伎倆”

視覺中國引發公憤,一方面是因為將大量“公有領域”的圖片標位商業用途,另一方面是又用這些圖片不斷揪住“侵權者”不放,大量索賠,動輒每張圖片索取過萬的賠償費用,并要求公司簽訂年度使用合同。

例如在“黑洞”圖片中,視覺中國不擁有對“黑洞”圖像的完整索賠權,卻濫用了這一權力,引發很多不了解知識產權的媒體和企業就范。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規定:對于已經進入“公有領域”的作品,通過“知識共享”等寬松協議授權的作品,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情況,都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遵守其它附帶規定。

知識產權律師趙樹嶺也對全天候科技提到,關于“黑洞”照片,視覺中國雖然獲得了轉授權,但無法用于商業途徑。而對于后面議論的“國旗和國徽”圖片,由于從正面、垂直角度拍攝,這個拍攝角度是唯一的,沒有什么獨創性,任何人拍攝出來的圖片幾乎都相同。圖片不符合攝影作品的構成要件即獨創性,所以根本沒有版權。

早在2018年7月,經緯中國創始人管理合伙人張穎就曾在微博上指責,視覺中國開發了“鷹眼”系統,通常一個小疏忽或者一張圖片,不接受刪除,而是漫天開價索要幾十萬人民幣巨額賠償,要挾企業簽年度合同。

他稱,從該公司的收入角度來看,據說“戰果頗豐”。“侵權確實不應該,但這種漫天要價的商業模式更不應該,現在還變成了這家公司的核心商業模式,也是好笑了。”

據強韻數據提供的信息顯示,2013年至今,視覺中國及其子公司共涉訴訟1000多起,案由均為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或網絡傳播權糾紛。進入訴訟階段,則多為視覺中國依賴美國數字媒體服務商Getty Images提供版權證據的案例,案件共涉賠償約624萬元。

視覺中國曾披露,2017年,公司通過“鷹眼”系統發現的潛在客戶數量較2016年同期增長超過84%,通過“鷹眼”新增年度協議客戶數量較同期增長超過54%。

鷹眼使視覺中國“巧妙”地將兩項業務聯系到一起——一方面通過采集圖片以擴大圖庫,另一方面,又通過鷹眼監測到各種途徑對圖片的侵權行為,立刻發律師函,索賠。

一位新媒體app創業團隊的主編對全天候科技提到,公司曾經兩次接到視覺中國的律師函,皆因為圖片侵權。“一張是某企業的圖片,一張是很常見的概念圖,我們都認為應該是公共領域的圖片。”但是,最后團隊以接近售價10倍的賠付才達成和解,“因為如果視覺中國以侵權訴至蘋果商店等應用商店,app將很快被下架。”

這位主編也提到,在溝通過程中,視覺中國相關負責人還多次提到,可購買其年度服務。但公司最后沒有答應。

這一“產業鏈”的效果也直接反映在視覺中國的財報中。

財報顯示,2018年初至三季度公司合并層面營業收入7.01億元,較2017年同期增長20.97%,實現凈利潤2.20億元,較2017年同期增長35.31%。另外,視覺中國2015年-2017年營收分別為5.43億元、7.35億元、8.15億元;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1.58億元、2.15億元、2.91億元。

諸多營收來源中,核心業務“視覺內容與服務”目前為公司貢獻了80%的營收,2018年前三季度,這部分業務為視覺中國帶來了5.73億元營收,2.23億元凈利潤。

在業內看來,視覺中國的商業模式正是用維護知識產權的幌子在獲客和創收。

一位知識產權領域專家提到,視覺中國、以及Getty Images這種版權圖庫,本只應該存在于專業用戶市場,主要用戶應該是廣告公司、設計師和大的新聞媒體機構,而視覺中國最錯誤的問題就是,把一個并不大的B2B生意,人為地擴散到了大眾用戶市場,讓普通用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使用,版權信息本來就很難溯源。

“視覺中國并沒有提供容錯機制,而是以訴訟來做收入,過度追求利益,失去了互聯網分享的精神。”他提到。

很難以“不正當競爭”定性

在圖片市場迅速擴張的視覺中國最早發跡于全球最大圖庫Getty Images,其前身photocome只是一家規模較小的圖片網站,但通過與Getty Images建立合資公司,視覺中國由此獲得了大量圖片版權。

2014年,視覺中國借殼遠東股份在深圳交易所上市。目前,視覺中國兩個核心的全資子公司一是華蓋創意,另一個是漢華易美,二者都是Getty的代理商,分別在中國代理Getty創意類圖片和編輯類圖片(新聞圖片)。

在2018年半年報中,視覺中國概述成績稱,積極推進了全球化戰略,成為了真正的“全球玩家”。在收購全球第三大圖片庫Corbis及國際知名的攝影社區500px后,視覺中國明確表述將“全面參與”全球攝影師網絡平臺的運營。

彼時柴繼軍直接表示,“視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視覺內容互聯網版權交易平臺之一”。

此前,在《證券時報》的一篇報道《“視覺中國”:王者還是貢臣》中提到,視覺中國和背后的Getty Images通過收購漁翁得利。而這對幾家被收購的社區來說,而這對幾家被收購的圖片社區來說,原本有獨特的定位和圖片來源,但由于過渡商業化,影響了平臺進一步發展。

雖然引發諸多不滿,但律師朱寶提到,這些譴責多停留在道德層面,很難從法律方面為視覺中國定性。比如,百度、海爾等公司指責視覺中國將公司的圖片用于商業用途,“但他們這些圖片已經進入公眾領域,大眾和視覺中國如何使用,公司本身已經很難追究。”

同時,該律師提到,雖然視覺中國確實存在“壟斷”、進行不正當競爭的可能性,但很難定性。如果新媒體要進行聯合訴訟,“時間長,花費大,大多數公司會選擇破財免災”。

也有攝影師譴責視覺中國將訴訟金額據為己有。一位視覺中國簽約攝影師提到,“獨家簽約視覺中國的合同上有將知識產權事宜獨家授權給視覺中國的條款,這基本鎖死了大部分攝影師自行上訴的可能性。”律師朱寶提到,攝影師和視覺中國的糾紛,要依據合同進行。如果攝影師簽約時已經將相關事宜轉交,很可能拿不到相關賠償。

“若真正對簿公堂,視覺中國幾乎場場必勝。”朱寶認為,放到20年前,中國幾乎還沒有針對肖像權、圖片著作權的訴訟,大眾知識產權意識淡薄。“這些圖庫平臺出現,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攝影師維護版權,但在視覺中國的案例中,由于過于謀求利益,背離了平臺的初衷。”

責編 步靜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版權 視覺中國 黑洞 產業鏈 人民日報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