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產品暴賺90%,任澤松迎來“第二春”!國企改革風起,“殼王”辛宇再度崛起?

每日經濟新聞 2019-04-11 21:54:41

今年以來,A股強勢反彈,而備受矚目的明星基金經理任澤松也在私募公司中開啟其“第二春”,旗下產品集元-祥瑞1號今年以來的收益為90%。面對市場熱點紛呈,也有私募大佬堅持原有的投資策略不變,“殼王”辛宇至今仍然咬定殼股不放松,而近期格力集團混改的風向能否帶領國企改革板塊再度崛起呢?

 每經記者|楊建    每經編輯|吳永久    

500525854_banner.thumb_head
圖片來源:攝圖網

 

今年以來,A股強勢反彈,散戶紛紛進場的同時,私募大佬們也跑步進場明顯,而備受矚目的明星基金經理任澤松也在私募公司中開啟其“第二春”,旗下產品集元-祥瑞1號今年以來的收益為90%。

而面對市場熱點紛呈,也有私募大佬堅持原有的投資策略不變,“殼王”辛宇至今仍然咬定殼股不放松,旗下持倉個股仍然為國企改革的標的,而近期格力集團混改的風向能否帶領國企改革板塊再度崛起呢?

任澤松開啟“第二春”

今年以來A股強勢反彈,散戶紛紛進場,同時私募大佬們也按捺不住內心的躁動,跑步進場明顯,而備受矚目的明星基金經理——任澤松也位列其中。任澤松曾管理的中郵戰略新興產業基金以80.38%的回報問鼎2013年的公募基金年度冠軍,成了紅極一時的“公募一哥”。不過此后卻接連“踩雷”樂視網、爾康制藥、宣亞國際,讓中郵基金損失慘重。

在2018年,任澤松悄然離開了中郵基金,后來確認任澤松去了上海集元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任總經理一職。資料顯示,集元資產成立于2014年2月,其創始人是李為民,同時也是集元資產的法定代表人,目前李為民和任澤松在集元資產的持股比例分別是55%和45%。數據顯示,上海集元資產于今年2月22日備案了新產品——集元-煜烽1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另外還在今年3月25日備案了集元-燁熠1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根據基金業協會的備案信息顯示,集元資產有4只產品,分別是集元燁煜1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集元-祥瑞1號基金、集元-煜烽1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集元-燁熠1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而據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集元-祥瑞1號收益曲線從2016年5月到2018年12月末,并無多大變化,一直處于傳統清盤線下方。但從2018年12月末開始,該基金的收益曲線卻大幅上揚。截至2019年3月29日,該產品今年以來的收益為90%;另外集元-煜烽1號截至4月4日的最新凈值為1.212元。

而上述兩私募基金產品的核心人物正是任澤松,在短短3個月,這個成績相當惹眼。不過關于該基金重倉的股票,并沒有查找到相關信息。集元資產讓任澤松開啟了“第二春”。結合任澤松從公募離職后的時間來看,他接手私募產品時間正當其時,上述產品今年借著A股大漲行情而爆發,其一貫偏愛中小盤、創業板,再加上其“集中持倉”的風格,短期暴賺也在情理之中。

“殼王”辛宇能否再度崛起?

經歷了去年的熊市之后,對于今年突如其來的大漲行情,有的私募大佬改變投資策略力求突破,但是有的私募大佬仍堅持原來的投資風格不變。隨著上市公司2018年年報的披露,私募大佬們布局的標的也浮出水面。從持倉來看,“殼王”辛宇對國企改革標的是情有獨鐘。而據了解,由于借殼趨嚴,2017年咬定殼股不放松的辛宇旗下私募產品出現不小的虧損。

據WIND數據顯示,今年辛宇旗下的紅炎神州牧基金合計出現在7家上市公司2018年年報的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其中包括持有天順股份35.8萬股,持有大連熱電291.07萬股,持有濰柴重機159萬股,持有貴繩股份313.8萬股,持有正虹科技434.54萬股,持有鳳竹紡織331萬股。同時對國投中魯進行了增持,去年四季末持有309萬股。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而近期格力集團混改再度站上風口,其中格力電器4月9日漲停之后,在4月10日再度漲停。另外中國船舶的資產整合也使得國企改革風起云涌,中國船舶股價也出現連續四個“一字”漲停板。從二級市場來看,近年來國企改革主題投資持續性一般,那么此次格力集團混改和中國船舶的重組會給市場帶來多大影響?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國企改革板塊內的佳電股份、國投中魯紛紛上漲,此外中成股份等國企改革標的漲幅顯著。

國盛證券發布研報稱,格力混改是國企改革邁出的關鍵一大步,國企股權有望進入市場化定價的新階段。傾向于認為,本輪國企改革已拉開新帷幕,進展順利的話,本輪國企改革有望比肩股權分置改革,很大可能會激發新一輪的制度紅利。后期可關注四大動向:一是地方國資的舉措,尤其是山西、東部沿海等改革較為活躍的地區,以及財政壓力比較大的地區;二是國資委“雙百行動”進展;三是國有企業考核機制改革;四是國家對國企改革的再定位,可跟蹤關注對“競爭中性”的相關提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